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30
    论著
    哮喘患者L-Arg/ADMA比值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
    刘慧芳, 罗建江
    2025, 40(8):  725-73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1
    摘要 ( 77 )   HTML ( 3)   PDF (1160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左旋精氨酸(L-Arg)、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和L-Arg/ADMA比值与线粒体功能指标[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MMP)、三磷酸腺苷(ATP)、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122例(哮喘组)和健康体检者44名(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MMP、ATP、COX活性和血浆L-Arg、ADMA水平,并计算L-Arg/ADMA比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组MMP、COX和血浆L-Arg、L-Arg/ADMA比值降低(P<0.05),ATP升高(P<0.05)。2个组之间血浆ADM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ATP与血浆ADMA呈负相关(r=-0.404,P<0.001),与L-Arg/ADMA比值呈正相关(r=0.238,P=0.008);线粒体COX与血浆ADMA呈负相关(r=-0.269,P=0.003)。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哮喘患者L-Arg水平异常,存在精氨酸代谢紊乱,且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关。

    上海地区老年人群血清胱抑素C参考区间初探
    曹悦, 孙启娟, 王粟, 潘逸茹, 王诗雯
    2025, 40(8):  731-73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2
    摘要 ( 88 )   HTML ( 11)   PDF (934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上海地区老年人群血清胱抑素C(Cys C)的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60~89岁健康体检者7 277名和2024年1—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50岁健康体检者6 934名。另选取2025年1—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741名20~89岁健康体检者作为验证集。按性别和年龄分别分组,比较各组血清Cys C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Cys C水平与年龄和性别的相关性。根据卫生行业标准WS/T402—2024中的方法建立老年人群Cys C的95%参考区间。结果 ≥60岁人群和<50岁人群男性、女性之间和不同年龄段之间血清Cys C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ys C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206,P<0.001),与性别呈负相关(r=-0.322,P<0.001)。上海地区老年人群血清Cys C的参考区间为:60~69岁男性为0.66~1.16 mg·L-1,女性为0.60~1.03 mg·L-1;70~79岁男性为0.70~1.23 mg·L-1,女性为0.66~1.15 mg·L-1;80~99岁男性为0.73~1.30 mg·L-1,女性为0.64~1.22 mg·L-1。验证集中Cys C水平低于参考区间下限或高于参考区间上限的百分比均<10%,参考区间验证通过。结论 老年人群Cys C水平存在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初步建立了上海地区老年人群Cys C参考区间。

    基于实验室指标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列线图诊断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柯文才, 刘洁, 林勇, 鲁广建, 焦路阳
    2025, 40(8):  735-74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3
    摘要 ( 69 )   HTML ( 6)   PDF (1119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老年人OP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68名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作为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OP分为OP组(60例)和非OP组(208例)。另选取2023年1—8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老年患者106例作为外部验证集。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相关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LASSO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OP发生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与非OP组比较,OP组高龄和女性所占比例升高(P<0.05),血清骨钙素(OCN)、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升高(P<0.05),血红蛋白(Hb)、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白蛋白(Alb)水平降低(P<0.05)。筛选出13个变量,其中性别、年龄、β-CTX、FT4是老年人发生OP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2.130、1.050、1.002、0.874,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4.633~31.755、1.005~1.097、1.001~1.003、0.765~0.999,P<0.05]。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列线图模型诊断O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763。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值分别为0.873、0.733)和较高的临床效用。结论 基于性别、年龄、β-CTX和FT4建立的老年人OP发生风险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能,有利于判断老年人发生OP的风险。

