当期目录

    2014年 第2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14-10-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Hcy和RDW CV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刘艺军, 刘洪亮, 徐红
    2014, 29(10):  989-99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1
    摘要 ( 286 )   HTML   PDF (697KB) ( 5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 CV)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55例AMI患者、60例肺炎患者和6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Hcy浓度和RDW CV水平,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Hcy和RDW CV均明显高于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联合检测Hcy和RDW CV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92.0%、特异性为86.1%,明显高于Hcy和RDW CV单项检测的敏感性(82.6%、72.8%) 和特异性(80.0%、75.3%)(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Hcy浓度和RDW CV水平可明显提高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与分析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2014, 29(10):  992-99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2
    摘要 ( 638 )   HTML   PDF (733KB) ( 8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 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 ;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 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蛋白C、抗凝血酶及凝血因子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栓塞后治疗的关系
    陈环, 张鹏, 刘军锋
    2014, 29(10):  995-99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3
    摘要 ( 205 )   HTML   PDF (749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蛋白C(PC)、抗凝血酶(AT)及凝血因子Ⅷ(FⅧ)活性变化与肺癌合并肺血栓栓塞[简称肺栓塞(PE)]后治疗的关系。方法 选择肺癌合并PE患者(肺癌+PE组)98例及肺癌患者(肺癌组)100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并检测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数量(PLT)、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检测肺癌+PE组治疗5~7 d及肺癌组入院时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肺癌+PE组Lp(a)、TC、TG、TT均明显高于肺癌组(P<0.05)。肺癌+PE组PC、AT、FⅧ、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肺癌组(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显示,PC、AT、FⅧ是肺癌合并PE后治疗5~7 d凝血-纤溶状态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均>0.90。结论 肺癌合并PE中期治疗需关注PC、AT、FⅧ对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其活性水平可用来评估一定时期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案。

    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检测血清降钙素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价值
    曹艳林, 刘德贝, 夏先考
    2014, 29(10):  1000-10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4
    摘要 ( 328 )   HTML   PDF (625KB) ( 4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其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比浊法测定216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其中非脓毒症119例、轻度脓毒症69例、严重脓毒症28例)血清PCT和hsCRP含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hs-CRP对肺炎合并轻度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诊断价值。结果 非脓毒症、轻度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PCT、hs-CRP水平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CT、hs-CRP诊断肺炎合并轻度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3、0.772 。PCT和hs-CRP分别以 ≥2 ng/mL和≥55 mg/L为截点诊断肺炎合并严重脓毒症的性能最佳,敏感性分别为71.43%和82.14%、特异性分别为75.00%和53.57%;若两者联合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29%和85.71% 。PCT和hs-CRP在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和hs-CRP对判断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严重程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中PCT比hs-CRP更能反映脓毒症的严重程度。联合检测PCT和hs-CRP对新生儿肺炎合并脓毒症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价值。

    0~7 d婴幼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适用方法的选择
    郑岚, 杨海鸥, 胡洁, 傅启华
    2014, 29(10):  1004-100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5
    摘要 ( 240 )   HTML   PDF (822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选择适合于检测0~7 d婴幼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方法方法 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临床送检的0~7 d婴幼儿血清标本137例,其中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101例,未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36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标本HBsAg,同时进行胆红素及血红蛋白测定。检测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复测。通过查阅患儿病史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所致检测结果假阳性率的风险。结果 接种疫苗组中55例为阳性,阳性率为54.5%;而未接种疫苗组中7例为阳性,阳性率为19.4%。风险性分析显示其比值比(OR)为4.953(95%可信区间1.987~12.350)。胆红素及溶血等因素并不影响假阳性的产生,而假阳性标本经ELISA复测后均为阴性。结论 ELISA更合适用于0~7 d婴幼儿HBsAg的检测, 若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易造成一定的假阳性,应在注射乙型肝炎疫苗1周后检测,阳性结果则需在间隔数天后复测。

