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期刊订阅
印刷版期刊订阅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文章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
作者查稿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相关下载
在线办公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二维码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
上海市交大医学院检验系
上海市医学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更多...
广告合作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25卷 第07期 刊出日期:2010-07-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廖万清
2010, 25(07): 503-506.
摘要
(
296
)
HTML
PDF
(319KB) (
7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5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石小玉;董学广
2010, 25(07): 506-510.
摘要
(
336
)
HTML
PDF
(129KB) (
3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真菌分子诊断技术应用的问题
孙佳彬;曹国君
2010, 25(07): 507-510.
摘要
(
262
)
HTML
PDF
(312KB)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聚合酶链反应在侵袭性曲霉病诊断中的应用
郑冰
2010, 25(07): 511-514.
摘要
(
351
)
HTML
PDF
(338KB) (
4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BIOFOSUN系统鉴定常见曲霉
章强强;赵颖;李莉;朱均昊
2010, 25(07): 515-518.
摘要
(
356
)
HTML
PDF
(318KB) (
8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BIOFOSUN系统鉴定临床常见曲霉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常规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菌株rDNA保守区基因序列鉴定77株临床收集的曲霉,并与BIOFOSUN系统鉴定结果比较.结果 BIOFOSUN系统对构巢曲霉、杂色曲霉、寄生曲霉、棒曲霉、泡盛曲霉、焦曲霉、黄柄曲霉及日本曲霉种的鉴定符合率均为100%,对黄曲霉、烟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的鉴定符合率分别为92%、85%、75%及70%,对于土曲霉的鉴定符合率相对较差,利用BIOFOSUN系统提供的形态学图谱,观察其具有特征性的菌落外型及色素,可以帮助鉴定.使用BIOFOSUN系统可以将一些形态学特征接近,且又不能通过rDNA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区分的曲霉作出鉴定.结论 BIOFOSUN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自动化和标准化程度高,大大简化鉴定程序,为曲霉的标准化鉴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改良选择性培养基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探讨
戎霞君;华丽;孙佳彬;季育华;萧晨露;倪语星
2010, 25(07): 519-523.
摘要
(
392
)
HTML
PDF
(319KB) (
7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改良培养基的营养和抑制能力,提高常规送检痰标本中真菌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监测、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观察白假丝酵母菌和烟曲霉标准菌株开始生长的时间、菌株开始产孢的时间及产孢时菌落直径,平行比较改良选择性培养基(Medium B)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沙保弱培养基(SDA)、科马嘉显色培养基(CHROMagar)]对真菌检出能力的差异,并比较添加抗菌药物的Medium B(Medium B+)和CHROMagar平板抗污染菌的能力.实施临床血液恶性肿瘤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痰标本的随机跟踪分析.结果 不同种类培养基真菌菌落开始生长、产孢以及接种后同一时间菌落直径即真菌分离能力由高至低依次为Medium B> PDA> SDA> CHROMagar;Medium B+能有效抑制痰标本中常见的致病菌,有利于痰标本中真菌的分离;随机跟踪的待检标本,有1例只在Medium B+中被检出.结论 若选择一种选择性培养基用于血液恶性肿瘤和HSCT患者痰标本真菌的常规检测,Medium B+较佳;为了提高真菌检出率和准确性,推荐同时应用Medium B+和CHROMagar.
REP-PCR分型法用于白假丝酵母菌群分析
倪培华;项明洁;刘锦燕;张华;陈华;倪语星
2010, 25(07): 524-528.
摘要
(
351
)
HTML
PDF
(341KB) (
5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运用Agilent生物分析仪对临床白假丝酵母菌进行重复序列(REP)-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型,并分析其流行趋势.方法 设计REP引物,进行PCR扩增,用DL7500 Labchip芯片在Agilent 2100 生物分析仪上对产物做微流电泳,获得虚拟凝胶视图,再运用GelCompareⅡ软件对其DNA指纹图谱做聚类分析.结果 白假丝酵母菌菌株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80%以上.被分析的100株临床株可分为9个基因型.结论 REP-PCR的Agilent 2100同源性分析具有快速、易于操作、高重复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氟康唑预防血液病患者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唐暐;王苓;赵维莅;陈玉宝;沈志祥;胡炯
2010, 25(07): 529-532.
