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潘婉仪,女,1972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
探讨抗β2-糖蛋白Ⅰ抗体与先兆流产的关系。
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1例先兆流产孕妇(其中妊娠未成功者75例,妊娠成功者46例)、40名健康正常妇女(其中未妊娠者20名,妊娠者20名)的血清中抗β2-糖蛋白Ⅰ抗体(IgM型)的水平。
结果先兆流产组血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总阳性率为58.7%,与对照组(17.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未成功组阳性率为78.7%,与妊娠成功组(26.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妊娠未成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妊娠成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首次先兆流产组、多次先兆流产组抗β2-糖蛋白Ⅰ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健康正常妊娠组( P<0.05),而不同次数先兆流产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先兆流产与体内抗β2-糖蛋白Ⅰ抗体的存在有关,检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可为先兆流产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先兆流产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 已成为目前生殖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并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 近来有研究发现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与先兆流产有密切关系。国外已有此领域的研究报道[1], 而国内对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的研究报道较少[2]。本实验对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与先兆流产的关系作了探讨。
1. 研究组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就诊的先兆流产患者共121例, 年龄22~31岁, 孕周3~12周, 其中首次先兆流产25例, 多次先兆流产(流产次数≥ 2次)96例, 妊娠未成功者75例, 妊娠成功者46例。先兆流产的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教材》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标准, 排除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风疹、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和子宫畸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素。
2. 对照组 同期选取20名健康正常未妊娠育龄妇女(20~33岁)及20名健康正常妊娠妇女(22~35岁)为对照组。
取先兆流产及正常对照组妇女静脉血2~4 mL, 分离血清置-20 ℃冰箱待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 IgM型)的浓度, 试剂盒购于德国欧盟公司, 严格按其说明操作, 吸光度超过标准品的标本为阳性, 吸光度低于标准品的标本为阴性。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χ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先兆流产组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为58.7%(71/121); 正常对照组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为17.5%(7/40),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妊娠未成功组阳性率(78.7%), 与妊娠成功组阳性率(26.1%)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妊娠未成功组与健康正常未妊娠妇女(15.0%)和健康正常妊娠妇女(20.0%)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妊娠成功组与健康正常妊娠妇女和健康正常未妊娠妇女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 | 表1 各组血清中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的水平 |
首次先兆流产组和多次先兆流产组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与健康正常妊娠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不同次数先兆流产组间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 | 表2 先兆流产与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的关系 |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对诊断先兆流产的敏感性为58.7%, 特异性为80.0%。
β 2-糖蛋白Ⅰ 为主要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单链糖蛋白, 存在于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中。自其1986年被发现以来, 很长一段时间只被认为与脂代谢有关, 随着免疫、血液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与血栓的形成有密切的联系。有研究发现, β 2-糖蛋白Ⅰ 含有5个功能区, 当其负电荷磷脂结合位点暴露时可诱导产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可在β 2-糖蛋白Ⅰ 的介导下结合到细胞膜磷脂上, 改变血液流变学, 从而影响凝血反应, 并通过信号转导途径使细胞表达各种活性因子等, 导致炎症及免疫反应、血栓形成等临床症状的发生[3]。
先兆流产的病因较为复杂, 在未明确病因中免疫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较大的关注。本试验的结果中先兆流产组的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的阳性率为58.7%,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水平与先兆流产有关。ELISA检测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诊断先兆流产的敏感性为58.7%, 特异性为80.0%, 表明阴性结果对临床排除诊断先兆流产有参考价值。刘静珠等[2]研究认为反复自然流产与β 2-糖蛋白Ⅰ 有关, 可作为反复性自然流产免疫因素的辅助诊断指标, 从表2也可以看出, 多次流产与首次流产比较, 前者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的阳性率(62.5%)高于后者(44.0%), 是否存在随流产次数增加,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会增加, 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目前认为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引起先兆流产的可能机制是:一方面,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作用于靶点, 损伤内皮细胞, 诱导产生黏附因子, 激活血小板黏附、集聚、释放血栓素, 改变全身血液流变性状, 致使全身小血管张力及效应增强, 血液凝固性增强, 机体各系统血液循环不畅, 系列的病理改变可影响母亲和胎儿的血流供应, 增加了先兆流产的危险; 另一方面作用于胎盘β 2-糖蛋白Ⅰ 特异性的抗体损伤胎盘绒毛的血管内皮细胞, 可使胎盘血管出现多发性梗死和血管收缩, 绒毛老化, 血栓形成致胎盘血流减少, 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在胎盘血管沉着, 胎盘— — 胚胎微循环阻断而导致流产[4]。另外, 抗β 2-糖蛋白Ⅰ 通过其第5区域连接到滋养层, 而且能够被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识别, 这种抗体连接可下调滋养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合成和分泌, 从而导致胎盘功能的下降引起流产[5]。本实验的结果显示, 妊娠未成功者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率高达78.7%, 显示了其两者存在着密切关系,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阳性可能是导致最终发生难免流产的原因之一。
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与先兆流产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 对抗β 2-糖蛋白Ⅰ 抗体进行检测有助于先兆流产的早诊断及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将来可通过特异性的免疫治疗降低先兆流产的概率, 以提高孕妇妊娠及保健质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