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3年 第28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亚胺培南联合多黏菌素B对不同表型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杨海慧 1,韩立中 2,刘怡菁 1,陈旭 2,应春妹 1,赵贝棣 1,祝燕萍 1,卫颖珏 1
    2013, 28(1):  1-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1
    摘要 ( 636 )   HTML   PDF (854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B与亚胺培南联用对不同耐药表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 自仁济医院西部及瑞金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铜绿假单胞菌133株,运用纸片扩散(K-B)法分析其耐药表型,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B单用及联用时对不同表型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判断联合效应。分别探讨2个不同的配比浓度,即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为1∶0.5和1∶1时的抗菌效果。 结果 对2种药物组合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药物敏感性结果一致性微弱。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以1∶1联用时协同率为51.13%,明显高于1∶0.5时的19.55%。运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分析不同表型间的联合抑菌效应,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以1∶1浓度配比时,对各表型间均有较高的协同率,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1∶0.5时差异明显。 结论 体外联合应用亚胺培南与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亚胺培南。以1∶1联用时的协同率优于1∶0.5,且对不同耐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稳定,值得向临床推广。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陈岩 1,王淑惠 2,黄宝青 2,倪雄 3,黄晓春 1,秦阳华 1
    2013, 28(1):  7-1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2
    摘要 ( 825 )   HTML   PDF (663KB) ( 8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D)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2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中国IFD工作组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为对照标准,研究血浆1,3-β-D- 葡聚糖浓度单个指标在诊断IF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所需时间。 结果 相比于金标准,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单个指标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D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0.946 1、98.6%、83.0%和(3.86±2.92)d。 结论 G试验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IFD较传统诊断方法在敏感性及所需时间上均有较大优势,且有较好的阴性预测值,能帮助早期诊断和排除IFD,提高临床诊治效果和减轻患者医疗负担。
    肺炎支原体23SrRNA基因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的分析
    叶芸,李苏亮,姜萍,王瑶,杨超
    2013, 28(1):  11-1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3
    摘要 ( 942 )   HTML   PDF (840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本地区社区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状况,探讨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分子机制,并分析肺炎支原体耐药菌株23SrRNA基因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400例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株进行分子鉴定;通过体外药物敏感试验测定Mp临床分离株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筛选出耐药株;检测耐药株23SrRNA基因序列,并与标准菌株M129基因序列对比分析,分析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结果 400例咽拭子标本中分离Mp 50株。其中敏感株32株,耐药株18株。18株耐药株分别出现A2063G、A2064G、A2067G 位点突变。A2063G表现出对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耐药,A2064G表现为对14、16元环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的耐药,A2067G表现出对交沙霉素耐药。 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23SrRNA基因位点突变是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通过对23SrRNA基因突变位点与耐药表型的分析研究,初步了解临床肺炎支原体耐药现状,并且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CD40-1C/T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分析
    杜建钢 1,徐红星 1,竭琼菲 1,钟桥 1,吴元建 1,徐吉成 2
    2013, 28(1):  17-20. 
