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5-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RBP4、Hcy、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孔凡斌, 袁勇, 吉永, 李铮, 陈琪, 吴晓明, 高辉
    2021, 36(5):  467-47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1
    摘要 ( 255 )   HTML ( 30)   PDF (922KB) ( 1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236例患者分为IMT正常组(39例)和IMT增厚组(197例),检测所有对象的RBP4、Hcy和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和载脂蛋白B(apo B)]。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结果 IMT增厚组TG、LDL-C、Hcy和RBP4水平均高于IMT正常组(P=0.000),HDL-C和apo A1水平均低于IMT正常组(P=0.000)。TC和apo B水平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P4与TG呈正相关(r=0.745,P<0.05),与HDL-C、apo A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7、-0.512,P<0.05);TC与LDL-C、apo B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3、0.850,P<0.05);TG与HDL-C、apo A1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79、-0.336,P<0.05);其他各项目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4与TG的回归方程为Y=32.07X-15.30(r=0.745,P<0.05)。RBP4与HDL-C和apo A1的三次方程得出的相关性最好,与HDL-C的回归方程为Y=-190.84X3+963.61X2-1 493.03X+746.06(r=0.861,P=0.000),与apo A1的回归方程为Y=-342.66X3+1 571.76X2-2 372.02X+1 212.93(r=0.670,P=0.000)。结论 RBP4与血脂相关指标有相关性,而Hcy与RBP4、血脂相关指标均无相关性。RBP4、Hcy、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血清AST、m-AST水平和m-AST/AST比值在CHD患者及AMI患者术前、术后评估中的价值
    张茜林, 沈逸枫, 朱晶, 张春燕, 邵文琦, 王蓓丽, 郭玮
    2021, 36(5):  471-47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2
    摘要 ( 214 )   HTML ( 16)   PDF (821KB) ( 9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免疫抑制法测定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m-AST、m-AST/AST比值的变化。方法 对免疫抑制法测定m-AST的检测性能(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最大稀释比)进行评估。选取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CHD患者和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AMI患者各44例,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AST、m-AST等指标,计算m-AST/AST比值,并分析各项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免疫抑制法检测m-AST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均通过验证,符合临床要求,最大稀释比为1∶10。CHD患者PCI术后AST、m-AST水平及m-AST/AST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PCI术后AST、m-AST、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m-AST/AST比值显著低于术前(P<0.05)。CHD患者和AMI患者不同Gensini积分各组之间术后AST、m-AST水平及m-AST/AST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AST、m-AST、m-AST/AST比值与Gensini积分均无相关性(P>0.05)。AMI患者术前、术后AST、m-AST水平和m-AST/AST比值均显著高于CHD患者(P<0.05),术前m-AST/AS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AST、m-AST水平和m-AST/AST比值的变化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进程无关,可反映AMI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及恢复情况。

    联合检测尿总蛋白避免尿微量白蛋白钩状效应的方法
    旦曲, 罗桑次珍, 泽仁曲措, 马超超, 刘治娟
    2021, 36(5):  477-47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3
    摘要 ( 221 )   HTML ( 23)   PDF (808KB) ( 1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尿总蛋白(TP)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相关性,建立避免钩状效应导致的尿mAlb假阴性的方法。方法 收集1 711例患者尿mAlb和尿TP检测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尿mAlb与尿TP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采用35份检测尿mAlb时有钩状效应的尿液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尿TP与尿mAlb呈正相关(r=0.880,P=0.000)。以尿TP为因变量(Y),尿mAlb为自变量(X),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16.361+1.245Xr2=0.921,P=0.000)。将发生钩状效应的35份样本的尿mAlb检测值(记为尿mAlb钩状)代入方程,计算得到尿TP值(记为尿TP钩状),随后将尿液样本稀释并检测尿mAlb,将检测结果记为尿mAlb稀释,代入方程后计算尿TP值(记为尿TP稀释)。尿TP实测与尿TP钩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尿TP稀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尿TP与尿mAlb的线性回归方程可简单地判断尿mAlb检测时是否存在钩状效应。该方法简单、不受仪器和试剂的限制,可在临床上推广。