    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感染途径调查
    熊燕, 张虹, 陈炎添, 容永璋
    2014, 29(10):  1007-101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6
    摘要 ( 178 )   HTML   PDF (735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社区和医院获得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并调查其感染途径。方法 对诊断为血流感染的351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结果 社区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87株,阳性分离率为6.5%;医院感染组分离出病原菌264株,阳性分离率为13.1%。两组均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菌株中未发现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及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革兰阳性球菌。医院感染组菌群分布较社区感染组广,多重耐药率高。医院感染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37.9%、25.0%)高于社区感染组(18.5%、21.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77.8%、45.5%)亦高于社区感染组(46.2%、33.3%)。医院感染组主要的感染途径为血管内导管和尿道,社区感染组主要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和胆道。呼吸道、胆道、尿道、腹部、肠道为感染途径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皮肤伤口、血管内导管及不明途径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阳性菌。结论 医院感染组分离细菌的耐药率普遍高于社区感染组,临床医生可根据其感染途径选择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经验性用药,待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出来后及时调整用药。

    NT-proBNP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长期预后的作用
    莫惠芳, 吴炯, 宋斌斌, 张春燕, 王蓓丽, 刘晓文, 郭玮, 潘柏申
    2014, 29(10):  1013-10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7
    摘要 ( 260 )   HTML   PDF (826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对于胸闷胸痛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预示意义。方法 检测急诊入院的288例胸闷胸痛患者的实验室相关生化免疫项目[包括心肌肌钙蛋白T、NT-proBNP、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脂蛋白(a)、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M亚型],采用两组间t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分析出有差异的检测项目,再结合3年后对手术患者电话随访调查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随访发现术后3年期间内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患者其术前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者(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可以作为预示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优势比(OR)为1.97[95%可信区间(CI):1.14~3.39,P=0.015]。在心血管高危人群的NT-proBNP四分位组中, NT-proBNP水平对人群中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的发生也具有预示作用。NT-proBNP水平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OC曲线显示NT-proBN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95%可信区间为0.504~0.925),可作为预示心血管死亡的指标。结论 心血管疾病高危患人群的术前NT-proBNP水平能够预示这一人群中发生心血管死亡事件的风险。

