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免疫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强,且与成人差异显著,成为儿科诊疗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革新和免疫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检测优化、外周血免疫指标动态分析和靶向治疗策略已有显著进展。然而,特异性研究数据的缺乏、诊断标准的成人化倾向和转化研究的滞后仍是制约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实践的核心问题。文章系统评述了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和新兴治疗方向的进展。未来需通过构建儿童分层诊断体系、推进多组学技术整合和跨学科协作来实现从经验性诊疗到精准医学的跨越,最终改善相关疾病患儿的长期预后。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是一类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重叠,鉴别诊断具有一定挑战性。目前,越来越多的AE被列为单独的亚型,不同亚型与特定的临床综合征和潜在的致病性自身抗体有关。在实验室检测中,除血液、脑脊液常规检测外,自身抗体检测也可为AE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AE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线性免疫印迹法(LIA)。AE相关自身抗体通常靶向神经元抗原,根据抗原检测结果,可将AE分为副肿瘤性AE和抗神经元表面抗原或突触抗原抗体介导的AE两大类。文章从AE的病理机制、AE相关自身抗体的类型、实验室检测技术的进展和自身抗体在AE诊断中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对AE的认识,为AE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是因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大类慢性进展性肝组织炎症。近年来,儿童ALD的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儿童ALD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等与成人均有一定的差异。文章对常见儿童ALD的分类和特征、实验室诊断现状和进展、尚待解决的问题和遗传易感性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ALD的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治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外周血12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70、IL-17、γ-干扰素(IFN-γ)、α-干扰素(IFN-α)、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和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9+B细胞、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在鉴别儿童病毒性脑炎(VE)和自身免疫性脑炎(AE)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4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AE患儿60例(AE组)、VE患儿40例(VE组)和健康体检儿童60名(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鉴别AE和VE的效能。结果 VE组CD3-CD19+B细胞绝对数高于正常对照组(P<0.10),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绝对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10)。AE组CD3-CD16+CD56+自然杀伤细胞绝对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10)。VE组CD3+CD8+T细胞绝对数低于AE组(P<0.10),CD3-CD19+B细胞绝对数高于AE组(P<0.10)。除IL-17外,VE组其他细胞因子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AE组IL-4、IL-6、IL-8、IL-10和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VE组IL-4、IL-8、IL-10和INF-γ水平与A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VE组IL-8与IL-10呈正相关(r=0.588,P<0.05),INF-γ与IL-4、IL-8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2、0.426,P<0.05)。AE组IL-4与IL-10呈正相关(r=0.833,P<0.05),IL-8与IL-4、IL-10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7、0.460,P<0.05),TNF-α与IL-10呈正相关(r=0.420,P<0.05)。AE组和VE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与各细胞因子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以AE为对照,CD3+CD8+T细胞绝对数、B细胞绝对数、IL-4、IL-8、IL-10和INF-γ单项检测鉴别AE和V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9、0.638、0.616、0.603、0.636、0.598;细胞因子联合检测模型和细胞因子+淋巴细胞亚群联合检测模型的AUC分别为0.687、0.756。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或可作为儿童VE和AE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SLE患儿52例(SLE组)和健康体检儿童50名(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3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总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参考维生素D缺乏标准将SLE患儿分为维生素D不足组[20例,25(OH)D3<50 nmol·L-1]和维生素D正常组[32例,25(OH)D3≥50 nmol·L-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25(OH)D3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血清25(OH)D3水平和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NK细胞百分比、总B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3+T细胞百分比和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维生素D不足组CD4+T细胞百分比、NK细胞百分比、总B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均低于维生素D正常组(P<0.01),CD3+T细胞百分比和CD8+T细胞百分比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P<0.05)。SLE患儿血清25(OH)D3与CD4+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和总B细胞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5、0.579、0.574、0.448,P<0.001),与CD3+T细胞、CD8+T细胞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74、-0.466,P<0.001)。结论 SLE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淋巴细胞亚群有关,提示维生素D水平可能在SLE的诊治中有一定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在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4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AE患儿52例,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自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总IgE)、补体(C3、C4)和总补体活性(CH50)。