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6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4-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降钙素原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预后判断价值
    张海霞, 杜刚, 许海峰, 杨桂英, 刘亚君, 彭静, 于冲, 彭琼英
    2016, 31(4):  243-24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1
    摘要 ( 434 )   HTML ( 0)   PDF (693KB) ( 48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对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 选择80例IE患者,将出现不良预后(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的IE患者作为IE不良预后组,未出现并发症的IE患者作为IE无并发症组。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检测2个组患者血清PCT,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将2个组患者的PCT和CRP水平进行比较,并比较PCT与CRP判断IE不良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IE不良预后组PCT、CRP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IE无并发症组(P<0.05)。PCT对IE不良预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CR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血清PCT水平的监测对IE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条件时应联合检测CRP。

    国产抗丙型肝炎抗体检测试剂盒灰区范围的设置
    陆银华, 朱宇清, 徐翀, 赵晓君, 曹丹如, 朱岭峰, 顾志冬
    2016, 31(4):  247-25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2
    摘要 ( 414 )   HTML ( 1)   PDF (721KB) ( 6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设置上海地区临床实验室常用的4种国产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简称抗HCV)检测试剂的灰区范围。方法 收集抗HCV临床初检阳性样本656例,分别用荣盛、新波、科华和科美4家国产抗HCV检测试剂进行复检,分别计算初检不同S/CO值范围的复检率;选择抗HCV初、复检结果不一致的弱阳性样本338例,采用确认试验[重组免疫印迹法(RIBA)]进行确认,对RIBA结果为不确定的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 RNA。以RIBA和HCV RNA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其最佳临界S/CO值。以95%真阳性和95%真阴性S/CO值确定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阴、阳性灰区范围。结果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阴性复检符合率均>90%,S/CO值均>12.01;阳性复检符合率均>95%。荣盛、新波、科华及科美4种国产试剂检测抗HCV的最佳临界S/CO值分别为1.31、2.48、3.22和4.32。分别以95%真阳性率和95%真阴性率确定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阳性和阴性临界值,得出荣盛、新波、科华及科美4种国产抗HCV检测试剂S/CO值的灰区范围分别为0.6~1.3、0.7~2.5、0.7~4.0和0.7~4.3。结论确认了上海地区4种常用国产抗HCV检测试剂的最佳临界S/CO值,为临床提供了4种抗HCV检测试剂的灰区范围。

    C反应蛋白在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
    胡昊昀, 周磊, 高翔, 卢仁泉, 郭林
    2016, 31(4):  253-25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3
    摘要 ( 477 )   HTML ( 4)   PDF (748KB) ( 90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C反应蛋白(CRP)在肿瘤感染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并观察其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及降钙素原(PC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6例肿瘤发热患者,测定其CRP水平,并按照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感染情况进行分组研究。从其中选取57例进行跟踪,评估CRP在肿瘤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结果在206例肿瘤发热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组CRP水平[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19.95(57.22,182.62)mg/L,较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组[64.55(26.92,119.25)mg/L]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组[80.45(42.00,123.35)mg/L]显著升高(P<0.05)。在各类发热的肿瘤患者中,感染组和肿瘤晚期组患者CRP水平高于术后状态组、药物反应组及其他组。在疗效评估方面,治疗无效组CRP水平为101.00(69.50,143.00)mg/L,明显高于治疗有效组[10.00(4.00,27.00) mg/L](P<0.05)。在病情监测方面,CRP的变化趋势与PCT基本一致。结论CRP可以作为肿瘤患者感染时的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患儿细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黄卫春, 王星, 周琦锐, 李怀远
    2016, 31(4):  258-26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4
    摘要 ( 310 )   HTML ( 0)   PDF (751KB) ( 9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儿临床分离细菌的种类及其对各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VITEK 2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临床分离菌株,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E-test法、纸片扩散法和自动仪器法,参照2014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判断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结果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集ICU患儿首次分离细菌5 133株。检出病原菌居前3位的样本分别为呼吸道(66.8%)、血液(15.2%)、尿液(11.8%);主要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6.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0%)、大肠埃希菌(14.5%)、鲍曼不动杆菌(12.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0.1%)。多重耐药菌监测中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为主(61.0%);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均有上升趋势。结论ICU感染患儿分离的细菌其耐药性问题比较严重,应引起关注。