    妊娠女性α-L-岩藻糖苷酶、碱性磷酸酶和腺苷脱氨酶活性观察
    王玮玮, 孙伟才, 周惠玉
    2014, 29(10):  1019-102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8
    摘要 ( 252 )   HTML   PDF (633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妊娠期女性观察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碱性磷酸酶(ALP)及腺苷脱氨酶(ADA)活性的变化及其与妊娠周期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检测352例体检正常的不同妊娠期女性(妊娠组,其中早期妊娠210例、晚期妊娠142例)及322例因不孕就诊且尚未妊娠的体检正常的女性(非妊娠组)血清AFU、ALP、ADA活性。对所有对象均进行动态监测(早期妊娠组于妊娠第14、22、30及38周分别检测,晚期妊娠组于妊娠第38及40周检测,非妊娠组于就诊时、就诊后第8及24周检测)并做比较。结果 妊娠组血清ALP、AFU活性明显高于非妊娠组(P=0.000),ADA活性则低于非妊娠组(P=0.000)。晚期妊娠组血清ALP、AFU活性明显高于早期妊娠组(P=0.000),但ADA活性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早期妊娠组的动态监测显示,随着妊娠周期的增加,AFU及ALP活性逐渐升高,但ADA基本无变化。晚期妊娠组第38周及第40周血清AFU、ALP、ADA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妊娠组的动态监测显示,与就诊时比较,就诊后第8周ALP、ADA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就诊后第24周ADA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就诊后第8周比较,就诊后第24周ALP、AFU、ADA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女性血清AFU及ALP活性明显升高,且随孕周的增加,升高趋势越明显。
    血清及尿中微量元素铬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刘俊峰, 鞠萍, 黄娟
    2014, 29(10):  1023-102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09
    摘要 ( 216 )   HTML   PDF (638KB) ( 4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微量元素铬(Cr)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磁性纳米材料(Fe3O4@ZrO2)磁固相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3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30例DN患者(DN组)及3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尿液三价铬离子(Cr3+)及六价铬离子(Cr6+)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胰岛素(INS)和C肽,同时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肌酐(SCr)、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微量白蛋白(mAlb)等生化指标。采用简化肾脏病膳食改善(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DN组血清Cr3+明显低于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尿Cr3+明显高于T2DM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DN组血清Cr6+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血清Cr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尿Cr3+和血清Cr6+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组和DN组血清Cr3+与eGFR呈正相关(r=0.088,P<0.05;r=0.146,P<0.01),与HbA1c、FBG、Cys C、SCr、mAlb呈负相关(T2DM组:r值分别为-0.098、-0.103、-0.154、-0.127、-0.355,P均<0.05;DN组:r值分别为-0.106、-0.107、-0.195、-0.150、-0.447,P均<0.05),与TC、TG、BUN不相关(T2DM组:r值分别为0.010、0.011、0.044,P均>0.05;DN组:r值分别为0.010、0.010、0.049,P均>0.05)。结论 DN患者血清铬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尿铬离子升高。微量元素铬的水平与T2DM患者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同型半胱氨酸及血管内皮功能检测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李媛媛, 王琪
    2014, 29(10):  1028-103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0
    摘要 ( 413 )   HTML   PDF (613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 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Hcy、NO、ET-1及VEGF水平,计算异常检出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血清Hcy、ET-1、VEGF水平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组血清Hcy、NO、ET-1及VEGF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Hcy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脑梗死有一定的关系。
    血清淀粉样蛋白A与C 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费凤英, 衣萍, 林见敏
    2014, 29(10):  1031-103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1
    摘要 ( 414 )   HTML   PDF (729KB) ( 15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与C 反应的蛋白(CRP)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对82例感染性疾病组(包括15例肺炎、23例急性支气管炎、17例急性阑尾炎、16例急性胆囊炎、11例胰腺炎)患者及92名正常对照组的血清SAA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间的浓度中位数及各疾病组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感染性疾病组患者血清SAA与CRP浓度中位数水平分别为149.50 mg/L、34.20 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60 mg/L、3.8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组血清SAA,与CRP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80%与79.26%。结论 感染性疾病时,SAA与CRP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较CRP更为敏感。SAA与CRP都可作为一种监测炎症的有价值的标志物[1],SAA与CRP联合检测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检出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敏感的诊断依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RP的相关性
    周中卫, 孙明忠, 居会祥, 季禹乔, 顾娟, 季飞, 丁福万, 江冬梅
    2014, 29(10):  1034-103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2
    摘要 ( 481 )   HTML   PDF (707KB) ( 5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胎球蛋白A(AHSG)水平的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T2DM)患者115例,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46例、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7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2例;另选取正常对照组4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AHSG与CRP水平。结果 NDR组、NPDR组及PDR组血清AHSG及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及组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2DM患者的血清AHSG水平与CRP呈正相关(r=0.239,P<0.05)。结论 AHSG水平升高与DR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可能通过促炎性效应参与DR的发生、发展。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分子杂交法快速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初步评价
    于霞, 尚媛媛, 赵立平, 董玲玲, 马异峰, 王晓波, 黄海荣
    2014, 29(10):  1037-104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3
    摘要 ( 221 )   HTML   PDF (626KB) ( 4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鉴定试剂盒(分子杂交法)进行分枝杆菌菌种初筛的准确性,并探讨如何快速准确地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混合感染标本。方法 采用分子杂交法对20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菌种鉴定。人工制备结核分枝杆菌和胞内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脓肿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的混合感染模型,评价基因测序法、芯片法和Hain test在检测分枝杆菌混合感染中的准确性。结果 以对硝基苯甲酸(PNB)分离鉴定结果为参照,分子杂交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12%(65/86)和98.25%(112/114)。对于人工制备的13种不同比例混合的H37Rv和NTM,芯片法和Hain test均可以准确鉴定出混合感染标本中的混合菌种,而基因测序结果表明,H37Rv:偶发分枝杆菌的比例在10%~90%范围内才能区分出混合感染的类型。结论 分子杂交法对于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一旦经该法鉴定为NTM,则具有很高的诊断意义。明确标本中存在混合感染后可以采用芯片法或Hain test对临床上高致病的分枝杆菌进行菌种水平的鉴定。

    基础研究·论著
    新疆汉族与维吾尔族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研究
    张景皓, 王家路, 赵虎
    2014, 29(10):  1041-104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4
    摘要 ( 267 )   HTML   PDF (626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类型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45例HBV DNA阳性标本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拉米夫定及阿德福韦酯相关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包括180、204、181、236位点)进行检测。结果 2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出HBV基因型B型40例、C型137例、C/D混合型48例、其它型别20例,在不同性别及年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1,P=0.617;χ2=14.214,P=0.115),而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76,P=0.000)。HBV在180、204、181、236位点的突变检出率分别为33.8%、76.8%、66.9%、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常见变异类型的基因型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69,P=0.454),但C型HBV在各变异类型中所占的比例均最高。结论 HBV基因型在不同民族间的分布不同;HBV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情况不同;HBV基因型在常见变异类型中的分布相同。