根据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9例)和预后不良组(23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mR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E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AE预后的效能。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CH50水平和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NK细胞绝对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患儿血清CH50、NK细胞百分比、NK细胞绝对数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1.313、-0.276、-0.379,P<0.05)。NK细胞绝对数降低是AE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OR)=0.994,95%可信区间(CI)为0.988~0.999]。CH50、NK细胞绝对数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AE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0.738、0.768。结论 血清CH50水平和外周血NK细胞绝对数与儿童AE预后有关,或可作为AE患儿预后评估的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miR-370-3p和miR-152-5p表达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卵巢癌患者108例(卵巢癌组)、女性健康体检者108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miR-370-3p和miR-152-5p表达。对所有卵巢癌患者随访36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76例)和死亡组(3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iR-370-3p和miR-152-5p判断卵巢癌患者死亡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卵巢癌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卵巢癌组血清miR-370-3p、miR-152-5p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以相对表达量均值确定高表达和低表达,血清miR-370-3p、miR-152-5p高表达组(分别为≥0.75、≥0.76)与低表达组(分别为<0.75、<0.76)之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腹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肿瘤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miR-370-3p、miR-152-5p相对表达量低于存活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370-3p、miR-152-5p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卵巢癌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0、0.779、0.897。依据ROC曲线得出的最佳临界值确定,miR-370-3p高表达(≥0.73)组和miR-152-5p高表达(≥0.70)组生存率分别高于miR-370-3p低表达(<0.73)组和miR-152-5p低表达(<0.70)组(Log-rank χ2值分别为13.149、8.554,P值分别为0.001、0.00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370-3p降低、miR-152-5p降低均是卵巢癌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0.883、0.80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29~0.940、0.714~0.910,P<0.001]。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miR-370-3p和miR-152-5p均呈低表达,且与预后密切相关,或可作为卵巢癌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半乳糖凝聚素-3(Gal-3)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2月—2024年7月上海电力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118例(CHD组)和健康体检者120名(正常对照组)。根据CHD疾病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标准将CHD患者分别分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VCAM-1、Gal-3、Hcy、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评估CHD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CHD的效能。结果 CHD组吸烟史、体重指标(BMI)和血清VCAM-1、Gal-3、Hcy、Glu、LDL-C、TC、T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HDL-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SAP组、UAP组、AMI组血清VCAM-1、Gal-3、Hcy水平依次升高(P<0.001)。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VCAM-1、Gal-3、Hcy水平依次升高(P<0.01)。NYHA Ⅰ+Ⅱ级组、NYHA Ⅲ级组和NYHA Ⅳ级组血清VCAM-1、Gal-3、Hcy水平依次升高(P<0.001)。血清VCAM-1、Gal-3、Hcy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NYHA分级均呈正相关 (P<0.001)。VCAM-1、Gal-3、Hcy、BMI、Glu、吸烟史、TC、TG、LDL-C升高和HDL-C降低均是CH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VCAM-1、Gal-3、Hcy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CHD的AUC分别为0.856、0.845、0.873、0.952。结论 CHD患者VCAM-1、Gal-3、Hcy水平与CHD的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或可作为CHD病情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 利用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的随机森林(RF)算法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在评估早期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4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结直肠癌(CRC)患者176例(CRC组)、癌前病变患者110例(癌前病变组)、健康体检者72名(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50、CA125、CA15-3、CA19-9、CA242、CA72-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和甲胎蛋白(AFP)水平。将各组建模对象按7∶3的比例分别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RF算法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筛查早期CRC和癌前病变的效能。结果 将CRC患者和癌前病变患者合并成结直肠肿瘤疾病组(286例)。结直肠肿瘤疾病组血清CA50、AFP、CEA、CA19-9、CA125、CA72-4、CYFRA21-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特征处理和RF算法建模,利用CEA、CA50、CA15-3、CA242、CYFRA 21-1、CA72-4和性别这7个特征联合构建了CRC和癌前病变的综合诊断模型CR7。在训练集中,以正常对照组为对照,CR7模型诊断结直肠肿瘤疾病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7;在验证集中,AUC为0.931。CR7模型区分早期CR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AUC为0.983,区分癌前病变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AUC为0.991。