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延伟,男,1958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性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人体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部位, 可引起多种感染性等疾病。由于其耐药株不断产生, 耐药性不断变化, 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为了更好的应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就近2年来呼吸道样本分离出的36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菌株来源及临床资料 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2月1日大连解放军第210医院临床呼吸道样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361株, 住院患者菌株科室分布:干部病房三科174株(48.9%), 呼吸内科77株(21.6%), 干部病房一科52株(14.6%), 干部病房二科35株(9.8%), 其他科室18株(5.1%)。
2. 主要试剂及仪器 采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Bact-IST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检测, 并用哥伦比亚血平板和伊红-美蓝平板进行细菌培养。
3. 实验方法及药敏判断标准 具体步骤参照微生物分析仪的使用说明, 结果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9年判断标准, 即依据各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来判断上述菌株的敏感性。
4. 药敏分析 采用珠海黑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药敏板, 抗菌药物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19种。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 36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 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好, 达84.2%, 其次为亚胺培南(80.1%), 其他抗菌药物敏感率均低于70%。见表1。
2. 亚胺培南不敏感菌株药敏分析 72株亚胺培南中介和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包括43株耐药菌和29株中介敏感菌)对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敏感性最好, 达81.9%, 耐药率仅16.7%; 其次为环丙沙星, 敏感率达47.2%。排在第3位的是氨曲南, 敏感性为45.8%。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不理想。
![]() | 表1 361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9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株(%)] |
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占重要地位, 其分离率占革兰阴性杆菌的第23位。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也很常见, 但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 治疗难度越来越大。从2005年及2006年CHINET研究看, 2种常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均在下降[1, 2]。但本研究中,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并不高(1.9%), 美罗培南为39.6%, 说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理想药物。这也说明, 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过程中, 一定要监测和分析本单位药敏情况, 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2005年及2006年CHINET研究显示, 阿米卡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好, 分别为70.0%、76.9%[1, 2]。本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而且敏感性更高。在治疗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 一般不推荐单独用阿米卡星, 其主要原因为:(1)阿米卡星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增加给药剂量可提高疗效, 但其不良作用(耳肾毒性)也同时增加; (2)阿米卡星肺组织浓度偏低; (3)单用易产生耐药, 可与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 可起到协同作用。
本研究还显示, 广谱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四代头孢菌素、β -内酰胺/β -内酰胺抑制剂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均不高, 其中敏感性最高者为头孢吡肟, 也仅57.35%。从2005年及2006年CHINET研究看, 这一大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性也不理想。这类抗菌药物总体特点是对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或头孢菌素酶不稳定[3]。本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这一大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产生这2种β -内酰胺酶有关。
根据CHINET研究, 2006年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较2005年增加, 达57.2%。本研究中, 环丙沙星敏感率达67.9%, 仅次于亚胺培南。说明本院铜绿假单胞菌对该药仍为敏感, 在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中仍有一定地位。
本研究也探讨了亚胺培南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验治疗问题。分析了72株亚胺培南中介、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资料。结果显示, 对这一部分细菌, 阿米卡星敏感性最好, 达81.9%。环丙沙星和氨曲南的敏感性虽然分别排在第2位、第3位, 但均不超过50%。阿米卡星虽然体外敏感性很好, 但单独治疗铜绿假单胞菌难度较大。因此, 对亚胺培南不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问题, 临床经验用药非常困难。
总之, 应加强对本地区、本单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监测、分析, 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促进感染控制和提高临床疗效。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