    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监测中的价值
    李斌, 赵冬, 黄蓉, 郭娟荪
    2021, 36(5):  480-48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4
    摘要 ( 159 )   HTML ( 20)   PDF (861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疗效监测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DLBCL患者40例,检测其治疗后的骨髓血浆VEGF 、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及血小板(PLT)计数,计算VEGF/PLT比值。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癌细胞是否侵入骨髓、是否有结外侵入、治疗反应(有效、无效)]。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参数间的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危险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 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IPI评分>3分及治疗无效的DLBCL患者骨髓VEGF水平较高,癌细胞未侵入骨髓的DLBCL患者PLT计数较高,年龄≥65岁、癌细胞侵入骨髓、IPI评分>3分及治疗无效的DLBCL患者VEGF/PLT比值较高。DLBCL患者骨髓VEGF水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r=0.33,P<0.05)。治疗有效组VEGF/PLT比值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0.05),而VEGF、PLT计数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VEGF/PLT比值<3×10-6 pg组的PFS、OS高于VEGF/PLT比值≥3×10-6 pg组(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结果显示,VEGF/PLT比值是影响DLBCL患者PFS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3.277,95%可信区间(CI)为2.276~5.901],ECOG评分、IPI评分、骨髓VEGF水平是影响DLBCL患者OS的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4.26、3.33、3.52,95%CI分别为3.102~5.466、2.257~5.009、2.620~4.104)。结论 骨髓VEGF水平与DLBCL患者预后有关。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浆IRF-3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叶松道, 陈允国, 叶宣梅
    2021, 36(5):  486-4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5
    摘要 ( 122 )   HTML ( 10)   PDF (833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肝脏损伤程度及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 检测57例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26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浆IRF-3、β-干扰素(IFN-β)水平,同时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Ⅳ型胶原(CⅣ)水平及HCV RNA载量。根据ALT、CⅣ和HCV RNA载量分别分组;根据抗病毒疗效分为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C组血浆IRF-3、IFN-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ALT升高组与ALT正常组之间、CⅣ升高组与CⅣ正常组之间、HCV RNA高载量组与HCV RNA低载量组之间血浆IRF-3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HC患者IRF-3与IFN-β呈正相关(r=0.930,P<0.01),与HCV RNA载量、ALT、C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1、-0.290、-0.345,P<0.05)。应答组血浆IRF-3水平低于无应答组(P<0.05),血浆IFN-β水平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C患者血浆IRF-3水平与HCV RNA载量、肝细胞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有关,对干扰素疗效的判断也有一定的价值。

    武汉地区健康成人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参考区间的建立
    姬智, 邓玲艳, 李娇元, 王旭, 李辉军, 程黎明
    2021, 36(5):  490-49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6
    摘要 ( 392 )   HTML ( 14)   PDF (1028KB) ( 9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适合武汉地区成人的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参考区间,并初步探讨影响CYFRA21-1水平的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健康体检者8 199名,检测其血清CYFRA21-1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并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非参数法,取单侧第95百分位数(P95)值确定参考区间上限。分析性别、年龄、eGFR对CYFRA21-1的影响。结果 根据Dixon法结果剔除7个离群值,共纳入8 192名健康体检者。男性血清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01)。不同年龄组之间CYFRA21-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女性血清CYFRA21-1水平的P95值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各年龄组明显升高。采用非参数法确定参考区间:<60岁为0~3.37 ng/mL,60~69岁为0~4.17 ng/mL,≥70岁为0~5.67 ng/mL。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YFRA21-1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213,P<0.001),与eGFR呈负相关(r=-0.247,P<0.001),eGFR与年龄呈负相关(r=-0.612,P<0.001)。分位数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au=0.95,β=0.02,P<0.001)、性别(tau=0.95,β=-0.24,P<0.001)和eGFR(tau=0.95,β=-0.01,P<0.001)均是CYFRA21-1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建立了适用于武汉地区成人的CYFRA21-1参考区间。性别、年龄和eGFR均是血清CYFRA21-1水平的影响因素。