摘要
(
404
)
HTML
PDF
(301KB) (
4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接受大剂量化疗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氟康唑200~400 mg口服或静脉预防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 总结2008至2009年上海市瑞金医院骨髓移植病区35例血液恶性疾病患者42例次大剂量化疗和自体HSCT,采用氟康唑200~400 mg口服或静脉预防真菌感染直至粒细胞缺乏得以恢复,所有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均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结合高分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真菌病原学检测即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和1-3-β-D葡聚糖(BDG)抗原的检测结果,调整、指导临床的抗真菌治疗.结果 本试验入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谷值的中位数为0.1×109/L[(0.1~0.5) ×109/L].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9 d(2~21 d),大剂量化疗组和自体HSC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例次(14.3%)从未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事件,36例次(85.7%)出现了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事件,发热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4.5 d(1~13 d),大剂量化疗组和自体HSCT组患者中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其中7例虽经广谱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但仍持续发热7 d以上,GM/BDG试验动态观察和胸部CT扫描,尚无1例达到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诊断和确诊标准.总共只有3例接受经验性广谱抗真菌的治疗,占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8.3%.结论 对于接受阿糖胞苷为主的大剂量化疗和自体HSCT的血液恶性疾病患者,与接受异体HSCT治疗患者不同,其曲霉感染的风险相对比较低.因此应用氟康唑作预防治疗即可达到满意的预防真菌感染疗效,无需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李龙平;王新华;胡景云
2010, 25(07): 533-535.
摘要
(
422
)
HTML
PDF
(184KB) (
5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急性时相蛋白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检测80例心功能Ⅰ~Ⅳ级的CHF患者(CHF组)和50名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唾液酸(SA)、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根据心功能分级水平将80例CHF患者分为心功能Ⅰ~Ⅱ组(52例)和心功能Ⅲ~Ⅳ组(28例),比较2组患者血浆Fib、血清SA和CRP水平.结果 CHF组患者Fib、SA和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VEF与Fib(r=0.122,P>0.05)、SA(r=-0.093,P>0.05)和CRP(r=0.128,P>0.05)均无相关性.心功能Ⅲ~Ⅳ组患者血浆Fib 和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Ⅰ~Ⅱ组(P<0.01),但血清S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HF患者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与心功能密切相关,但与LVEF无相关性.
骨创伤患者血清脂蛋白(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
牛菊霞;王国戗
2010, 25(07): 536-538.
摘要
(
379
)
HTML
PDF
(226KB) (
4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创伤患者血清脂蛋白(a)[Lp(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骨创伤患者(受伤24 h、72 h、1周、1个月)的血清Lp(a)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的血清Lp(a)水平作比较,观察骨创伤患者的血清Lp(a)的动态变化.结果 12.5%的正常人血清Lp(a)水平超过300 mg/L,中位数(范围)为 95.5(30.3~435.9) mg/L.受伤24 h、72 h、1周、1个月时采集静脉血,分别有33.3%、35.7%、 38.1%、16.6%骨创伤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超过300 mg/L,中位数(范围)分别为 145.5(36.3~1 260.8)、203.4(42.1~1 119.8)、164.9(39.0~1 007.6)、103.9(32.1~596.4) mg/L, 受伤24 h、72 h、1周时骨创伤患者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1个月后骨创伤患者的血清Lp(a)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疾病对照组中,术前有10%的患者血清Lp(a)水平超过300 mg/L,中位数(范围)为97.9(22.4~436.4) mg/L, 术后24 h、72 h、1周、1个月时采集静脉血,分别有20%、30%、 20%、15%手术患者的血清Lp(a)水平超过300 mg/L,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42.9(26.9~800.1)、172.0(50.6~890.8)、143.9(39.8~808.1)、110.6(29.6~600.4) mg/L;疾病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术后72 h的血清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疾病对照组术后其余时段的血清Lp(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疾病对照组术后与骨创伤组相同时段的血清Lp(a)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是疾病对照组术后的血清Lp(a)水平峰值低于骨创伤组.结论 创伤患者的血清Lp(a)水平明显升高,约1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骨创伤患者的血清Lp(a)峰值高于疾病对照组术后的血清Lp(a)峰值.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和缺血修饰白蛋白在肌钙蛋白T未增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联合检测的价值
崔丽艳;张捷;胡晓舟
2010, 25(07): 539-542.
