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8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13-08-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PENTRA MS60血液分析仪检测不典型淋巴细胞结果分析
    徐鹏,薛冰蓉,吴延,杨渝伟,薛莉,叶平
    2013, 28(8):  659-66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1
    摘要 ( 501 )   HTML   PDF (708KB) ( 4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PENTRA MS60血液分析仪(简称PMS60)对不典型淋巴细胞(ALY)检测的可靠性,为制订PMS60的复检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对PMS60检测到有ALY阳性报警的193例新鲜全血样本和无ALY报警的215例阴性样本分别制作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进行显微镜镜检,408例新鲜全血样本同时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简称XS800i)检测,对3种方法检测的ALY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MS60与XS800i测定结果同时出现ALY报警阳性的一致率为89.7%,Kappa值为0.793;以显微镜分类为标准,PMS60提示ALY的Kappa值为0.792,显示一致性为满意,ALY报警敏感性为96.3%、特异性为85.3%、准确度为89.7%、约登指数为0.82。验证试验显示PMS60的准确度为94.6%。结论 PMS60提示ALY的可信性较高,当ALY比例>2.5%和/或ALY绝对值>0.25×109/L时必须进行显微镜分类。
    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
    汤瑾,许静,王坚镪,陈瑜,李妮娅,高锋
    2013, 28(8):  662-66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2
    摘要 ( 731 )   HTML   PDF (687KB) ( 7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检测156例血流感染阳性患者的PCT、CRP、白细胞(WBC)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并以105例血流感染阴性患者为对照组,以SPSS19.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获得最佳诊断点。计算PCT联合CRP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PCT、CRP、WBC和ESR的AUC分别为0.890、0.714、0.712和0.545;ROC曲线诊断标准选择为0.307处的约登指数最大,敏感性为67.6%,特异性为88.6%,阳性预测值为82.1%,阴性预测值为78.0%,阳性似然比为5.93,阴性似然比为0.37,一致率为79.5%,Kappa值为57.4%;当PCT的Cut-off 值为0.307 ng/mL时血流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07,P<0.001);PCT并联CR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为91.1%,特异性为51.7%;PCT串联CRP检测的诊断敏感性为55.5%,特异性为96.6%。结论 PCT检测可用于血流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断,PCT联合CRP检测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VITEK 2C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体外敏感性的性能评价
    黄晓春,陈岩,李园,许育,秦阳华
    2013, 28(8):  666-67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3
    摘要 ( 442 )   HTML   PDF (738KB) ( 4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简称VITEK 2C)和AST-GN13卡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体外敏感性的性能。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BMD)法、Kirby-Bauer纸片扩散(KB)法和VITEK 2C分别检测38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以BMD法为参比方法,评价VITEK 2C和KB法的性能。通过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以研究其耐药基因型。结果 以BMD法为参比方法,VITEK 2C和AST-GN13卡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时19株菌株(50.0%)出现重大误差,2株(5.3%)出现次要误差。多重PCR结果也显示鲍曼不动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型和BMD法结果一致。结论 VITEK 2C在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的敏感性时有局限性,需要采用KB法替代检测。
    2011至2012年徐汇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病原学监测与流行病学研究
    赵雪涛,高昆,张春华
    2013, 28(8):  671-67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4
    摘要 ( 433 )   HTML   PDF (778KB) ( 5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在肠道传染病中的感染情况,掌握区域内各种DEC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通过采集医院肠道监测点的胃肠道感染病例进行持续性的病原学监测,使用设计的10对不同毒力基因的引物探针片段进行检测后,分析各类DEC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结果 各类DEC的阳性检出率为9%[包括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如增加检测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阳性率上升至12%; 包含EAEC和弥散性聚集大肠埃希菌(DAEC)时,阳性率为17%; 包含EAEC、耐热性肠毒素阳性时,阳性率为23%。EAEC和DAEC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征,ETEC和DAEC的季节性特征相反,各类DEC均无性别分布差异。结论 各类DEC的感染者年龄分布特点明显,月度分布呈季节性变化,加强并建立长期持续性的DEC监测是深入了解DEC分子流行病学的基础。