结论 利用RF算法构建的结直肠肿瘤疾病筛查模型为实验室辅助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可用于评估早期CRC和癌前病变的患病风险。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 (CDC42)水平与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肝癌(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AFP阴性HCC患者120例(AFP阴性HCC组)和健康体检者40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CDC42水平。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FP阴性HCC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评估AFP阴性HCC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DC42判断AFP阴性HCC患者死亡的效能。结果 AFP阴性HCC组血清CDC42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不同Stage分期、T分期、N分期、M分期的AFP阴性HCC患者之间血清CDC42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CDC42组总生存率高于高CDC42组(Log-rankχ2=8.71,P<0.001)。CDC42和Stage分期是AFP阴性H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274、3.66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12~1.47、1.70~7.92]。CDC42判断AFP阴性HCC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3,最佳临界值为1.092 ng·mL-1,敏感性为75.0%,特异性为68.3%。结论 CDC42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或可作为AFP阴性HCC患者的预后评估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患者数据实时质量控制(PBRTQC)智能监控平台在9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质量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自动收集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106 443例9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样本的结果,并用AI-PBRTQC智能软件进行患者大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参数设置、程序建立、性能验证、质控效能评价和实时运行。遵循基于AI算法的智能质控规则,评价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在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质量风险监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通过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选出最优程序参数,患者数据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EWMA)质控图在性能稳定时呈现正态分布,且趋势一致。在9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中,更换新批号校准品和使用新批次检测试剂引起检测系统正确度性能变化时,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可灵敏、及时、正确识别,并发出警告。甲胎蛋白(AFP)的最佳加权系数为0.03,其他8种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最佳加权系数均为0.02。1年内9个项目EWMA实际累积精密度(CV)均小于质量目标。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在9个项目中合计预警8次,均为真实报警。结论 AI-PBRTQC智能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质量风险,并精准识别系统误差。
目的 探讨白细胞群落参数(CPD)对脓毒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44例脓毒血症患者(脓毒血症组)、27例肺炎患者(肺炎组)、2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CP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建立诊断模型。比较各组各项指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脓毒血症的效能。另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脓毒血症患者70例,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脓毒血症组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NE-SFL)、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NE-WY)、单核细胞细胞复杂程度(MO-X)分别为50.40(46.65,55.20)、717.5(642.3,832.5)、123.4(120.9,125.7),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3.60(43.03,46.88)、579.0(558.5,595.8)、119.7(118.6,121.0),P<0.05]和肺炎组[46.45(44.73,49.00)、616.5(589.8,634.5)、120.8(119.3,122.7),P<0.05]。NE-SFL、NE-WY、MO-X、CRP、PCT诊断脓毒血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841、0.727、0.817、0.862;敏感性分别为61.9%、77.4%、44.0%、87.8%、88.6%;特异性分别为80.0%、84.0%、92.0%、69.4%、71.4%。交叉验证结果显示,NE-SFL、NE-WY、MO-X、CRP、PCT的真阳性率分别为71.83%、91.55%、47.89%、73.02%、82.61%;假阴性率分别为28.17%、8.45%、52.11%、26.98%、17.39%。确诊前5 d NE-WY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CT和CRP,NE-SFL、MO-X的阳性率低于PCT、CRP。血培养报阳时间较NE-SFL、NE-WY、MO-X、CRP、PCT滞后。结论 CPD、CRP、PCT在脓毒血症的诊断中有较高的预测价值;NE-WY的诊断效能优于PCT,NE-SFL的诊断效能接近于CRP;NE-WY与PCT联合诊断脓毒血症效能更优。
目的 分析宫颈癌(CC)患者血清miR-21、miR-155水平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苏州市立医院(北区)CC患者68例(CC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60例(CIN组)、体检健康女性60名(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miR-21、miR-155水平;采用涂片镜检、革兰染色、阴道微生物功能学检测受试者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比较各组各项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CC组血清miR-21与miR-155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血清miR-21、miR-155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IN组和CC组血清miR-21、miR-155水平均升高(P<0.05);CC组血清miR-21、miR-155水平和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IN组(P<0.05)。CC组阴道菌群密集度(1级或4级)、需氧菌性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所占比例高于CIN组(P<0.05);CIN组和CC组阴道菌群多样性(1级或4级)、清洁度(3~4度)、pH值>4.5、滴虫阴道炎(TV)、H2O2阳性、白细胞酯酶阳性患者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血清miR-21与miR-155呈正相关(r=0.524,P<0.001);血清miR-21、miR-155水平与HPV16/18型阳性率、阴道菌群密集度(1级或4级)、AV、BV均呈正相关(P<0.001)。