    血栓弹力图指标与DIC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孙越红, 张丽敏, 李虓, 王丹, 吴静, 李玉文, 张国军
    2021, 36(5):  495-49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7
    摘要 ( 282 )   HTML ( 24)   PDF (1188KB) ( 9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性和及其对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DIC患者36例作为研究组,无DIC发生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常规凝血指标检测与TEG指标检测,对比研究组中死亡患者与非死亡患者TEG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常规凝血指标及TEG指标诊断DIC的敏感性与特异性。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判断各指标对DIC诊断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TEG指标中凝血反应时间(R)、凝血形成时间(K)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凝血形成速率(α)、凝血最终强度(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DIC生存患者相比,DIC死亡患者R、K均显著延长(P<0.05),α、MA及CI均显著降低(P<0.05)。DIC死亡患者各项常规凝血指标与DIC生存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凝血指标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低于TEG各指标。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R、K、α、MA、CI、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均为DIC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EG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均可用于预测DIC发生的风险。TEG指标诊断DCI的特异性更高,对DIC早期诊断及预后预防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慢性肾脏病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高凝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谢晖, 沈瀚
    2021, 36(5):  500-5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8
    摘要 ( 328 )   HTML ( 26)   PDF (884KB) ( 1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高凝状态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240例CKD患者。依据肾小球滤过率将CKD患者分为CKD1~CKD5期(CKD1期组~CKD5期组);依据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将CKD患者分为非高凝状态组和高凝状态组。以45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凝血功能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KD4期组和CKD5期组Fib、D-二聚体(DD)升高(P<0.05),抗凝血酶Ⅲ(ATⅢ)降低(P<0.05)。CKD5期组Fib、DD、ATⅢ与对照组及CKD1期组~CKD4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滤过率与Fib、DD呈负相关(r=-0.652,P=0.003;r=-0.732,P=0.001)、与ATⅢ呈正相关(r=0.765,P<0.001)。二元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酐(Cr)、C反应蛋白(CRP)是CKD患者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352、1.052,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89~1.664、0.989~1.122],ATⅢ其保护因素(OR=0.792,95%CI为0.771~0.994)。结论 CKD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且随疾病进展而加重,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对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肠道菌群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任媛, 张敏, 殷翔, 曾倩雯
    2021, 36(5):  504-50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09
    摘要 ( 233 )   HTML ( 14)   PDF (1067KB) ( 6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初步探讨肠道菌群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60名体检健康者空腹静脉血、粪便样本。采用16S 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肠道普拉梭菌、柔嫩梭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水平;采用气相色谱检测肠道短链脂肪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肠道细菌、短链脂肪酸与血清TLR4、NF-κB、TNF-α和IL-6的关系。结果 与体检健康者比较,慢性荨麻疹患者肠道普拉梭菌、柔嫩梭菌、乳酸杆菌丰度及丁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清TLR4、NF-κB、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上升(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肠道普拉梭菌、柔嫩梭菌、乳酸杆菌、丁酸与血清TLR4、NF-κB、TNF-α和IL-6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升高可能与肠道产丁酸盐细菌丰度降低,导致肠道丁酸水平下降,上调了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舟山地区慢性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筛查模型的初步建立
    潘章立, 林铮, 傅松维, 田义洲
    2021, 36(5):  510-51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0
    摘要 ( 163 )   HTML ( 10)   PDF (1008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舟山地区慢性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筛查模型。方法 选取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102例及慢性肠炎患者10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结肠息肉史、粪便潜血检测结果、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预测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效能。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粪便潜血阳性、结肠息肉史、慢性腹泻、一级亲属肠癌史、阑尾炎或手术史、胆囊疾病或手术史、慢性便秘史、吸烟史、饮酒史、CEA>5 ng/mL、CA19-9>35 U/mL是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模型Logit(P)=0.915(年龄>50岁)+1.971(粪便潜血阳性)+0.755(结肠息肉史)+1.334(慢性腹泻)+0.887(一级亲属肠癌史)+0.686(阑尾炎或手术史)+0.817(胆囊疾病或手术史)+0.580(慢性便秘史)+1.108(吸烟史)+0.852(饮酒史)+1.607(CEA>5 ng/mL)+1.192(CA19-9>35 U/mL)。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6,最佳临界值为5.873,敏感性为80.39%,特异性为86.00%,阴性预测值为81.43%,阳性预测值为85.17%,约登指数为0.66,诊断效能均优于各单项指标。结论 初步建立了舟山地区慢性肠炎患者结直肠癌筛查模型。