    B族链球菌产前筛查在母婴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陈小平, 王惠姣, 俞北伟, 徐娇君, 徐秋莲, 赵岚, 徐小宝, 丁明星
    2016, 31(4):  266-26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5
    摘要 ( 215 )   HTML ( 1)   PDF (715KB) ( 9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产前筛查B族链球菌(GBS)检验方法,将其应用于孕晚期GBS携带的筛查,探讨妊娠晚期对孕妇进行 GBS感染筛查的临床意义,并对GBS带菌者采取干预措施,观察其对母婴感染的防控作用。方法 选取产科进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35周以上的孕妇1 0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孕妇阴道口1/3处及肛周分泌物进行GBS筛查,采用已建立的细菌培养法检测GBS,将GBS阳性者根据其意愿分为干预治疗组和不干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在临产后或破膜后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干预治疗组不作处理。对比各组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 1 000例受检孕妇经检测共发生GBS感染97例,感染率为9.7%;与GBS阴性组相比,干预治疗组胎膜早破、早产、宫内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低体质量、Apgar 评分及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不干预治疗组相比,干预治疗组Apgar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的筛查GBS方法可快速、敏感、特异地筛查出孕妇阴道及肛周样本中的GBS。孕晚期对孕妇进行GBS感染的筛查非常重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及母婴感染的发生率。

    体外组织因子微颗粒的表达及其促凝活性的分析
    邵妍妍, 丁秋兰, 戴菁, 陆晔玲, 许冠群, 张利伟, 沈韻, 王鸿利, 王学锋
    2016, 31(4):  270-27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6
    摘要 ( 216 )   HTML ( 0)   PDF (852KB) ( 44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体外细胞系培养刺激获得组织因子微颗粒(TF+MP)并对其促凝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梯度离心后重悬分离获得微颗粒(MP);在正常人去MP血浆中加入MP,采用凝血酶生成试验分别检测组织因子(TF)和磷酯酰丝氨酸(PS)的凝血酶生成能力;采用ZYMUPHEN MP-TF试剂盒检测TF阳性的MP中TF的促凝活性,选用0.45和0.65 μm的滤膜滤过MP,分别检测直径< 0.45和< 0.65 μm的MP颗粒的促凝活性。结果 凝血酶生成试验和发色底物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体外表达的MP具有促凝活性。凝血酶生成试验结果表明MP的凝血活性与LPS的刺激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直径> 0.65 μm的MP颗粒具有较强的促凝活性。结论 体外经THP-1单核细胞系培养表达MP具有一定的促凝活性。

    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的基因诊断与表型分析
    陆一一, 丁秋兰, 戴菁, 王剑飚, 蔡晓红, 王学锋
    2016, 31(4):  275-28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7
    摘要 ( 239 )   HTML ( 0)   PDF (993KB) ( 6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 (FⅦ) 缺陷症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一期法检测患者的FⅦ活性(FⅦ:C),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FⅦ抗原 (FⅦ:Ag) 水平,并抽提患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FⅦ基因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DNA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析。结果 在9例遗传性FⅦ 缺陷症患者中发现10种基因突变,包括3种剪切位点突变和7种错义突变。1例患者为p.Tyr128(68)Cys纯合突变,其FⅦ:C为0.8%,FⅦ:Ag为2.5%,临床表型为反复重度出血;5例患者携带FⅦ基因双杂合突变,分别为p.Thr241(181)Asn和p.Gly406(346)Asn、IVS1a+5G>A和p.His408(348)Gln、IVS5-1G>A和p.His408(348)Gln、c.*64G>A合并p.Ile213(153)Asn、p.Cys389(329)Gly和p.His408(348)Gln的双杂合突变,其相应的FⅦ:C分别为1.2%、4.4%、1.0%、0.5%和1.2%,患者临床出血症状轻重不一;3例患者携带杂合突变,分别为p.Cys389(329)Gly、p.His408(348)Gln和p.Thr419(359)Met,其FⅦ:C分别为0.5%、8.3%和9.4%,第1位有出血史,后2位无明显出血。结论 在9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10种基因突变,其中p.Gly406(346)Asn、c.*64G>A、p.Ile213(153)Asn为新发现突变。p.His408(348)Gln突变较常见,而FⅦ:C与患者的临床表型间无相关性。