摘要
(
546
)
HTML
PDF
(273KB) (
4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心肌缺血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联合检测能否提高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诊断效率.方法 测定108例胸痛患者[包括82例ACS患者及26例非缺血性胸痛(NICP)患者]血清IMA及H-FABP水平.血清IMA检测采用白蛋白钴结合(ACB)法,H-FABP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果 ACS组ACB水平 [64(61~67)U/mL]明显低于NICP组[75(71~78)U/mL] (P<0.0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B水平的合适诊断界值为70.5 U/mL.ACB水平<71.0 U/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0%和80.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95%可信区间(CI):0.783~0.97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和70.0%.H-FABP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9%[95%CI:74.8%~91.0%]和80.8%[95%CI:65.7%~95.9%],诊断准确性为82.4%[95%CI:75.2%~89.6%].IMA与H-FABP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3%[95%CI:96.2%~100%]和80.8%[95%CI:65.7%~95.9%],诊断的准确性为92.6%[95%CI:87.7%~97.5%].与IMA及H-FABP单独检测相比,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及诊断的准确性明显提高(P<0.05),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和87.5%.结论 胸痛发生后联合检测IMA和H-FABP可能提高肌钙蛋白T未增高的ACS患者的诊断效率.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免疫分析法检测唾液皮质醇对比研究
施绍瑞;邓智勇;余霆;安振梅
2010, 25(07): 542-546.
摘要
(
354
)
HTML
PDF
(118KB) (
4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尖锐湿疣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检测的临床意义
陈冬莲
2010, 25(07): 543-546.
摘要
(
498
)
HTML
PDF
(273KB) (
8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尖锐湿疣(CA)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DNA定量测定及HPV分型.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对133例CA患者疣体组织进行HPV分型和HPV DNA定量检测.结果 133例CA患者经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后有93例治愈,40例复发.HPV亚型分析显示,133例标本中检出HPV DNA阳性131例(98.50%),110例(82.71%)基因型为HPV6/11,12例(9.02%)为HPV16/18,9例(6.77%)为HPV6/11合并HPV16/18.对131例HPV DNA阳性患者治疗前病毒载量进行分组比较,病毒载量为103~105拷贝/mL的患者50例,有11例患者复发;病毒载量105~107拷贝/mL的患者39例,有14例患者复发; 病毒载量为>107拷贝/mL 的患者42例,有15例患者复发.HPV6/11有23例复发,HPV16/18有10例复发,HPV6/11合并HPV16/18有7例复发. 结论 CA检测HPV DNA能区分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感染,可对CA复发及癌变进行预测.
一种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临床评价
高翔;卢仁泉;郭林
2010, 25(07): 547-549.
摘要
(
335
)
HTML
PDF
(205KB) (
5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一种血浆肿瘤型M2-丙酮酸激酶(TU M2-PK)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测定性能和临床适用性.方法 对新的自主开发的TU M2-PK检测方法进行偏倚测定、不精密度测定、回收试验以及对371例临床标本进行测定.结果 TU M2-PK检测方法有良好的准确度(偏倚<5 U/mL)和精密度[变异系数(CV)<10%].371份临床标本的TU M2-PK水平测定结果与"金标准"病理结果对照,TU M2-PK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9.7%(106/152)和86.8%(190/219),准确度达到80.0%(296/371).此外,该试剂盒所测得的恶性肿瘤患者的TU M2-PK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TU M2-PK ELISA测定性能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狼疮样抗凝物质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郑加永;金艳慧;杨丽红;虞丹丹;王明山
2010, 25(07): 550-552.
摘要
(
295
)
HTML
PDF
(188KB) (
5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狼疮样抗凝物质(LA)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浆蝰蛇毒时间测定32例PNS患者(PNS组)和30名健康对照组的LA比值(LAR),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PNS组的LAR(1.10±0.09)、D-D[1.28(0.27~20.00)mg/L]、vWF[(212.7±80.6)%]、FIB[(5.14±2.18)g/L]、PLT[(231.7±63.6)×109/L]、PT[(12.5±0.8)s]与健康对照组的LAR(1.00±0.05)、D-D[0.41(0.15~0.55)mg/L]、vWF[(103.2±12.8)%]、FIB[(3.06±0.59)g/L]、PLT[(179.7±37.9)×109/L]、PT[(13.6±0.6)s]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超过健康对照组±s为阳性,PNS患者LAR的阳性率(78.1%)与各参数的阳性率D-D(90.6%)、vWF(93.8%)、FIB(75.0%)、PLT(62.5%)、PT(7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NS患者LA比值的增高与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变化相平行,PNS血栓前状态的发生或发展与LA有关;LA比值可作为PNS血栓前状态的监测指标之一.