    摘要 ( 395 )   HTML   PDF (758KB) ( 5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CD40基因5′非翻译区-1位点C/T多态性在本地区哮喘儿童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哮喘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方法 以134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儿童门诊健康体检者113名作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哮喘组和对照组CD40-1C/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总IgE水平。分析该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病风险及IgE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哮喘组和对照组之间C与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与CT+TT基因型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的发病风险是CT+TT基因型的1.75倍[95%可信区间(CI):1.01~3.04]。哮喘组IgE水平在CC与CT、TT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D40基因5′非翻译区-1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本地区儿童哮喘的发生有关。

    血清铜生化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意义
    吴君霞,杨茜,薛明月,刘庆云,胡纪源
    2013, 28(1):  21-2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5
    摘要 ( 620 )   HTML   PDF (758KB) ( 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血清铜生化[血清铜离子(Cu2+)、铜氧化酶(SCO)和铜蓝蛋白(CP)]水平,分析其对诊断HLD的价值。 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盐酸对苯二胺比色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288例HLD患者和9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Cu2+、SCO和CP水平;对285例血清铜生化水平降低的患者按临床分型(假性硬化型42例、脑内脏混合型49例、肝型138例、Wilson型59例)和年龄(0~10岁、11~20岁、21~30岁和≥31岁)分组后对其铜生化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288例HLD患者中有3例血清铜生化水平正常,铜生化异常率为98.96%。285例血清铜生化结果降低的HLD患者的血清Cu2+、SCO、CP水平分别为(2.46±1.73)μmol/L、0.027(0.005~0.248)U/L、(55.07±31.87)mg/L,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5.09±2.42)μmol/L、0.492(0.269~0.798)U/L、(306.37±46.84)mg/L](P<0.01)。HLD患者临床分型中Wilson型的SCO水平明显低于肝型及假性硬化型(P<0.01),CP水平明显低于肝型及脑内脏混合型(P<0.05、P<0.01);假性硬化型的血清Cu2+高于其他临床型(P<0.05、P<0.01)。0~10岁组的血清Cu2+最低,≥31岁组血清铜生化结果高于其他年龄组。血清Cu2+、SCO和C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95、0.994和0.996;最佳诊断界值分别是6.34 μmol/L、0.121 U/L和123.1 mg/L;灵敏度、特异性和误判率均相同,分别为95%、100%和0%。 结论 血清铜生化检测是诊断HLD最高效、便捷的筛查项目。HLD患者血清铜生化的最佳诊断界值是Cu2+≤6.34 μmol/L、SCO≤0.121 U/L和CP≤123.1 mg/L。
    髓过氧化物酶对胸痛患者的临床意义
    马庆华 1,邓爱云 1,张钲 1,刘兴荣 2,潘明 1,申希平 1,白明 1,王志禄 1
    2013, 28(1):  25-2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6
    摘要 ( 771 )   HTML   PDF (643KB) ( 5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关系及胸痛患者检测血浆MPO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78例胸痛患者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标准确诊为ACS 4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7例,其余20例列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MPO浓度,同时检测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红细胞(RBC)、血小板(PLT)、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BG)、乳酸脱氢酶(LDH)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分析MPO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MPO对ACS的诊断性能,并与临床诊断ACS的方法(临床表现加冠状动脉造影)做对比(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 ACS组血浆MPO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且SAP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MPO浓度与Neu、CK-MB及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8、0.469、0.757,P值分别为0.018、0.043、0.000),与年龄、hs-CRP、TC、LDL-C、HDL-C、TG、AST、FBG、LDH、RBC、PLT均无相关性(P>0.05)。MPO诊断ACS的AUC为0.927(P=0.000),诊断界值为212.59 μg/L。41例ACS患者中MPO阳性39例、阴性2例;37例非ACS患者(包括SAP 17例、对照者20例)中MPO阳性5例、阴性32例。MPO诊断ACS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86.5%、总符合率为91.0%、假阴性率(漏诊率)为4.9%、假阳性率(误诊率)为13.5%、阳性预测值为88.6%、阴性预测值为94.1%。本法与临床诊断ACS方法的Kappa值为0.819(P=0.000),2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 MPO可以作为诊断ACS的炎症标志物之一,对于ACS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NT-proBNP和cTnI联合检测在急诊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朱笑频,王成刚