    血流感染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王亚洲, 刘慧玲
    2021, 36(5):  514-51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1
    摘要 ( 184 )   HTML ( 11)   PDF (826KB) ( 6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参数在血流感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血培养阳性患者89例(感染组)和体检健康者90名(对照组)。感染组按感染细菌种类分为革兰阳性(G+)菌感染组和革兰阴性(G-)菌感染组。检测所有对象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成分(MPC),计算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MPV/PLT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血流感染的效能。结果 感染组MPC、PLT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MPV、PLR、MPV/PLT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C、MPV、PLR、MPV/PLT比值、PLT计数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4、0.806、0.780、0.700、0.634,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7 mg/L、8.95 fL、197、5.32、182×109/L,敏感性分别为93.3%、68.5%、60.7%、56.0%、57.4%,特异性分别为88.9%、81.2%、93.3%、83.3%、68.9%。G-感染组的PLR低于G+菌感染组(P=0.04)。结论 MPC、MPV及PLR可作为诊断血流感染较好的生物标志物。

    80例胃癌患者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分析
    刘超群, 韩东, 徐健
    2021, 36(5):  517-5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2
    摘要 ( 204 )   HTML ( 12)   PDF (812KB) ( 1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腹水常规检查结果及腹水中细胞形态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胃癌患者的腹水常规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结果 腹水中低分化腺癌细胞占43.75%,病变部位以胃窦角居多;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占42.5%。低分化腺癌细胞其胞体较小,有花边状突起,胞质较少,着色不均,核较大,核染色质粗糙不均,核仁清楚,呈单个、散在分布,或成团分布,如开窗样、栅栏样、镶嵌状等。结论 胃癌患者的腹水中低分化腺癌细胞多见,形态不典型,容易被误认。正确识别胃癌患者腹水中的低分化腺癌细胞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分枝杆菌培养效果评价
    钱雪琴, 卢洪洲
    2021, 36(5):  519-5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3
    摘要 ( 164 )   HTML ( 11)   PDF (853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用于临床样本分枝杆菌培养的效果。方法 收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和门诊患者各类临床样本599例,分别采用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和罗氏培养基培养分枝杆菌,比较2种培养基培养阳性率、报阳时间和污染率差异。结果 599例样本中,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培养阳性率为12.9%(77例),罗氏培养基培养阳性率为12.4%(74例),两者联合培养阳性率为15.0%(90例)。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培养阳性率稍高于罗氏培养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罗氏培养基污染率高于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χ2=4.67,P<0.05);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报阳时间比罗氏培养基短1周,阳性早出现1周的例数多于罗氏培养基(χ2=11.62,P<0.01)。结论 Middlebrook7H11斜面培养基用于分枝杆菌培养优于罗氏培养基,两者联合培养可提高阳性率。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随机尿游离型NMN、MN HPLC-ED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
    张磊, 左明, 邹文毕, 王浩然, 张晓清, 丁敏
    2021, 36(5):  524-52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4
    摘要 ( 245 )   HTML ( 9)   PDF (986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检测随机尿游离型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甲氧基肾上腺素(MN)的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HPLC-ED)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完善样本处理流程及色谱条件,建立检测随机尿游离型NMN、MN的HPLC-ED法。采用HPLC-ED法检测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嗜铬细胞瘤组)、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78例非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占位患者(肾上腺占位组)和44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的随机尿和血浆游离型NMN、MN浓度,同时检测肌酐(Cr),计算尿NMN/Cr比值和尿MN/Cr比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效能。结果 HPLC-ED 法检测随机尿游离型NMN、MN的线性范围均为25~2 500 μg/L,检测限[信噪比(RSN)=3]分别为5.9和11.3 μg/L,平均回收率为92.8%~103.4%。NMN高、低浓度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3.7%、2.2%,批间CV分别为5.6%、3.3%;MN高、低浓度批内CV分别为4.3%、2.7%,批间CV分别为5.1%、3.4%。嗜铬细胞瘤组随机尿游离型NMN、MN浓度和尿NMN/Cr比值、尿MN/Cr比值明显高于高血压组、肾上腺占位组及正常对照组(P<0.001),高血压组、肾上腺占位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随机尿游离型NMN、随机尿游离型MN、尿NMN/Cr比值、尿MN/Cr比值、血浆游离型NMN、血浆游离型MN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88、0.96、0.94、0.93和0.88。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后1周尿MN/Cr比值均降为正常,但有2例患者术后血浆MN浓度高于术前,有1例患者血浆NMN浓度高于术前。结论 建立了检测随机尿游离型NMN、MN浓度的HPLC-ED方法。尿NMN/Cr比值和尿MN/Cr比值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效能均优于血浆游离型NMN、MN,且在嗜铬细胞瘤的术后评估中也有较好的价值。