    血清VEGF、TGF-β1及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王敏
    2013, 28(8):  676-67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5
    摘要 ( 396 )   HTML   PDF (655KB) ( 3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内皮抑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三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三者彼此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3例NSCLC患者术前VEGF、TGF-β1及血清内皮抑素的水平,并与26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者做比较。结果 NSCLC患者血清VEGF、TGF-β1及内皮抑素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P均<0.01)。血清VEGF、TGF-β1及内皮抑素水平与NSCLC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年龄、性别和吸烟与否无关(P>0.05)。NSCLC患者血清 TGF-β1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r=0.456,P<0.01),VEGF及TGF-β1与内皮抑素水平呈负相关(r=-0.363、-0.329,P均<0.05)。结论 VEGF、TGF-β1及内皮抑素共同参与了NSCLC血管生成,与细胞分化不良有密切关系,在NSCLC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预测肺癌恶性行为的有用指标。
    病例报道
    食管癌患者术后切口脓液中检出溶血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一例
    戈伟,范珊红,汪定成,邵海连,杨铭
    2013, 28(8):  680-68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6
    摘要 ( 544 )   HTML   PDF (705KB) ( 4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是细小梭状的革兰阴性杆菌,其与牙周疾病密切相关,也可引起其他系统感染。由该菌引起感染的病例报道国内少见,国外报道也不多[1]。我们从唐都医院1例食管癌患者术后切口脓液中分离出1株溶血二氧化碳嗜纤维杆菌。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ALL4和Nanog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丁柳美,黄红梅,高松,邬扬炯,李莹,化范例
    2013, 28(8):  681-68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7
    摘要 ( 479 )   HTML   PDF (781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及骨髓SALL4 mRNA和Nanog mRNA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75例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及3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有核细胞SALL4 mRNA和Nanog mRNA表达,并比较各亚型MDS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MDS患者外周血及骨髓SALL4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χ2=22.92,P<0.01),骨髓标本表达明显强于外周血标本(Z=5.60,P<0.01); Nanog mRNA表达亦高于正常对照(F=88.78,P<0.01),但在骨髓中的表达与外周血相仿(t=0.898,P=0.371);SALL4 mRNA与Nanog mRNA表达在MDS各亚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以RAEB-Ⅰ和RAEB-Ⅱ 2个亚型患者表达最强。7例转化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SALL4 mRNA和Nanog mRNA的表达均高于其他MDS患者(SALL4 mRNA外周血t=2.27,P<0.05;骨髓t=2.85,P<0.05。Nanog mRNA外周血t=5.20,P<0.01;骨髓t=5.51,P<0.01)。结论 MDS患者外周血和骨髓高表达SALL4 mRNA和Nanog mRNA,其表达高、低与MDS转归有一定的相关性。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骨代谢指标的分析
    杨立顺,袁海生,沈兴娅,康建华,王艾云
    2013, 28(8):  685-6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8
    摘要 ( 434 )   HTML   PDF (728KB) ( 4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调控破骨细胞活性的主要因子和骨吸收及骨形成标志物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患者体内水平的变化,为临床早期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依据。方法 测定38例PMOP患者、50例骨量减低患者及94名绝经后骨量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清骨保护素(OPG)、核因子-kβ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雌二醇(E2)、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剔除年龄、E2因素后对部分指标进行偏相关分析;对所有指标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诊断准确度。结果 PMOP组、骨量减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E2、Hcy、OPG、RANKL、TRACP-5b、BA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PMOP组BAP水平明显高于骨量减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1),E2水平则明显低于骨量减低组(P<0.001)及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与骨量减低组之间E2、BA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控制年龄因素后,E2与TRACP-5b、BAP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198(P=0.007)、-0.157(P=0.035)];控制年龄、E2因素后,Hcy与RANKL、TRACP-5b、BA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8(P<0.001)、0.193(P=0.009)、0.224(P=0.002)],与OPG呈负相关(r值=-0.330,P<0.001)。OPG与TRACP-5b呈负相关(r=-0.458,P=0.008),RANKL与BAP呈正相关(r=0.228,P=0.044)。E2、Hcy、OPG、RANKL、TRACP-5b、BAP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0.686、0.803、0.776、0.731和0.719。骨质疏松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独立于年龄,E2、OPG、TRACP-5b、Hcy对骨质疏松有显著影响,优势比(OR)分别为0.901、0.046、4.165、9.112。结论 TRACP-5b、Hcy和BAP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准确度较好,可以作为临床早期防治PMOP的依据。