    2013, 28(1):  30-3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7
    摘要 ( 676 )   HTML   PDF (618KB) ( 7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在急诊心力衰竭(HF)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急诊室送检的70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HF 195例、非HF 513例)血浆NT-proBNP和cTnI水平。将HF患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检测结果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HF组血浆NT-proBNP和cTnI分别为3 718(1 035~12 258)ng/L、7.18(2.05~14.16)μg/L,明显高于非HF组[NT-proBNP为145(30~585)ng/L、cTnI为0.66(0.06~1.99)μg/L,P<0.01]。NYHA Ⅱ、Ⅲ、Ⅳ级HF患者之间民NT-proBNP、cTn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NT-proBNP和cTn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9%和90%,远高于单项检测(P<0.05)。 结论 对于急诊室送检的疑似HF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标本,及时进行NT-proBNP和cTnI水平的联合检测在HF的诊治中十分有价值。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一天内不同时间点尿总蛋白/肌酐比值的变化情况分析
    胡尧 1,蒋国英 2,刘瑞来 1,吕元 1,刘春芳 1
    2013, 28(1):  33-3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8
    摘要 ( 1491 )   HTML   PDF (809KB) ( 6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随机尿总蛋白(TP)/肌酐(Cr)比值在1 d中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临床建议做24 h尿蛋白检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8例,所有患者随机尿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10 mL/min。在常规收集24 h尿样本时,分段收集随机尿样本(取出1.5 mL,其余倒入24 h尿定量收集的容器内)。检测每份样本的24 h尿及随机尿TP和Cr,并计算出TP/Cr比值。取高、中、低3个浓度的24 h蛋白尿样本各1份重复检测,获得该方法的室内误差值,即批间变异系数(CV)。 结果 TP、TP/Cr比值高值、中值和低值的CV均<5%,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28例患者中有11例(40%)患者1 d内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幅度很小,与24 h TP/Cr比值很接近(P>0.05)。此类患者可用随机尿TP/Cr比值来推测24 h尿蛋白量。另有17例(60%)患者1 d内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幅度很大,随机尿TP/Cr比值波动与24 h尿TP/Cr比值的实验误差(按临床最大可接受范围计算)引起的波动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且一些患者的随机尿TP/Cr比值会出现极端变化,差异甚至可高达30倍。对这60%的患者用任意一次随机尿TP/Cr比值来推测24 h尿蛋白量很难得到正确结果,即该类患者的随机尿TP/Cr比值不能用于代替24 h尿蛋白检测。部分患者即使24 h尿蛋白水平已明显异常,而多次随机尿中UP及TP/Cr比值却在正常范围内,出现假阴性结果。 结论 大多数患者1 d中随机尿TP/Cr比值的变化较大,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24 h尿TP评估肾脏蛋白漏出。
    诱骗受体3在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侯彦强 1,梁冬雨 1,彭亮 1,娄晓丽 1,刘涛 1,张鲁榕 2
    2013, 28(1):  37-3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09
    摘要 ( 935 )   HTML   PDF (724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诱骗受体3(DcR3)在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血清HBeAg阴性的CHB患者和96名正常人血清DcR3;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 结果 HBeAg阴性的CHB患者血清DcR3水平[1.58(0.48~3.23)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83(0.16~2.32)ng/mL,P<0.000 1)]。HBeAg阴性的CHB患者血清DcR3水平与HBV DNA和ALT水平呈正相关(r=0.704、0.732,P均<0.000 1)。 结论 DcR3在HBeAg阴性的CHB患者中高表达,并与HBV DNA和ALT强相关,具有潜在的作为HBeAg阴性CHB患者诊断、治疗观测的新指标的应用价值。
    血清降钙素原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中的意义
    鲁君艳 1,姜志刚 1,周维新 1,蒋志军 1,谢清云 2,杨泽艳 2
    2013, 28(1):  40-4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0
    摘要 ( 1005 )   HTML   PDF (634KB) ( 6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中的鉴别诊断价值,并进一步比较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计数在诊断中的准确性和用途。 方法 选取79例CAP患儿(大叶性肺炎20例、支气管肺炎59例)和正常对照者21名,检测PCT、 CRP、 ESR和WBC计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将79例CAP患儿按年龄分为<2岁(31例)、2~5岁(18例)、>5岁(30例),比较各项指标的结果。 结果 CAP患者血清PCT、CRP、ESR和WBC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P<0.01),大叶性肺炎组PCT、CRP、ESR明显高于支气管肺炎组(P<0.01);>5岁组PCT水平明显高于<2岁组(P=0.000),而CRP、ESR和WBC在不同年龄组中均无差异(P>0.05)。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3~1.00),明显高于CRP[0.91(95%CI:0.78~0.99)]和ESR[0.87(95%CI:0.78~0.96)],(P<0.01)。但与WBC[0.95(95%CI:0.91~0.9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PCT最佳诊断Cut-off值为1 n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1%、82.3%。 结论 血清PCT在CAP患儿中的鉴别诊断价值优于CRP和 ESR,可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