    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基质效应及消除方法
    屠湧涛, 刘清琳, 徐敏敏, 王莺
    2016, 31(4):  282-28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8
    摘要 ( 320 )   HTML ( 1)   PDF (820KB) ( 5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邻-甲联苯胺法(经典方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Hb)的基质效应及消除方法。方法 以用生理盐水1 000倍稀释的Hb储存液(浓度为103.1 g/L)作为标准液,将此Hb标准液再用无Hb血浆分别稀释500、1 000、2 000、4 000倍(游离Hb理论浓度分别为206.20、103.10、51.55、25.78 mg/L),然后用经典方法测定游离Hb浓度,比较与理论值的差异。将Hb储存液分别用生理盐水(经典方法)、无Hb血浆(消除方法1)、混合血浆(消除方法2)1 000倍稀释作为标准液。经典方法和消除方法1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吸光度(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消除方法2的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标准管A值×混合血浆A值);消除方法3操作同经典方法,计算公式为血浆游离Hb(mg/L)=测定管A值×标准液浓度×2.35÷标准管A值。测定40份标本,比较各消除方法的结果。在血浆中分别加入206.20、103.10、51.55 mg/L Hb,测定各消除方法的回收率。分别取6.25、12.50、25.00、50.00 μg/L维生素C溶液4.5 mL,各加1.031 g/L Hb标准液0.5 mL,用经典方法测定回收率。结果 采用无Hb血浆500、1 000、2 000、4 000倍稀释的Hb标准液的游离Hb测定结果分别为87.85、43.16、21.90、10.99 mg/L。40份标本采用经典方法、消除方法1、消除方法2、消除方法3测定的游离Hb浓度分别为(7.99±4.90)、(18.61±11.42)、(19.18±11.77)、(18.77±11.52)mg/L;消除方法1、消除方法2、消除方法3的结果均高于经典方法(P均<0.01),但3种消除方法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典方法、消除方法1、消除方法2、消除方法3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2.54%、98.33%、100.98%、97.56%。采用经典方法检测Hb在6.25、12.50、25.00、50.00 μg/L维生素C溶液中的回收率分别为98.57%、98.17%、97.17%、95.16%。结论 邻-甲联苯胺法测定血浆游离Hb存在基质效应,3种消除方法均可消除基质效应影响。

    QuanTscopics尿液有形成分质控液用于Cobio XS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日常质控稳定性研究
    朱晓, 魏志平, 娄加陶
    2016, 31(4):  286-28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09
    摘要 ( 211 )   HTML ( 0)   PDF (904KB) ( 4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QuanTscopics尿液有形成分质控液开封分装后用于Cobio XS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的稳定性。方法 取1瓶QuanTscopics尿液有形成分质控液分装于25支带有封盖的试管中,存放于2~8 ℃。每天取1支分装质控品检测。质控项目为白细胞(WBC)和红细胞(RBC)。取同批次未分装质控品同时检测作为对照,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QuanTscopics尿液有形成分质控液所有检测结果均在靶值范围内。分装后的高、低值WBC及低值RBC的变异系数(CV)均比未分装结果高20%~30%。分装的高值质控品的5 d平均值趋势分析未见明显变化。未分装的低值质控品在20 d后(有效期为24个月)有较明显的升高趋势。结论 QuanTscopics尿液有形成分质控液稳定性良好,可用于Cobio XS型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未分装的质控品虽个别项目后期检测结果有所升高,但在可接受范围内,不影响使用。不建议将其分装使用。