    儿童全血矿物元素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其与矮小症和抽动障碍的相关性
    吕娜, 李芳宁, 柏奇, 赵明亮, 李幽然, 曹妍, 翟燕红, 李娜, 曹正
    2025, 40(8):  742-75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4
    摘要 ( 60 )   HTML ( 2)   PDF (995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北京地区0~12岁儿童末梢全血中钙、镁、锰、铁、铜、硒、锌、汞、铅和镉10种矿物元素的参考区间,探讨矮小症和抽动障碍与全血矿物元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3年7月—2024年4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行健康体检的表观健康儿童1 382名,按性别和年龄[婴幼儿(≤2岁)组、学龄前期(3~5岁)组、学龄期(6~12岁)组]分别分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末梢血10种矿物元素水平,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另选取2023年7月—2024年4月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矮小症患儿61例(矮小症组)、抽动障碍患儿78例(抽动障碍组)、表观健康儿童152名(正常对照组),采用ICP-MS检测静脉血样本中10种矿物元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矮小症和抽动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诊断矮小症和抽动障碍的效能。结果 男童组和女童组锰、铜、铅、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元素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性别和年龄分别建立锰、铜、铅、镉4种元素的参考区间,基于年龄建立钙、镁、铁、硒、锌、汞6种元素的参考区间。矮小症组镉、汞和铅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抽动障碍组钙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锌、汞和铅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汞和铅水平升高是矮小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汞、铅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矮小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90、0.721、0.746。镉、汞和铅水平升高是抽动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镉、汞、铅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抽动障碍的AUC分别为0.524、0.585、0.591、0.665。结论 初步建立了基于ICP-MS的北京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儿童末梢血钙、镁、锰、铁、铜、硒、锌、汞、铅、镉的参考区间。矮小症和抽动障碍均与矿物元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SAA、Hcy对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姚艳红, 翟春丽
    2025, 40(8):  751-75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5
    摘要 ( 62 )   HTML ( 3)   PDF (93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安吉县妇幼保健院GDM孕妇80例(GDM组)、糖耐量正常孕妇80例(对照组)。收集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并检测所有孕妇孕24~28周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血脂和SAA、Hcy水平,同时检测GDM孕妇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对所有孕妇随访至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效能。结果 GDM组饮酒史、经产妇、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所占比例和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1 h血糖(1 h PG)、餐后2 h血糖(2 h PG)、SAA、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个组年龄、孕周、孕前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23.75%)高于对照组(11.25%)(P=0.038)。GDM孕妇中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组经产妇所占比例和SAA、Hcy、NO、ET-1、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2个组之间年龄、孕周和孕前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y、SAA水平升高均是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735、1.23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223~2.462、0.972~1.565,P<0.05]。Hcy、SAA、NO、ET-1、IL-6、TNF-α单项检测和SAA+Hcy联合检测判断GDM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2、0.746、0.719、0.706、0.746、0.765、0.840。结论 GDM患者SAA、Hcy水平异常升高,二者联合检测预测不良妊娠结局有一定的价值。

    血清sd-LDL-C和AI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孙洋, 李守霞, 蔡会欣
    2025, 40(8):  757-76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6
    摘要 ( 70 )   HTML ( 2)   PDF (948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与冠心病(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3年6月1日—2024年1月31日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CHD患者139例(CH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CHD组分为轻度组(Gensini评分<31分,53例)、中度组(Gensini评分31~60分,50例)、重度组(Gensini评分>60分,36例)。另选取同期存在胸闷、胸痛等心前区不适症状,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的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HD组与对照组的血清sd-L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并计算AI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HD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sd-LDL-C、AIP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CHD的效能。结果 CHD组HDL-C、apo A1低于对照组,TC、TG、LDL-C、apo B、sd-LDL-C、AIP高于对照组(P<0.05)。TC、TG、HDL-C、LDL-C、apo A1、apo B、sd-LDL-C、AIP均是CH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sd-LDL-C、AIP依次升高(P<0.05)。sd-LDL-C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等级相关系数(rs)为0.602(P<0.001);AIP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亦呈正相关,rs值为0.261(P=0.012)。AIP、sd-LDL-C诊断CH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9、0.783(P<0.05);sd-LDL-C、AIP联合检测的AUC为0.857,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CHD患者sd-LDL-C、AIP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在CHD辅助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均有一定的价值。