    850例遗传咨询者染色体核型检查分析
    韩晶
    2013, 28(1):  44-4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1
    摘要 ( 496 )   HTML   PDF (610KB) ( 5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危人群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方法 对遗传染色体病咨询高危人群850例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查。 结果 850例有染色体病高危因素的患者中染色体异常258例,占30.35%。258例染色体异常患者中智力低下145例(56.20%)、生殖障碍86例(33.33%)、家族遗传史27例(7.75%)。 结论 有染色体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高。对高危人群进行染色体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既可找到病因,提高诊断及治疗水平,又可以进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减少和避免染色体病发生。
    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变化
    蒋伟燕,江明华,吴义忠,章赵华,陈小剑
    2013, 28(1):  47-5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2
    摘要 ( 707 )   HTML   PDF (715KB) ( 69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IPF#)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探讨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8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例、急性白血病(AL)21例]、骨髓增生性疾病(MPD)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和健康对照者50名。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LT)、IPF、H-IPF、IPF#和PLT-X。将ITP组按PLT计数结果分为0≤30×109/L、(>30~<60)×109/L、(60~<100)×109/L 3组,并比较各组IPF。  结果 ITP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19.8±12.7)%、6.7(4.7~12.3)%、3.1(2.0~12.1)×109/L和(27.8±8.6)ch;AA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5.6±2.5)%、1.9(0.7~4.0)%、0.8(0.4~1.4)×109/L和(17.3±2.4)ch;AL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6.3±3.4)%、2.1(1.2~4.1)%、2.4(1.5~3.2)×109/L和(18.7±3.0)ch;MPD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3.1±1.6)%、0.9(0.7~1.4)%、19.2(14.0~22.5)×109/L和(16.9±2.3)ch;健康对照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4.1±1.3)%、1.2(1.0~1.7)%、9.3(7.4~12.1)×109/L和(18.4±1.5)ch。ITP组IPF、H-IPF和PLT-X明显高于AA组、AL组、MP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TP组IPF#与AA组、AL组、MP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各组间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IPF、H-IPF和PLT-X)可能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生存素与CD3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谷大伟,马莉
    2013, 28(1):  51-5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3
    摘要 ( 648 )   HTML   PDF (1364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髓细胞中生存素(survivi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的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62例AML患者和31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细胞中的survivin及CD34。 结果 survivin/CD34双表达:AML组骨髓细胞的survivin/CD34双表达为(13.74±10.92)%,明显高于对照组(2.53±1.85)%(P<0.01),且治疗缓解组[(4.01±1.41)%]低于治疗未缓解组[(23.83±20.42)%](P<0.01)。survivin/CD34表达: AML组骨髓细胞的survivin/CD34表达为(22.07±16.95)%,明显高于对照组[(12.29±8.80)%](P<0.05),且治疗缓解组[(14.32±7.53)%]低于治疗未缓解组[(29.83±26.37)%](P<0.05)。 结论 骨髓细胞中survivin表达的检测对血液疾病的转归具有提示的作用,且比CD34和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对AML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尿蛋白电泳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
    饶绘 1,臧莉 2,润袁敏 1,皮佑珺 1
    2013, 28(1):  57-6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4
    摘要 ( 714 )   HTML   PDF (636KB) ( 7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尿蛋白电泳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48例尿微量白蛋白(mAlb)定量为15~300 mg/24 h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尿蛋白电泳并记录干化学尿蛋白、尿糖、尿隐血及糖化血红蛋白等相关资料。同时对10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尿蛋白电泳。 结果 尿蛋白电泳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肾小管性蛋白尿8例(17%)、肾小球性蛋白尿36例(75%)[包括单纯白蛋白性肾小球性蛋白尿32例(67%)、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4例(8%)]、未检出尿蛋白条带4例(8%)。各组间尿蛋白扫描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未检出尿蛋白条带。8例肾小管性蛋白尿中有2例mAlb结果≤30 mg/24 h。肾小管性尿蛋白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300)。 结论 肾小管损伤在早期DN中占有相当比例,使用尿蛋白电泳结合尿mAlb检测可减少早期DN肾小管性蛋白尿漏检。