    2种HBsAg定量检测系统对HBV不同感染阶段及不同基因型样本检测的一致性评价
    刘杨, 彭道荣, 马越云, 程晓东, 张涛, 王菁, 郝晓柯
    2016, 31(4):  288-2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0
    摘要 ( 346 )   HTML ( 3)   PDF (860KB) ( 56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罗氏MODULAR E170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简称罗氏E170)和雅培i2000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简称雅培i2000)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不同感染阶段、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收集临床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样本共125例,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的标准,将样本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4组,同时根据基因型(B/C)及HBsAg水平(HBsAg≤1 000 IU/mL/HBsAg>1 000 IU/mL)分组。用罗氏E170和雅培i2000 2种系统平行检测HBsAg,分析各组间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2种系统检测结果总体相关性、一致性好(r=0.989,P均<0.001);在4个不同感染阶段,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好(r值为0.977~0.993,P均<0.001);在一致性分析中,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好,但在免疫耐受期罗氏E170检测结果较雅培i2000高,偏差为0.114 log IU/mL;B、C基因型组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均好(r值均>0.95,P均<0.001);在HBsAg高水平组中,2种系统检测结果的r值为0.959(P<0.001),相关性较HBsAg低水平组略差,但在专业可接受范围内;且在HBsAg高水平组中,2种系统的偏差较大,罗氏E170检测结果比雅培i2000平均高0.076 log IU/mL。结论 2种系统检测不同感染阶段及不同基因型样本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较好,但在检测免疫耐受期及高值样本时罗氏E170结果较雅培i2000偏高。临床上用HBsAg预测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时,治疗前后应尽量选择同一系统的结果,以避免由于不同系统间的差异造成对治疗效果的错误评估。

    技术研究与评价· 论著
    5种C反应蛋白快速检测系统检测性能比较
    蒋玲丽, 唐大海, 张健, 张帆, 葛丹红, 肖艳群, 朱岭峰
    2016, 31(4):  293-29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1
    摘要 ( 391 )   HTML ( 2)   PDF (885KB) ( 64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目前常用的5种C反应蛋白(CRP)快速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方法 对5种CRP快速检测系统(Uppergold U2金标斑点法定量读数仪、NEPHSTAR特定蛋白分析仪、ABX Micros CRP2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i-CHROMA Reader免疫荧光分析仪和QuikRead 101型检测系统,均使用原厂配套试剂;以A、B、C、D、E随机顺序代表)进行不精密度[变异系数(CV)]、准确度、线性、抗干扰能力性能评价,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并以Dade Behring BN ProSpec全自动血浆蛋白分析系统(简称DADE系统)作为参照系统进行比较。结果 5 种CRP快速检测系统的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为1.01%~16.91%,与厂商声明相符,但较DADE系统差。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显示5种CRP快速检测系统与DADE系统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88~1.73,A、B、C 3种CRP快速检测系统与DADE系统的相关性良好,而D、E 2种CRP快速检测系统与DADE系统的相关性则较差。以CRP=50 mg/L为临界值,5种CRP快速检测系统与DADE系统的一致率为92.4%~100%。4种CRP快速检测系统的线性范围为5~160 mg/L,1种为5~100 mg/L。1 500 FTU乳糜、0.2 mg/L 游离型胆红素(FBil)、0.2 mg/L结合型胆红素(CBil)和5 g/L血红蛋白(Hb)对检测无干扰,5种CRP快速检测系统的干扰率均<10%。参考区间验证结果显示各检测系统的数据均在厂方提供的参考区间内。结论 5种快速检测系统的主要分析性能能够满足临床需求,但5种CRP快速检测系统的结果与DADE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倚,在解释临床结果时应予考虑。