    不同核酸提取方法SARS-CoV-2核酸检测性能比较
    张云丽, 王鑫, 邵玲, 曲波, 赵鸿梅
    2021, 36(5):  530-53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5
    摘要 ( 205 )   HTML ( 14)   PDF (923KB) ( 9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磁珠吸附法和样本释放剂法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重复性及检出限,优选出提取效率高、耗时短、成本低的核酸提取方法。方法 采用2种核酸提取方法的3种商品化核酸提取试剂,分别对阴性样本、阳性样本及不同浓度(稀释度20~28)的SARS-CoV-2 RNA标准品进行RNA提取及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以Ct值评价不同核酸提取方法的性能。结果 3种核酸提取试剂的阴性和阳性样本结果符合率均为100%。使用磁珠吸附法进行核酸提取的变异系数(CV)(CV为0.89%~1.58%)低于样本释放剂法,样本释放剂B的CVCV为0.83%~2.73%)次之,样本释放剂A的CV最大(CV为1.62%~4.90%)。磁珠吸附法及样本释放剂B提取核酸的检出限均为156.3 拷贝/mL,样本释放剂A的检出限为625.0 拷贝/mL。结论 磁珠吸附法核酸提取试剂核酸提取效率高、重复性好,适合大批量样本的集中操作。

    基于内源性竞争性网络的Ⅰ型、Ⅱ型子宫内膜癌关键长非编码RNA和微小RNA分析
    袁霜, 王丽华
    2021, 36(5):  535-54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6
    摘要 ( 176 )   HTML ( 19)   PDF (2165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内源性竞争性网络分析可用于子宫内膜癌(EC)分型及诊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从TCGA数据库中总结EC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出32个基因来构建内源性竞争性网络。采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生存分析及GEO数据集验证,进一步筛选关键基因。结果 Ⅰ型EC和Ⅱ型EC之间存在59个差异表达的长非编码RNA(lncRNA)、51个差异表达的微小RNA(miRNA)和843个差异表达的mRNA。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内源性竞争性网络,进一步筛选出与EC分型及预后相关的关键基因。在TCGA数据库中,LINC00667、miR-34c、miR-449a、miR-449b和TMCC3均与EC患者生存率相关,LINC00667和TMCC3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低,而miR-34c、miR-449a、miR-449b表达越高,患者生存率越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INC00667与TMCC3呈正相关(P<0.001)。EC患者中LINC00667高表达与EC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TMCC3高表达与EC的病理分型、年龄和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FIGO分期无关(P>0.05)。miR-34c、miR-449a、miR-449b低表达与EC的病理分型、分化程度和FIGO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LINC00667-miR-34c/miR-449a/miR-449b-TMCC3是Ⅰ型和Ⅱ型EC内源性竞争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且均具有良好的预后评估价值。