    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产生IL-22和/或IL-17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在结核病患者中的应用
    梁华 1,梁友宝 2,贺文欣 3,杨军平 1,孙国宏 1,杨小军 1,李柏青 3
    2013, 28(1):  61-6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5
    摘要 ( 696 )   HTML   PDF (885KB) ( 8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人外周血产白细胞介素22(IL-22)的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并探讨其在结核病(TB)患者中的应用,以了解产IL-22的淋巴细胞亚群在抗结核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采集22例TB患者和1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与相同体积RPMI-1640培养液混匀,加入佛波醇酯(PMA)和钙离子霉素,混匀后于37 ℃ 5% CO2静置培养2 h,再加入莫能霉素后继续培养4 h,收集细胞,用荧光素标记进行细胞表面抗原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用FCM检测表达IL-22、IL-17的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结果 PMA浓度为100 ng/mL,钙离子霉素浓度为1 μg/mL,刺激培养2 h可最有效刺激IL-22的产生;TB患者外周血中产IL-22的γδT细胞比例(7.37%)明显高于正常人(1.81%,P<0.05),而在CD4T、CD8T、自然杀伤(NK)细胞和B细胞等其他细胞亚群中,产IL-22的阳性细胞比例在T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22和Th17细胞比例在TB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建立了一套简便、完整、可靠的FCM检测产IL-22的淋巴细胞亚群的方法,产IL-22的γδT细胞在抗结核感染免疫中可能发挥免疫效应。
    基础研究.论著
    肥大细胞促早期胃癌形成及其生物学意义
    刘亚楠,蔺丽慧,王娟,李佳,彭霞,肖辉,李飞,戴慧蓉,李莉
    2013, 28(1):  67-7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6
    摘要 ( 654 )   HTML   PDF (778KB) ( 54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分析胃癌、胃癌前病变及胃良性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数目分布,了解肥大细胞与肿瘤形成及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9例胃癌、40例胃癌前病变、39例胃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标记肥大细胞特异性类胰蛋白酶,分析肥大细胞在胃癌(高、中、低分化)组织中的数目及分布,并与胃癌前病变、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期的关系。 结果 胃癌、胃癌前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P均<0.05),胃癌前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数明显高于胃癌(P<0.05)。将胃癌组和胃癌前病变组分别以肥大细胞数中位数(28.43)分组比较,胃癌、胃癌前病变中肥大细胞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肥大细胞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Ki-67表达强弱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 结论 胃癌、胃癌前病变、胃良性病变组织中肥大细胞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早期肿瘤的形成,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的胃癌;肥大细胞与Ki-67的关系提示其促进肿瘤增殖与进展,但是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同时,肿瘤组织中肥大细胞与患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血氨在急诊精神障碍患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聂鑫 1,贺勇 1,许树耘 2,宋昊岚 1,罗通行 1,高宝秀 1,黄俊 1,李贵星 1
    2013, 28(1):  72-7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7
    摘要 ( 582 )   HTML   PDF (637KB) ( 6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急诊精神障碍患者的血氨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探讨血氨在急诊精神障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179例精神障碍患者[肝性脑病74例,非肝性脑病105例(酒精性精神障碍32例,颅内感染性精神障碍30例、精神性精神障碍25例、其他18例)]血清、全血、血浆及动脉血,检测血氨、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肾功能指标[尿素(Urea)、肌酐(Cr)]、电解质[钠(Na)、钾(K)、氯(Cl)]、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气指标[(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 结果 肝性脑病精神障碍组TBil、DBil、ALP、Urea、Cr、K、PT、pH值高于非肝性脑病精神障碍组(P<0.05、P<0.001);Alb、Na、RBC、WBC、PLT、FIB、PCO2低于非肝性脑病精神障碍组(P<0.01、P<0.001)。肝性脑病精神障碍组血氨水平为64.80(44.80~101.90)μmol/L,高于非肝性脑病精神障碍组[24.50(15.25~32.30)μmol/L](P<0.001)。血氨诊断肝性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5(P<0.001),以血氨50 μmol/L为诊断肝性脑病的界值,其敏感度为67.6%、特异度为96.2%、阳性预测值为0.929、阴性预测值为0.821。  结论 血氨是急诊精神障碍患者早期鉴别诊断的敏感特异指标。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直接免疫荧光法病毒抗原测定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俞小卫 1,王亚楠 1,程宝金 2,马玲娣 3