    毛细管电泳法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在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的应用
    徐安平, 纪玲, 陈卫东, 夏勇, 喻晶, 周宇, 李璐
    2016, 31(4):  299-3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2
    摘要 ( 394 )   HTML ( 1)   PDF (829KB) ( 7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的影响以及毛细管电泳法检测HbA2在IDA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IDA确诊患者79例,以79名血常规和铁蛋白均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2个组的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铁蛋白、HbA1c及HbA2。采用2种方案研究IDA对HbA1c检测的影响:(1)检测对照组和IDA组HbA1c,分析IDA对HbA1c结果的影响;(2)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检测HbA2,比较IDA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血液学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及铁蛋白、HbA1c、HbA2的差异。分析毛细管电泳法检测对照组和IDA组的HbA2结果,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建立毛细管电泳法HbA2筛查IDA的临界值。结果 对照组和IDA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铁蛋白和HbA1c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A组治疗前后Hb、MCV、MCH、铁蛋白、HbA1c及HbA2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毛细管电泳法HbA2筛查IDA的临界值为2.25%,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2.1%。结论 IDA对HbA1c的检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毛细管电泳法在检测HbA1c的同时还能提供HbA2结果,可用于筛查IDA。

    自制半自动血液推片机的改良及评价
    张士化, 卢勤红, 陈懿
    2016, 31(4):  304-30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3
    摘要 ( 433 )   HTML ( 1)   PDF (1887KB) ( 71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前期在临床检验试用和教学中使用的自制半自动血液推片机进行改良,确定其主要工作参数,并对其制片效率和效果进行再评价,为示范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前期应用的反馈,调整仪器软件程序和部分机械构造,并利用不同血细胞比容(Hct)的血液研究推片速度、Hct、载台下降时间3个参数的内在联系;改良后,分别利用该仪器和手工制作一定数量的血涂片,比较2类血涂片外观、血膜长度、红细胞单层长度以及镜下红细胞分散程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推片机的推片速度与Hct和载台下降时间成反比,而Hct与载台下降时间成正比;与改良前相比,该推片机制片效率显著提高;与手工制备的满意血涂片相比,该推片机制备的血涂片美观且厚薄适宜,血膜长度及单细胞层长度明显增加(P<0.05、P<0.01),镜下也显示红细胞分散程度更加均匀。此外,该仪器也能制作用于疟疾病原学检查的满意薄血膜。结论 改良后的推片机性能进一步提升,并初步展现功能多样的优势,适合示范推广。

    基础研究· 论著
    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 β-内酰胺酶及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分析
    徐伟红, 徐斌, 姚怡婷, 黄明敏, 张骏, 赵虎
    2016, 31(4):  309-31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4
    摘要 ( 240 )   HTML ( 3)   PDF (1081KB) ( 4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产AmpC β-内酰胺酶(简称AmpC酶)及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的情况。方法 采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和AmpC酶结构基因amp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3株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酶阳性14株(22.22%);OprD2基因阳性22株(OprD2基因缺失率65.08%);ampC基因阳性62株(93.94%)。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替坦、头孢曲松和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100.00%。产AmpC酶的菌株对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42.85%、64.29%和57.14%,不产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30.61%、6.12%和14.29%,二者对庆大霉素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株OprD2缺失合并产AmpC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66.67%和55.56%,8株OprD2正常表达合并产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0.00%、25.00%和37.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可能是由多种机制共同控制的,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产酶的监测及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实验室管理· 论著
    490家临床实验室甲状腺功能5项参考区间现况调查
    费阳, 王薇, 王治国
    2016, 31(4):  314-3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5
    摘要 ( 242 )   HTML ( 2)   PDF (864KB) ( 4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全国范围内490家临床实验室甲状腺功能5项参考区间的现状,为其进一步规范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基于Web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系统,收集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2014年内分泌参考区间调查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所有(490家)临床实验室甲状腺功能5项的结果,包括其参考区间的来源、分组方式、参考区间上下限、所用方法、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等信息。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获取均值、中位数、百分位数(P2.5P97.5)。按照检测系统对各临床实验室进行分组并对主要系统组甲状腺功能5项的参考区间上下限进行描述,并绘制各项目各系统组结果的箱式图。结果 各项目的参考区间主要来源为试剂厂家说明书(90.34%)、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75%)、实验室自定(3.57%)和其他(2.34%)。仅有少量临床实验室按照不同的年龄、性别分组来制定参考区间。几乎所有检测项目在不同检测系统中的参考区间上下限都有显著差异,即便使用相同检测系统的实验室,其各项目的参考区间也有明显差异。结论 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甲状腺功能5项参考区间的现况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实验室未建立针对自己患者人群的参考区间,急需一致的国家标准来指导其制定适当的参考区间。