    实验室管理·论著
    基于Westgard西格玛规则的血气分析室内质量控制及评价
    赵冉, 刘文彬, 林斐然, 龚敬凯, 虞啸炫, 葛丹红, 唐立萍, 欧元祝
    2021, 36(5):  544-54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7
    摘要 ( 243 )   HTML ( 17)   PDF (857KB) ( 12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某品牌血气分析仪检测系统性能,并根据Westgard西格玛规则比较血气分析仪内部自动质量控制(简称质控)与外部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指导IQC方案设计和仪器质量改进。方法 收集血气分析仪内部自动质控及同期外部IQC数据,根据仪器实验室内变异系数(CV)、偏移(Bias)等参数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规(CLIA'88)标准或仪器说明书提供的允许总误差(TEa),分别计算16个血气分析项目仪器内部自动质控及外部IQC的西格玛(σ)值,根据Westgard西格玛规则设计相应质控方案,分析内、外部质控结果符合率。结果 16个血气分析项目中,氧分压内、外部质控结果均<3σ,其他项目均>5σ,有14个项目达到6σ水平。根据Westgard西格玛规则,氧分压、pH值及二氧化碳分压3项内、外部质控结果存在部分不一致,其结果符合率分别为36.11%、94.44%、93.06%,其他项目内、外部质控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评价的血气分析仪氧分压性能需要改进,其他项目分析性能为优。与外部IQC比较,内部自动质控系统相对稳定、操作便捷,但外部IQC可包含更多来源引起误差的因素。内部自动质控系统应采用合理的质控规则,或配合外部IQC,以确保实验室为临床提供客观、可信的检测结果。

    上海市徐汇区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的建立和初步评价
    王微, 王蕾, 王蓓丽, 周芳芳, 胡军, 吴佩, 殷奋, 袁开影, 侯玉敏, 刁端勤, 李国颖, 陈敏, 高雨红
    2021, 36(5):  549-55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8
    摘要 ( 156 )   HTML ( 13)   PDF (887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上海市徐汇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提高徐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HbA1c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由徐汇区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的牵头单位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定期制备新鲜混合全血样本,由获得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二级参考实验室资格认证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确定靶值,分发到参加徐汇区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的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实验室,由各临床实验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HbA1c。对包括牵头单位在内的10家临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HbA1c检测结果的通过率、偏移、室间变异系数(CV)。结果 共发放5次比对样本。10家临床实验室5次比对的通过率分别为100%、10%、100%、100%、50%,偏移范围分别为-4.44%~5.53%、-10.39%~3.39%、-5.00%~7.41%、-4.44%~4.65%、-5.13%~10.91%,CV分别为1.26%~2.71%、1.20%~4.07%、0.89%~3.36%、0.63%~1.90%、2.14%~3.62%。结论 通过参加徐汇区HbA1c检测一致性计划,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实验室HbA1c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明显提高。

    综述与讲座
    SARS-CoV-2核酸检测的现状和问题
    黄斐, 张春燕, 郭玮, 潘柏申, 王蓓丽
    2021, 36(5):  554-55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19
    摘要 ( 441 )   HTML ( 60)   PDF (832KB) ( 1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持续暴发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挑战。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是确诊COVID-19和防控疫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假阴性结果会影响临床诊疗,造成疫情扩散;而假阳性结果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文章围绕SARS-CoV-2核酸检测的影响因素,探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期为实验室规范和精准地开展SARS-CoV-2核酸检测提供依据。