    儿童全血微量元素含量及补充现状调查
    覃珊,王焱,仰大贵,宋康文,王烤,张庆怡,曾德玲
    2013, 28(8):  690-6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09
    摘要 ( 591 )   HTML   PDF (632KB) ( 5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都江堰市儿童微量元素含量基本情况以及补充情况,指导父母合理补充微量元素。方法 回顾并统计分析3 769名1个月~12岁门诊儿童的微量元素检测结果,随机抽查其中2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 769名儿童中有1 113例(30.0%)锌缺乏、553例(14.7%)铁缺乏、358例(9.5%)钙缺乏;另有964例(25.4%)钙含量偏高、149例(3.9%)锌含量偏高。参与调查问卷的200名儿童中有92名儿童(46.0%)的父母曾为子女补充微量元素,其中补钙占85%、补锌占41%、补铁占18%。补充微量元素的原因中受媒体引导的占51.0%,凭自己经验的占34.8%,遵从医嘱的仅占18.5%。结论 都江堰市儿童微量元素摄入情况并不乐观,锌、铁、钙缺乏较普遍且未得到合理补充,建议儿童定期检测,合理调配幼儿的饮食,适当补充营养,以确保幼儿正常发育。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可视化微孔板芯片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及异烟肼耐药性研究
    李永进,欧青叶,刘春晓,史蕾,赵纯中,古莉冰,徐云庆,顾大勇
    2013, 28(8):  693-69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0
    摘要 ( 471 )   HTML   PDF (719KB) ( 5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基于可视化微孔板芯片技术的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检测方法。方法 将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相关基因设计的探针按预设模式固定于芯片表面构建基因芯片,并用其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突变以判断其耐药性,阳性结果在芯片表面形成裸眼可见的色点。结果 可视化微孔板芯片展示了稳定的试验结果,在50株异烟肼耐药株中检出40株(80%),主要为katG基因315位突变;在20株利福平耐药株中检出15株(75%),主要为rpoB基因531及526位突变。芯片鉴定阳性样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序比对,其结果与芯片结果完全相符。结论 可视化微孔板芯片用于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方便地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检测。
    病例报道
    脑脊液中检出橙色血质结晶一例
    陈晓华,刘斌剑,孙懿,周道银
    2013, 28(8):  697-69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1
    摘要 ( 470 )   HTML   PDF (705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方法比较
    宋云霄,欧美贤,李水军,张海晨,余琛
    2013, 28(8):  698-7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2
    摘要 ( 621 )   HTML   PDF (971KB) ( 6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ID-LC-MS/MS)、肌氨酸氧化酶法(简称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简称Jaffe法)的血清肌酐检测结果进行方法比较,为临床实验室不同检测系统肌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ID-LC-MS/MS、酶法和Jaffe法同时测定200例临床血清标本、50例溶血标本、50例高脂标本(甘油三酯1.88~17.60 mmol/L)和6例标准添加标本的肌酐水平,观察3种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方法偏差以及溶血和高脂对检测方法的干扰程度。结果 血清标准添加50和100 μmol/L肌酐,酶法、Jaffe法和ID-LC-MS/MS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14%、<2.39%、<3.84%;回收率分别为84.9%、82.2%,74.4%、70.8%,96.1%、96.3%。ID-LC-MS/MS与酶法、Jaffe法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酶法=0.964XID-LC-MS/MS+0.385,r=0.994;YJaffe法=0.955XID-LC-MS/MS+13.14,r=0.979。与ID-LC-MS/MS比较,酶法和Jaffe法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93%、13.9%。溶血和高脂对酶法、Jaffe法测定血清肌酐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干扰。结论 酶法与ID-LC-MS/MS的血清肌酐测定结果可比性较好,Jaffe法的血清肌酐测定结果明显偏高。溶血和高脂可干扰酶法和Jaffe法的血清肌酐测定,使结果偏低。
    新型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血铅的探讨
    唐寅,盛青松,张同军,辛君伟
    2013, 28(8):  704-70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3