    质量控制规则软件在定量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赵海建, 张传宝, 汪静, 杜忠礼, 王治国
    2016, 31(4):  319-3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6
    摘要 ( 309 )   HTML ( 2)   PDF (1358KB) ( 7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室间质量评价是质量评价和改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实验室往往只对不合格的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质量控制规则,可以对不合格数据的误差来源以及合格数据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文章分析了已开发出的相关质量控制规则软件,用于分析室间质评结果、评价方法学性能、查找误差来源。

    综述与讲座
    整合子与细菌耐药相关性研究进展
    李情操, 魏取好, 卢雯君, 赵玉杰
    2016, 31(4):  324-3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7
    摘要 ( 305 )   HTML ( 0)   PDF (927KB) ( 6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整合子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种新的遗传结构元件,能够识别外界的耐药基因,可以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的方式捕获耐药基因并使其表达;也可以位于质粒或转座子上,作为质粒或转座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使耐药基因在细菌中发生播散。整合子因为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关系密切而备受各方的关注。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易感基因研究中GWAS的应用
    唐冰花, 曹文俊
    2016, 31(4):  329-33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8
    摘要 ( 228 )   HTML ( 0)   PDF (827KB) ( 5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是由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遗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该病的遗传学研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该方法除可分析POAG患者的候选易感基因外,还可定量分析POAG内在表型有关基因,包括垂直杯盘比(VCDR)、眼内压(IOP)、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视神经盘区(ODA),这些异常表型的相关基因在POAG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文章归纳了GWAS在POAG易感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郭立超, 李娇, 魏晓龙
    2016, 31(4):  334-33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19
    摘要 ( 231 )   HTML ( 0)   PDF (850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为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严重的全身性并发症以及神经系统后遗症,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用于此类疾病诊断的脑脊液实验室指标,以期能辅助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文章就此类实验室指标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经验交流
    ROC曲线在HLA-B27界值设置中的应用
    肖林林, 王璐璐, 赵卫卫, 彭攸, 肖虎, 孟倩, 魏取好, 冯景
    2016, 31(4):  338-33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20
    摘要 ( 378 )   HTML ( 1)   PDF (698KB) ( 5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道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确诊黑热病1例
    王哲, 徐倩, 付建珠, 赵亚玲, 张昕, 孙立娜, 田瑞卿, 田明杰
    2016, 31(4):  340-34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21
    摘要 ( 159 )   HTML ( 0)   PDF (837KB) ( 4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点
    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是标准化而非一致化
    杨振华
    2016, 31(4):  342-34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22
    摘要 ( 337 )   HTML ( 1)   PDF (757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积极推进医学检验结果一致性的工作
    潘柏申
    2016, 31(4):  343-34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6.04.023
    摘要 ( 295 )   HTML ( 1)   PDF (959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