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sICAM-1、sVCAM-1、PAI-1的影响
刘学军;刘玥
2010, 25(07): 553-556.
摘要
(
328
)
HTML
PDF
(261KB) (
4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黏附分子及纤溶分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入选58例ACS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常规治疗,同时随机分为2组:A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9例,B为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29例.A组术前2h以及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的量均为40 mg/d.B组术前2 h服阿托伐他汀80 mg/d,手术后第八天改为每晚40 mg/d.共观察14 d.2组于术前、术后3 d、7 d、14 d分别抽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molecule-1,s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以及I 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结果 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治疗第7天,2种血清黏附分子水平显著低于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此外,常规剂量组术后3 d PAI-1仍显示升高(P<0.05),而负荷剂量组PAI-1升高与术前没有明显差异,但与常规剂量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观察时段内2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组比常规剂量组显著降低sICAM-1、sVCAM-1以及PAI-1水平,从而抑制PCI术后的炎症反应的发生,改善纤溶系统平衡,进而减少PCI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基因G73A位点的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探讨
黄金保;黄铁生;王细宏
2010, 25(07): 557-559.
摘要
(
323
)
HTML
PDF
(219KB) (
4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 基因外显子+73G/A(简称G73A)位点变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同时观察池州地区汉族AMI患者血浆Cys C浓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112例AMI患者和110名健康对照者全血DNA中Cys C基因G73A位点变异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同时检测AMI组和对照组血浆Cys C浓度.结果 AMI患者血浆Cys C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AMI患者组中,G73A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4.3%、28.6%和7.1%,G等位基因频率为78.6%;对照组G73A位点GG/G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7.3%、28.3%和4.5%,G等位基因频率为81.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 C水平的降低可能是AM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池州地区汉族AMI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存在Cys C基因G73A位点变异的多态性,这个位点发生变异可能对AMI疾病的的发生不起主要作用.
湖北汉族人群TRIB1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冠心病的关联性分析
郭书忍;郑芳;杨娜;刘泽金
2010, 25(07): 560-564.
摘要
(
619
)
HTML
PDF
(337KB) (
6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tribbles 同源物1(果蝇)(TRIB1)基因内含子区和3'UTR区2个标签单核甘酸多态性(Tag SNP)(内含子区:rs235110;3' UTR区:rs235108)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在湖北省汉族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湖北地区236名健康汉族人和139例冠心病患者的TRIB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分析.并用PCR产物纯化后测序验证酶切结果.同时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浆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结果 TRIB1基因的2个TagSNPs的分布特征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rs2235110: χ 2=0.481,P=0.488;rs2235108: χ 2=0.570,P=0.450).TG水平在冠心病组rs2235110位点基因型亚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多态性位点在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无差异.rs2235110具有中等多态信息量(PIC)(rs2235110位点PIC=0.368 7,H=0.487 5),几乎达到其PIC的理论最大值. 结论 本研究人群的rs235108、rs235110各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可代表湖北省汉族人群的分布特征,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SNP构成单倍型联用可作为一个理想的遗传标记.但没有发现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检测在化疗中监测心功能的探讨
葛青玮;黄洁
2010, 25(07): 565-566.
摘要
(
342
)
HTML
PDF
(141KB) (
5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对心脏功能早期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上海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接受化疗的37例患儿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住院22例患儿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并同时检测心肌酶谱.结果 实验组患儿化疗前血清NT-proBNP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化疗后,血清NT-proBNP的检测结果则明显升高,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在化疗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血清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的变化较其他心肌酶谱指标敏感,是早期监测心肌细胞受损的良好指标.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与尿素、肌酐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相关性探讨
成海恩;高嵩;吴先国;金亚平
2010, 25(07): 567-568.