    摘要 ( 423 )   HTML   PDF (670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在临床血铅检测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并与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比较,为临床选择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运用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同时检测血液样本和标准物质(为2011年全国血铅检测室间质评样本),评价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的正确度、重复性、回收率、可报告范围和符合率。结果 以靶值±10%作为允许误差,6种标准物质的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结果与靶值比较,均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正确度良好;低、中、高3个水平样本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6.98%、4.09%、2.78%;平均回收率为98.1%,系统比例误差为1.9%;与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r2)=0.964,2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符合度为96.4%。结论 芯片传感-微分电位溶出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精密度佳,适用于临床血铅检测。
    新型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快速测定尿碘评价
    王君,郑静雨
    2013, 28(8):  707-71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4
    摘要 ( 451 )   HTML   PDF (701KB) ( 4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一种新型碘离子选择性电极快速测定尿碘的方法进行实际应用评价。方法 根据我国机械行业标准JB/T9362-1999《离子选择电极技术条件》要求测定新型碘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性能参数及选择性系数;以国家标准参考物质(GBW09108~ GBW09110)了解该方法测定的准确度;并应用该方法快速检测126例现场尿样的尿碘含量,并与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方法(WS/T107-2006)——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新型碘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斜率≥55 mV,响应时间<2 min,适用pH值范围为2~10,内阻<500 kΩ,重复性误差<2 mV,稳定性<±8 mV/24 h,检测范围为50~690 μg/L,适用温度范围为5~60 ℃;碘离子对氯离子(Cl-)和硫离子(S2-)等离子的选择性系数达到10-7数量级;尿液中的有机物质均不干扰测定。对国家标准参考物质的测定结果在给定的标准值范围内。2种方法测定126份样本尿碘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604),相关性良好(回归方程为Y=0.972 9X+4.484 5,r=0.978 7)。结论 新型碘离子选择性电极可以用于尿碘的测定。
    双试剂速率法测定二胺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胡进访,吴雁,王白石,王旭
    2013, 28(8):  711-71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5
    摘要 ( 525 )   HTML   PDF (785KB) ( 5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检测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的双试剂连续监测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通过试验来确定反应特异吸收峰、最佳检测时间、合理试剂配比、最佳底物浓度和反应缓冲体系的最佳pH值及浓度等最适反应条件。利用线性范围、精密度、回收试验、干扰试验和试剂及样本稳定性来评价该方法的敏感性、准确度和抗干扰能力。检测150名健康人和30例严重烧伤合并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血清DAO活性,确定参考区间和诊断准确度。结果 通过试验确定以100 m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pH值8.0)为反应缓冲体系,以3.2 mmol/L 1,4-丁二胺为最佳底物浓度,试剂Ⅰ和试剂Ⅱ按4∶1与样本反应,在340 nm波长下200~300 s期间连续监测还原型辅酶Ⅰ(NADH)吸光度的下降速度计算求得DAO活性。本法线性范围为0~100 U/L,不精密度均<5%,2个水平的回收率分别为95.8%、98.0%,胆红素<150 μmol/L、血红蛋白<4 g/L、脂肪乳<4 g/L、NH4+<60 μmol/L、单胺氧化酶(MAO)<120 U/L时对本法无明显干扰,试剂置仪器中可稳定2周,正常人血清DAO活性为(3.90±2.96)U/L,按95%可信区间其诊断参考区间为0~9.7 U/L,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60,诊断准确度良好。结论 建立的DAO活性浓度双试剂连续监测方法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抗干扰力强、诊断准确度良好,试剂稳定性满足日常工作需要,适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可做为临床常规检测方法用于肠黏膜损伤的诊断。
    基础研究.论著
    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细胞系中DNMT mRNA表达的检测及意义
    高波,李海平,余宗涛,吕军,张吉才
    2013, 28(8):  716-71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6
    摘要 ( 485 )   HTML   PDF (733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细胞系Hep3B、 HepG2中甲基化转移酶(DNMT)mRNA的表达,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DNMT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44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2种肝癌细胞系中DNMT1、 DNMT2、DNMT3A、DNMT3B、GAPDH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32例血清HBV标志物阳性患者肝癌组织中DNMT1、DNMT3ADNMT3B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12例血清HBV标志物阴性患者肝癌组织(P<0.05)。DNMT1、DNMT2、DNMT3ADNMT3B mRNA在HBV相关细胞系Hep3B中相对表达分别为1.26±0.15、0.76±0.15、1.26±0.20、0.66±0.13,在非HBV相关肝癌细胞系HepG2中的相对表达分别为0.64±0.11、0.62±0.12、0.48±0.12、0.36±0.10,Hep3B细胞系中DNMT1、 DNMT3A、DNMT3B mRNA表达高于HepG2细胞系(P<0.01)。结论 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中存在DNMT mRNA表达增高; HBV感染可能刺激DNMT mRNA的表达,进而促进抑癌基因的甲基化。