    血小板颗粒释放机制及其对标本检验前变异影响研究进展
    张式鸿, 房邦仁, 叶曼曼, 邓冠华
    2021, 36(5):  560-56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0
    摘要 ( 177 )   HTML ( 12)   PDF (837KB) ( 1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小板释放是指活化的血小板以分泌的形式释放其颗粒(α颗粒、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及内容物进入血浆的过程。近20年来,抗血小板药物的开发推动了血小板释放机制及其对临床标本检验前变异影响的研究。在体外,血小板释放与标本检验前变异紧密相关,因储血容器的材质及内部添加剂、剪切力、保存温度等因素可导致血小板形态改变、活化、功能障碍,从而影响其释放颗粒及内容物并导致标本检验前变异,最终影响检验结果。因此,有必要了解血小板释放对标本检验前变异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肠道菌群与IL-6/gp130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肖樱艳, 崔艳, 李艳
    2021, 36(5):  565-5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1
    摘要 ( 142 )   HTML ( 9)   PDF (809KB) ( 3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肠道菌群失衡与炎症反应的激活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两大危险因素。文章对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白细胞介素6(IL-6)/糖蛋白130(gp130)炎症信号通路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经验交流
    急性脑卒中SIRS凝血机制变化的临床意义
    胡利勇
    2021, 36(5):  569-57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2
    摘要 ( 180 )   HTML ( 10)   PDF (799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部疾病,具有发病突然、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一种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患者会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2]。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损伤部位会存在大量炎症因子聚集,随炎症发展逐渐发展成为SIRS[3-4]。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急性脑卒中SIRS患者凝血指标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SIRS与机体凝血功能紊乱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

    病例报道
    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分析
    周丽达, 姚怡婷, 杭晨, 谭美玉, 孙寒晓, 盛慧明
    2021, 36(5):  572-57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3
    摘要 ( 175 )   HTML ( 14)   PDF (913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导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IM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发热、咽峡炎、皮疹和淋巴结、肝、脾肿大)和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咽部分泌物EBV DNA阳性、血清特异性EBV IgM阳性]确诊[1-2]。由于IM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临床上不典型病例的逐渐增多,IM的误诊率较高。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绝对计数辅助诊断1例IM患儿,现报道如下。

    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MDS-5q- 1例报道
    刘小敏, 张勇刚, 王素云, 宋锦旗, 张肄鹏
    2021, 36(5):  574-57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4
    摘要 ( 143 )   HTML ( 8)   PDF (1027KB) ( 6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点是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具有MDS相关染色体核型异常,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最新修订的标准将MDS分为以下几个类型:MDS伴单系发育异常(MDS with single lineage dysplasia,MDS-SLD)、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MDS with ring sideroblasts,MDS-RS)、MDS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和单系发育异常(MDS-RS and single lineage dysplasia,MDS-RS-SLD)、MDS伴环形铁粒细胞和多系发育异常(MDS-RS and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RS-MLD)、MDS伴多系发育异常(MDS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MLD)、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 with excess blasts,MDS-EB)、MDS伴孤生del(5q)(MDS-5q-)、MDS不分类、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hood,RCC)。本研究报道1例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MDS-5q-。

    免疫功能正常者新生隐球菌感染1例报道
    王东江, 郭建
    2021, 36(5):  577-58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1.05.025
    摘要 ( 240 )   HTML ( 13)   PDF (1475KB) ( 10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可引起感染的隐球菌主要包括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肺部和皮肤。隐球菌主要引起免疫抑制患者的感染,其发病率约为6~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更可高达30%[1]。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则很低,仅有十万分之一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2]。耐药性的产生是导致临床抗隐球菌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隐球菌属对氟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明显升高[3],及时、规范的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发病隐匿、病死率高是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重要特征[4]。本研究对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中年男性隐球菌感染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诊断项目,提高检验路径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