    2013, 28(1):  76-7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8
    摘要 ( 614 )   HTML   PDF (675KB) ( 6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病毒抗原,为临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方法 选择呼吸道感染患者762例,采集鼻咽深部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型(InfA)、流感病毒B型(InfB)以及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抗原。 结果 在762例呼吸道感染患者(儿童724例、成人38例)中,呼吸道病毒抗原阳性者264例(儿童261例、成人3例),阳性检出率为34.65%;其中RSV 186例(70.45%)、PIV3 29例(10.98%)、InfA 20例(7.58%)、ADV 13例(4.92%)、PIV1 4例(1.52%)、PIV2 2例(0.76%)、InfB 2例(0.76%)、混合型8例(3.03%)。 结论 直接免疫荧光法病毒抗原测定可以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实验室管理.论著
    检验科接收肿瘤标志物等检测项目后的流程优化
    许静 1,王蕾 2
    2013, 28(1):  80-8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19
    摘要 ( 557 )   HTML   PDF (694KB) ( 6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卫生部2006年《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精神,为了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010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将核医学科所有检验项目(主要是肿瘤标志物、激素及骨代谢指标等)移交至检验科。在初期调研中,我们发现原实验室工作量大、检测项目多、工作人员多(大多为无检验资质人员)、检测仪器品牌多、型号多。因此,对检验科接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在保证原有设备和检测项目正常运行的前期下,我们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完善质量控制程序等方面着手,对原先的检验流程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并收到明显的成效,具体流程优化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划并实施。
    综述与讲座
    HBsAg与抗HBs双阳患者基因突变对HBsAg抗原性改变的研究进展
    王珊 1 综述,王蕾 2 审校
    2013, 28(1):  83-8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20
    摘要 ( 777 )   HTML   PDF (628KB) ( 6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可引起人类发生急、慢性HBV 感染,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是诊断HBV 感染的重要标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则通常在HBsAg 转阴后数周,经过一段时间的窗口期血清内才会出现。抗HBs可用来预防HBV的再感染,但有赖于HBsAg与抗HBs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HBsAg抗原性的变化可直接影响HBV感染后的诊断和治疗。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抗HBs和HBsAg共存的临床研究报告逐渐增多[1-3],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HBV携带者均会发生抗HBs和HBsAg同时阳性的现象(简称双阳现象)。关于HBsAg与抗HBs共存机制,许多研究表明与HBsAg抗原性发生改变有关,因此我们针对HBsAg的抗原性改变与双阳现象的关系做一综述。
    经验交流
    溴甲酚绿与溴甲酚紫法测定白蛋白的差异比较
    黄小华 1,方照舟 2,黄益楚 3,许金春 1
    2013, 28(1):  88-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21
    摘要 ( 520 )   HTML   PDF (605KB) ( 7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用于白蛋白(albumin,Alb)测定的方法主要有溴甲酚绿(bromcresol green,BCG)法和溴甲酚紫(bromcresol purple,BCP)法。但BCP法和BCG法测定血清Alb在结果上有一定的差异,会引起Alb及白/球蛋白(A/G)比值的不一致,给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为此,我们比较了2种方法测定不同年龄段血清Alb的差异。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
    骆婷婷,陈如昌,何雄平,方海俊
    2013, 28(1):  90-9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22
    摘要 ( 692 )   HTML   PDF (637KB) ( 5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脓毒血症是各种感染性疾病严重阶段的最终表现,宜尽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但往往抗感染治疗效果较差,可能与细菌耐药和免疫异常因素有关[1],淋巴细胞及亚群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为此,我们研究了脓毒血症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利用比对实验作为血液分析室内质控补充应用
    李顺文,林群英,梅凌文
    2013, 28(1):  91-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1.023
    摘要 ( 517 )   HTML   PDF (809KB) ( 43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很多医院拥有不同型号或品牌同种检验仪器已成为较普遍现象。按《实验室室内质控、校准和内部比对要求》规定:每台仪器、每次检测样本时至少测定1次室内质控品;相同检验项目在不同仪器或系统上进行检测时,要对检验结果的可比性进行比对。我科于2010年8月引进1台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S-800i血液分析仪(简称XS-800i),另有1台深圳迈瑞公司生产的BC3000血液分析仪(简称BC3000)。为了保证相同检验项目在不同仪器或系统上进行检测时结果的一致性和做好室内质控,我们利用新鲜全血,通过日常比对实验方式,以XS-800i做为参比仪器,对BC3000的检测项目[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白细胞(WBC)]进行室内质量控制。经过1年多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