摘要
(
385
)
HTML
PDF
(121KB) (
4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尿素(Urea)、肌酐(Cr)及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相关性及其在肾功能损伤中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154例肾功能受损患者及198名正常对照者血清RBP、Urea、Cr及Cys C,分析2组间RBP、Urea、Cr、Cys C水平的差异及RBP与Urea、Cr、Cys C的相关性.结果 肾功能受损患者血清RBP、Urea、Cre、CysC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清RBP水平与Urea、Cre、CysC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9、0.621、0.603, P均<0.001).结论 血清RBP是监测肾功能损伤的良好指标.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潘婉仪;丁海明;周华友
2010, 25(07): 569-571.
摘要
(
325
)
HTML
PDF
(210KB) (
7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抗β2-糖蛋白Ⅰ抗体与先兆流产的关系.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1例先兆流产孕妇(其中妊娠未成功者75例,妊娠成功者46例)、40名健康正常妇女(其中未妊娠者20名,妊娠者20名)的血清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IgM型)的水平.结果 先兆流产组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总阳性率为58.7%,与对照组(1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未成功组阳性率为78.7%,与妊娠成功组(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未成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妊娠成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先兆流产组、多次先兆流产组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健康正常妊娠组(P<0.05),而不同次数先兆流产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兆流产与体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的存在有关,检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可为先兆流产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应用评价
袁明生
2010, 25(07): 571-572.
摘要
(
358
)
HTML
PDF
(129KB) (
7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在梅毒实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以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TA-ABS)为金标准,以梅毒螺旋体胶凝试验(TPPA)为相对标准,将CMIA用于1 090份来自住院和皮肤科门诊患者的血清标本中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1 090份血清标本中,FTA-ABS检测阳性125例,阳性率为11.47%;TPPA检测阳性124例,阳性率为11.38%;CMIA检测阳性126例,阳性率为11.56%.CMIA与FTA-ABS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5,P>0.05);CMIA与TPPA阳性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018,P>0.05);以FTA-ABS为金标准,CMIA敏感性为100.00%(125/125),特异性为99.90%(964/965).以TPPA为相对标准,CMIA敏感性为100.00%(124/124),特异性为99.79%(964/966).结论 CMIA具有自动化、量化、检测周期短的特点,值得推荐为梅毒抗体的实验室批量检测.其与FTA-ABS的检出率相当,是否能用于临床诊断尚待进一步的探讨与评估.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3+CD(16+56)+ NK T细胞和CD3+CD4-CD8-双阴性T细胞显著减少
郑昭璟;胡少龙;庄顺红;胡英萍;徐瑞龙;王美燕
2010, 25(07): 573-575.
摘要
(
309
)
HTML
PDF
(228KB) (
6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3+CD(16+56) +自然杀伤T细胞(NK T)和CD3+CD4-CD8- 双阴性(DN)T细胞的变化.方法 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合CD45/侧向散射信号(SSC)和CD3/SSC设门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应用Flow Count荧光球进行绝对计数.结果 银屑病组NK T细胞的比例3.58%±2.0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73%±5.8% (P<0.01);银屑病组NK T细胞绝对数(72.68±51.18)细胞/mm3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193.15±160.09)细胞/mm3(P<0.01).银屑病组DN T细胞绝对数(78.92±58.67)细胞/mm3同样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48.33±118.00)细胞/mm3 (P<0.01);而其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组总T细胞(1 254.73±411.73)细胞/mm3和抑制性T细胞(Ts)(465.23±212.65)细胞/mm3均分别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 721.72±712.45)细胞/mm3;Ts:(800.23±581.79)细胞/mm3],P值均<0.01,银屑病组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NK T细胞和DN T细胞显著减低.我们推测这两类细胞的异常减低与银屑病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功能失衡有关.
一种新的智能化质量控制管理方法
贺勇;黄亨建;黄俊;彭志英
2010, 25(07): 576-578.
摘要
(
321
)
HTML
PDF
(177KB) (
6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72名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分析
邓国生;吕静;黄鹏飞
2010, 25(07): 578-579.
摘要
(
324
)
HTML
PDF
(136KB) (
6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儿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及耐药性分析
朱丽红
2010, 25(07): 579-580.
摘要
(
284
)
HTML
PDF
(135KB) (
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
王延伟;牛淼;刘宇
2010, 25(07): 581-582.
摘要
(
342
)
HTML
PDF
(158KB) (
6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