结论 CC患者血清miR-21、miR-155表达上调,2项指标与HPV16/18型感染、阴道微生态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目的 分析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上呼吸道细菌种类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106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研究组)和健康体检者106名(对照组)。检测2 组上呼吸道细菌种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群和Th17/Treg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IL-17水平;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结果 研究组共分离出169株细菌,其中奈瑟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甲型链球菌;对照组共分离出56株细菌,其中甲型链球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表皮链球菌和奈瑟菌。研究组CD4+T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Th17百分比、Treg百分比、Th17/Treg比值和IL-6、IL-10、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IgG、IgA和IgM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上呼吸道菌群失调,主要以奈瑟菌为主;Th17/Treg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升高。
目的 分析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PRO)和流式细胞法计数管型(CAST)的准确性。方法 选取 2022年9—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硬化住院患者151例(肝硬化组),以50例肝炎住院患者为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和对照组临床信息和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检测结果。尿常规显微镜复检方案:方案一,干化学法定性检测尿PRO结果为阳性;方案二,流式细胞法计数CAST>2个·µL-1;方案三,干化学法隐血(BLD)、白细胞酯酶(LEU)、尿蛋白(PRO)检测结果与对应的流式细胞法红细胞(RBC)、白细胞(WBC)、CAST检测结果不相符(1种方法结果为阳性,另1种方法结果为阴性),尿胆红素(UBIL)阳性和仪器异常警报。分析干化学法检测尿PRO和流式细胞法计数CAST的准确性。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血清肌酐(SCr)和离心尿镜检CAST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组尿PRO定量阳性率高于尿PRO定性阳性率(P<0.001),CAST计数假阴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CAST计数[比值比(OR)值为1.694,95%可信区间(CI)为1.285~2.233,P<0.001]、尿PRO定量[OR=1.002,95%CI为1.001~1.004,P=0.004]、尿PRO定性[OR=4.286,95%CI为1.542~11.908,P=0.005]和UBIL(+)[OR=3.345,95%CI为1.687~6.636,P=0.001]均与肝硬化住院患者尿CAST阳性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UBIL(+)[OR=2.473,95%CI为1.143~5.354,P=0.022]和CAST计数[OR=1.523,95%CI为1.152~2.013,P=0.003]可与肝硬化住院患者尿CAST阳性有关。肝硬化组复检方案一和方案二CAST假阴性率均>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复检方案三CAST假阴性率>5%,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住院患者尿PRO定性检测和CAST计数假阴性率均较高,建议肝硬化住院患者尿常规结果均进行离心尿的显微镜复检。
目的 分析不同流产次数复发性流产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gT)、D-二聚体(DD)水平变化,为早期预测和治疗再次流产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3年8月长治市人民医院143例有复发性流产史的孕妇,按照流产次数分为≥3次组和2次组,根据最终妊娠结局分为再次流产组和未流产组。检测所有孕妇早孕期PAgT、DD和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复发性流产患者PAgT、DD水平与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次数≥3次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AgT、DD判断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流产的效能。结果 ≥3次组花生四烯酸(AA)诱导PAgT、腺苷二磷酸(ADP)诱导PAgT、DD、Fib均高于2次组,TT、PT、APTT低于2次组(P<0.001)。复发性流产患者AA诱导PAgT、ADP诱导PAgT、DD与Fib均呈正相关,与TT、PT、APTT均呈负相关(P<0.001)。AA诱导PAgT、ADP诱导PAgT、DD是复发性流产患者流产次数≥3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984、2.913、2.850,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572~5.664、1.551~5.617、1.464~5.550,P<0.05]。再次流产组AA诱导PAgT、ADP诱导PAgT、DD水平均高于未流产组(P<0.001)。AA诱导PAgT、ADP诱导PAgT、DD预测复发性流产患者再次流产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7.42%、85.46%、415.13 μg·L-1。结论 流产次数≥3次的复发性流产患者AA诱导PAgT、ADP诱导PAgT、DD水平较高,各指标联合检测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再孕后流产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目的 为解决不同仪器游离甲状腺素(FT4)检测结果的显著差异,实现不同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设计一种结果转换算法,使各仪器间的检测数据可以相互转换。方法 使用确定不同仪器间比对样本数量的算法分别计算2套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在其检测线性范围内FT4的样本比对个数和浓度,进而建立2套系统间的对应转换区间关系。通过开发数学转换的算法,实现不同仪器间检测结果的相互转换。在其中1套系统的标准曲线上选取20个浓度均匀分布在其检测线性范围内的样本,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2文件比对规则和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对2套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直接比对和结果转换后的比对。结果 2套系统比对所需最少样本数量为8例,直接比对2套系统FT4检测结果的平均百分偏差为38.97%,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套系统斜率为0.491;通过转换算法进行结果转换后,FT4的平均百分偏差为9.13%,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斜率为0.955。在临床诊断中,通过算法转换后,转换结果的诊断正确率为95%。结论 2套系统FT4检测结果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智能算法得到解决。该算法能够实现在不同参考区间、不同检测线性范围内,对2套系统的检测结果进行互相转换,使2套系统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原体是成人生殖道常见寄居菌,尤其是成年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生殖道携带率明显高于健康者[1],是唯一在常规培养中能偶尔被检出的人类致病性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部位多见于泌尿生殖道,生殖道外感染少见,可发生于脑脓肿、骨髓炎、伤口和关节等[2],但血流感染十分罕见。本文报道1例延长血培养时间检出人型支原体的临床病例,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