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检测在化疗中监测心功能的探讨
葛青玮, 黄洁
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40

作者简介:葛青玮,女,1965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对心脏功能早期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上海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接受化疗的37例患儿为实验组,选择同期住院22例患儿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T-proBNP,并同时检测心肌酶谱。

结果

实验组患儿化疗前血清NT-proBNP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化疗后,血清NT-proBNP的检测结果则明显升高,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实验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测在化疗前、后变化不大。

结论

血清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过程中的变化较其他心肌酶谱指标敏感,是早期监测心肌细胞受损的良好指标。

关键词: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化疗; 心肌细胞急性受损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0)07-0565-02
Abstract
Keyword: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化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但化疗有时可引起严重的药物毒性副作用, 可引起心肌细胞急性受损而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继而将影响患儿生存质量, 如不及时处理和预防将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本实验通过对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的检测和分析, 探讨NT-proBNP早期评估心脏功能的临床意义。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 样本来源 实验组:上海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儿37例, 其中男17例, 女20例, 年龄8月~14岁。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二次修订草案)[1]。对照组:本院同期住院, 年龄性别相仿、手术前体检, 排除有肝、肾、心脏等器质性疾病患儿22例。

2.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患儿在化疗前、后分别由静脉采血2 mL, 分离血清, 置-20 ℃冷冻保存待测。

二、方法

1. 采用罗氏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仪检测NT-proBNP, 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均由罗氏公司提供。

2. 采用法国Sebia全自动电泳仪检测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试剂盒、质控品由法国Sebia公司提供。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试剂盒、校准品、质控品均由日本世诺公司提供。

三、统计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实验组患儿化疗前、后的组间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比较的t检验; 相关系数分析采用直线相关与回归。

结 果

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后血清中NT-proBNP、心肌酶谱检测, 结果见表1

表1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清中NT-proBNP、CK、CK-MB、LD1、LD2检测结果比较

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中有2例患儿化疗前、后血清中NT-proBNP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3例患儿化疗后血清中NT-proBNP的检测结果低于化疗前。

对实验组22例患儿NT-proBNP、心肌酶谱(CK、CK-MB、LD1、LD2)5项检测指标齐全的病例分析了多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NT-proBNP与心肌酶谱指标无相关性(P> 0.1), 表明 NT-proBNP是独立且特异的早期监测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

讨 论

BNP是一种神经激素, 主要由心室在容积扩大和压力超负荷时产生[2], 通过心肌细胞拉伸进入血液循环的一种多肽, 是一个对心室异常敏感和特异性的标志物, 其分泌量与左心室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呈正比[3]。proBNP是BNP的前体, 在受到心肌细胞的刺激后(例如, 心肌细胞拉伸), 经蛋白酶裂解为NT-proBNP和生物活性激素BNP, 2种多肽都释放进入血循环, 使血液中BNP水平升高。

化疗是目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有研究显示, 化疗药物对心肌有毒性, 随着心肌受损程度的增加使心功能减弱, 严重时将危及患儿的生命, 同时血循环中BNP水平也随之升高。因此早期监测心肌细胞的受损程度, 是提升患儿后期生存质量、治疗和预防产生严重后果的必须手段。

本实验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接受化疗前血清中的NT-proBNP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提示该组患儿在化疗前心功能基本正常。而化疗后血清中NT-proBNP结果明显升高, 与化疗前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提示药物毒性引起的心肌细胞受损使血循环中BNP水平显著升高。由此认为检测NT-proBNP可以作为早期心功能急性损害的敏感监测指标。

化疗引起心肌损害的分为三类:第一类:化疗药物输注后出现急性心肌毒性; 第二类:化疗完成后一年内出现早发型慢性进行性心肌损害; 第三类:患儿一年后出现迟发型慢性进行性心肌损害。本实验组中有2例患儿化疗前、后血清中NT-proBNP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这些患儿在化疗后可能没有立即出现急性心肌毒性, 而是否会在今后出现迟发型慢性进行性心肌损害, 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血清中NT-proBNP的动态变化和其他检测指标。因为, 这一类患儿往往早期心脏改变可能并不明显, 一旦产生, 容易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可逆转[4]。本实验组中还有3例患儿化疗后血清中NT-proBNP结果没有升高, 反而下降, 其机理可能系化疗药物急性毒性引起BNP表达暂时减少所致, 而化疗的分次应用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其慢性毒性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心室负荷增加, 从而可能通过其他信号途径反应性引起BNP合成分泌增加[5]

本实验组中患儿化疗前、后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显示, 除了CK变化不显著外(P> 0.5), 其余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见表1)。本实验组22例患儿NT-proBNP、心肌酶谱(CK、CK-MB、LD1、LD2)5项检测指标齐全的病例分析了多变量间的两两相关系数, 结果表明NT-proBNP与心肌酶谱指标无相关性(P> 0.1), 说明NT-proBNP是独立且特异的早期监测心肌功能的敏感指标。早期监测心肌受损程度, 对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治疗和预防产生不良后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二次修订草案)[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5): 305-307. [本文引用:1]
[2] Iwanaga Y, Nishi I, Furuichi S, et 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strongly reflects diastolic wall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parison between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J]. J Am Coll Cardiol, 2006, 47(4): 742-748. [本文引用:1] [JCR: 14.086]
[3] Angermann CE, Ertl G. Natriuretic peptides-new diag-nostic markers in heart disease[J]. Herz, 2004, 29(6): 609-617. [本文引用:1] [JCR: 0.779]
[4] Lipshultz SE. Exposure to anthracyclines during childhood causes cardiac injury[J]. Semin Oncol, 2006, 33(3 Suppl 8): S8-S14. [本文引用:1] [JCR: 4.327]
[5] 王从军, 刘亚黎, 彭华. 柔红霉素对大鼠心肌细胞脑利钠肽表达影响的研究[J]. 中华医学杂志, 2007, 87(16): 1144-114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