    实验室管理·论著
    动物血清替代人血清制备乙肝标志物室间质评物的初步研究
    邵维杰, 陆银华, 张健, 朱岭峰, 朱宇清, 蒋玲丽, 肖艳群, 简敏华, 陈慧英
    2014, 29(10):  1045-104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5
    摘要 ( 224 )   HTML   PDF (1771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尝试制备以胎牛血清(FCS)替代人血清为基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室间质评样本。方法 以FCS作为基质稀释人血清HBV标志物高值样本制备室间质评样本,并对制备样本进行基质效应和互换性实验、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估及初步临床应用。结果 使用两种检测方法 验证制备样本的可互换性,检测值分布于95%可信区间内,相关性很好。雅培i1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HBV 5个项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制备物结果的F值均<F界值(F界值=3.02),保存于-20 ℃和4 ℃时可稳定1个月以上。20家使用化学发光法[ABBOTT 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简称ABBOTT i2000)]和20家使用酶免法(科华试剂)的实验室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ABBOTT i2000仪器组7.60%、7.79%、6.37%、13.30%、3.61%,科华试剂组11.67%、14.72%、9.11%、12.30%、9.75%。结论 通过试验验证以FCS为基质制备的质评样本的互换性、稳定性和均匀性满足室间质评样本要求,初步认为FC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基质用于HBV标志物室间质评样本的制备。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玉溪市儿童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参考区间的建立
    张兴锋, 徐文波, 代艳娟, 毛星星
    2014, 29(10):  1049-105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6
    摘要 ( 194 )   HTML   PDF (813KB) ( 46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玉溪市健康儿童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参考区间。方法 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导出2009至2013年包含Cys C的体检儿童生化筛查组合检测数据,通过排除条件(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年龄≥16岁、血清标本为溶血、黄疸或乳浊,家庭住址非玉溪籍者)筛选出16 715名正常体检儿童,其中男性8 951名、女性7 764名。Cys C测定采用液相透射比浊法。运用SPSS 19.0软件和Excel 2003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6 715名健康儿童血清Cys C水平呈正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按文献方法和结合临床实际分为1~29 d、1~3个月、4~11个月、1~2岁、3~15岁5个年龄组。5组男性lgCys C水平均值分别为0.265、0.182、0.072、-0.032、-0.070 mg/L,女性分别为0.270、0.184,0.080、-0.039、-0.068 mg/L;各组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组合并男、女性后lgCys C均值分别为0.222、0.166、0.100、0.059、-0.010 mg/L。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总体上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785,P=0),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儿童血清Cys 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示,2岁前血清Cys C水平变化较大,其中1个月内Cys C水平最高,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3岁以后至15岁总体趋于稳定。儿童血清Cys C参考区间:l~29 d组为1.09~2.59 mg/L,1~3个月组为0.76~2.28 mg/L,4~11个月组为0.62~1.74 mg/L,1~2岁组为0.51~1.35 mg/L,3~15岁组为0.40~1.10 mg/L。结论 儿童血清Cys C参考区间与性别无密切相关,但不同年龄之间变化较大。临床应用Cys C评价儿童肾功能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C反应蛋白与4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
    原永明, 赵莹, 赵津晶, 程丽, 王慧
    2014, 29(10):  1053-105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7
    摘要 ( 289 )   HTML   PDF (611KB) ( 69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反应蛋白(CRP)与4项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癌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时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检测60例肺癌患者(其中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5例)和肺良性疾病患者50例以及4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RP 、CEA 、CA125、CYFRA21-1、NSE 含量,并进行分析、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肺癌患者组CRP、CEA、CA125、CYFRA21-1、NSE与肺良性疾病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并且CRP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使得肺癌的阳性检测率显著升高。结论 CRP和4项肿瘤标志物对肺癌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大大提升肺癌的检出阳性率。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检测HSV-2的临床意义
    张津萍, 尤永燕, 沙仲, 张瑞丽, 王千秋
    2014, 29(10):  1056-105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8
    摘要 ( 463 )   HTML   PDF (613KB) ( 4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 -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对单纯疱疹病毒2型 (HSV-2)的检测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22例拟诊的生殖器疱疹患者分别采用FQ-PCR与HSV-2血清型特异性抗体2种方法 进行HSV-2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2例拟诊生殖器疱疹患者FQ-PCR共检出HSV-2阳性148例,阳性率为45.96%;不同类型临床标本FQ-PCR阳性率有明显差异,其中水疱液的检出率最高,为60.26%,溃疡/糜烂拭子的检出率为51.82%,结痂痂皮的检出率为17.85%。HSV-2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共检出任一抗体阳性153例(占47.51%);HSV-2 IgG 单一阳性133例(占36.74%);HSV-2 IgM 单一阳性10例(占2.76%);IgG和IgM均阳性10例(占2.76%)。FQ-PCR和HSV-2 IgG两者单一阳性的病例比较后发现,FQ-PCR单一阳性病例其发病至检测时间[(4.36±3.80)d]少于HSV-2 IgG单一阳性病例[(9.27±7.25)d](P<0.01)。结论 FQ-PCR与血清型特异性抗体法同时检测有助于HSV-2感染的诊断。