    实验室管理
    持续评估能力验证试验中未通过的项目,不断提升门急诊检验质量
    王洁,吕元
    2013, 28(8):  720-72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7
    摘要 ( 378 )   HTML   PDF (629KB) ( 5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持续评估能力验证试验(PT)未通过的项目,提升门急诊检验室的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病理家学会(CAP)PT的反馈报告,对每一份未通过PT的结果进行评估,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调查、分析和整改,并将改进内容充实到以后的质量管理计划中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如此不断循环。结果 连续5年门急诊检验参加PT测试数和未通过率分别为2007年2 440次、2.6%,2008年2 593次、1.1%,2009年2 355次、0.6%,2010年1 894次、0.5%,2011年1 799次、0.4%;5年间未通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通过的主要原因为方法学问题、技术问题和文书问题。结论 5年来PT未通过率明显下降,按照CAP认可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的整改措施有利于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联合应用免疫法与化学法潜血试验对胃出血的诊断价值探讨
    路爱丽,齐振普,张敏
    2013, 28(8):  723-72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8
    摘要 ( 363 )   HTML   PDF (630KB) ( 3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免疫法)与匹拉米洞半定量法(化学法)胃液潜血试验对胃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首先将免疫法与化学法进行比对评价,然后分别用免疫法和化学法检测30例确诊胃出血患者(病例组)与45例无胃出血的患者(对照组)胃液标本。比较2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检测范围,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方法间比较。结果 免疫法的血红蛋白(Hb)敏感性(检出限)为0.05 μg/mL ,化学法Hb的敏感性为10 μg/mL,二者相差200倍。Hb含量在0.05~2 000 μg/mL之间免疫法均可检出,但标本检测液中的Hb>2 000 μg/mL时,可能出现竞争抑制而呈假阴性。化学法只能检出Hb含量在10 μg/mL以上的标本。免疫法与化学法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66,P=0.000)。免疫法只与Hb反应,化学法则受食入动物肉类、铁剂等影响产生假阳性。胃液可消化Hb,使其失去免疫原性而出现假阴性。在2 mL胃液中加入100 μL患者血液(Hb 142 g/L),37 ℃反应1 h,免疫法即会出现假阴性。化学法反应至8 h,结果仍呈强阳性(++++)。结论 免疫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检测范围宽,但出血量大,Hb>2 000 μg/mL时,可出现竞争抑制而致假阴性,也可因胃液的消化作用导致假阴性。化学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但不会出现竞争抑制和因Hb被消化分解而致的假阴性,2种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
    综述与讲座
    大肠埃希菌外排系统与多重耐药研究
    陈伶利,李杰
    2013, 28(8):  726-7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19
    摘要 ( 419 )   HTML   PDF (642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相对抗性。如果从弗莱明1929年发表《论青霉菌培养物的抗菌作用》论文算起,抗菌药物与病菌之间的“拉锯战”已有80年。人类为了对付层出不穷的致病微生物,不断研发出各类新型抗菌药物。而细菌为了生存,不断变异进化,形成可耐受多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细菌,典型的代表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细菌耐药性已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热点,我们主要对大肠埃希菌外排系统与多重耐药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经验交流
    绒毛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及50例核型报道
    王玉萍,浦春,武其文
    2013, 28(8):  731-73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21
    摘要 ( 513 )   HTML   PDF (631KB) ( 3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新生活婴染色体异常发生率约为0.73%,有效预防方法是行产前诊断进行出生前干预。介入性产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绒毛、羊水、脐血染色体检查[1]。绒毛染色体检查适用于孕8~11周左右,能早期发现染色体异常,主要运用于及早进行诊断的应急病例和已停止发育的胎儿染色体分析。我们就绒毛染色体的培养、制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5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赵津彩,张跃栋
    2013, 28(8):  734-73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8.023
    摘要 ( 531 )   HTML   PDF (685KB) ( 3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临床分离率一直为首位,广泛分布于正常人皮肤、呼吸道、肠道及周围环境,并引起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感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耐药率逐年增高。及时分析该菌的耐药性变化对临床抗感染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各类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520株,对其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做一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