    综述与讲座
    多功能性T细胞在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乔丹, 综述, 吴文娟, 审校
    2014, 29(10):  1059-106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19
    摘要 ( 261 )   HTML   PDF (639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功能性T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具有增殖能力,在慢性感染中具有更强的免疫调节功能。T 细胞反应的质量对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预后具有关键的作用。了解不同T细胞亚群,特别是抗原特异性T细胞亚群在数量和功能方面的改变,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各种感染和肿瘤的预防性或治疗性疫苗的研制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染色体介导AmpC β-内酰胺酶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赵付菊 综述,赵虎 审校
    2014, 29(10):  1064-10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20
    摘要 ( 295 )   HTML   PDF (854KB) ( 6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失败已成为全球性的医疗保健问题,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有关其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日渐更新,现就AmpC 酶染色体介导的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
    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检测中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应用
    郭玮,潘柏申
    2014, 29(10):  1069-107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21
    摘要 ( 233 )   HTML   PDF (1097KB) ( 4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据估计全球范围内约有1.7~2亿人感染HCV。我国感染人数已超过4 000万,占全世界感染人数的1/4。在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肝癌导致的死亡)将急剧增加。相较于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变异非常频繁,所以目前为止仍没有任何一种保护性疫苗能够运用于临床。因此,活动期HCV感染的诊断对于减缓其传播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篇综述中我们详细介绍了用于筛查HCV感染以及患者疗效监测的实验室检测项目。

    病例报道
    7例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王珏,陆焱,顾中华,陈亨,姜宇海
    2014, 29(10):  1074-107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22
    摘要 ( 403 )   HTML   PDF (1186KB) ( 6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是一组克隆性造血组织肿瘤性疾患,在就诊时既有一些临床、实验室或形态学表现符合MDS,又有另一些表现符合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临床和血液学特点是骨髓髓系有核细胞增多,其中一系或多系是有效增殖,导致外周血中该系细胞增多,而另一系或多系是无效增殖,导致外周血中该系细胞减少,同时,髓系各系细胞可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或功能异常[1]。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髓系肿瘤分类将其分类为慢性髓单核细胞性白血病(CMML)、非典型慢性髓系白血病(aCML)、青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MDS/MPN未分类型(MDS/MPN-U)、伴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B抗体(PDGFRB)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异常的嗜酸性细胞增多性髓性肿瘤。由于MDS/MPN这一组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在临床工作中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漏诊及误诊,为了对MDS/MPN这一组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现将本院7例诊断为MDS/MPN患者的临床及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细胞免疫学结果进行分析。

    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检出3株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
    刘爱菊,张群先,黄秀荣
    2014, 29(10):  1076-107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10.023
    摘要 ( 184 )   HTML   PDF (656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霍乱弧菌是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的病原菌,目前有155个血清群。自1817年以来,已发生7次世界性的霍乱大流行,均由霍乱弧菌的O1群引起[1]。非O1O139群霍乱弧菌(non-O1 non-O139 Vibrio choleraevNOVC)虽尚未引起世界性流行,但也可引起人类腹泻及肠道外感染,如伤口感染、败血症等。国内、外已有关于从血液中分离出NOVC的报道。20127月河池市人民医院从2例肝硬化患者血液及腹水中检出3NO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