    血清lncRNA NEAT1和miR-29c-3p表达与癫痫患儿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郭漫漫, 张鹏, 王润智, 史珑
    2025, 40(8):  763-7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7
    摘要 ( 119 )   HTML ( 0)   PDF (937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 1(NEAT1)、miR-29c-3p表达与癫痫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癫痫患儿102例(癫痫组)、健康体检儿童110名(正常对照组)。根据儿童癫痫持续状态严重程度评分(STEPSS)量表将所有患儿分为轻度组(50例)、中度组(24例)和重度组(28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并检测血清lncRNA NEAT1、miR-29c-3p相对表达量。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根据预后情况将患儿分为预后不良组(28例,出院后复发)和预后良好组(74例,无发作或仅有先兆发作)。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癫痫患儿lncRNA NEAT1与miR-29c-3p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ncRNA NEAT1和miR-29c-3p判断癫痫患儿预后不良的效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癫痫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癫痫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升高(P<0.001),血清miR-29c-3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01)。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依次升高(P<0.001),血清miR-29c-3p相对表达量依次降低(P<0.001)。lncRNA NEAT1与miR-29c-3p呈负相关(r=-0.414,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升高(P<0.001),血清miR-29c-3p相对表达量降低(P<0.001),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ncRNA NEAT1、miR-29c-3p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癫痫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0.867、0.937。lncRNA NEAT1>2.52、miR-29c-3p<0.49是癫痫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869、0.769,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257~2.777、0.631~0.937,P<0.05]。结论 癫痫患儿血清lncRNA NEAT1和miR-29c-3p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或可作为癫痫患儿病情分析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血清轴突导向因子4D、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郭媛媛, 宋辉, 张琳
    2025, 40(8):  769-77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8
    摘要 ( 36 )   HTML ( 1)   PDF (1002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轴突导向因子4D(Sema4D)、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比值(FAR)与疾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AML患者120例(AML组),根据染色体核型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根据患者3年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另选取同期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缺铁性贫血(IDA)患者80例(IDA组)和体检健康者8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Sema4D水平和FA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血清Sema4D、FAR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ema4D、FAR预测AML患者预后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AML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AML组、IDA组、健康对照组血清Sema4D水平、FAR均依次降低(P<0.05)。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血清Sema4D水平和FAR依次降低(P<0.05)。AML患者血清Sema4D、FAR与疾病危险程度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0.577,P<0.001)。生存组血清Sema4D水平、FAR低于死亡组(P<0.05)。血清Sema4D、FAR联合检测预测AML患者预后的AUC(0.824)高于2项指标单项检测的AUC(0.649、0.724)(P<0.05)。血清Sema4D高表达、FAR较高的AML患者3年生存率低于Sema4D低表达、FAR较低的AML患者(P<0.05)。结论 AML患者Sema4D水平和FAR升高,低表达Sema4D、低FAR患者3年生存率较高。2项指标联合检测预测AML患者预后的效能较高。

    急性胰腺炎并发AKI早期预警模型的建立和临床应用评价
    高现同, 姚倩倩, 汝丽娟
    2025, 40(8):  775-78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09
    摘要 ( 47 )   HTML ( 2)   PDF (1050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临床资料和急性肾损伤(AKI)标志物建立急性胰腺炎(AP)并发AKI的早期预警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和评价。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AP患者100例作为训练集,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41例)、无AKI组(59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AKI的生物标志物[尿胱抑素C(Cys C)、尿肾损伤分子1(KIM-1)、血清肌酐(SCr)、血清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另选取2024年1—12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AP患者30例作为外部验证集。采用随机森林-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P并发AK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早期预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分析曲线和临床影响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AKI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所占比例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尿Cys C、尿KIM-1、血清L-FABP、血清IL-18均高于无AKI组(P<0.05)。重要性排序居前6位的变量分别为血清L-FABP、尿Cys C、尿KIM-1、血清IL-18、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血清L-FABP、尿Cys C、尿KIM-1、血清IL-18、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均为AP并发AKI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判断AP患者并发AKI的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预测值与实际发生率一致性良好(Brier值为0.107,校准度为0.811);在阈概率值为25%~75%时,列线图模型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最大净收益为0.4;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6,P=0.842)。结论 基于血清L-FABP、尿Cys C、尿KIM-1、血清IL-18、SOFA评分和APACHE Ⅱ评分构建的AP并发AKI早期预警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可为AP并发AKI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不同年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支气管镜治疗后T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
    刘梦莹, 郑武田, 方辉, 魏守缙
    2025, 40(8):  782-78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0
    摘要 ( 34 )   HTML ( 2)   PDF (946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支气管镜治疗后T细胞亚群变化特点及其与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4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RMPP患儿126例,根据患儿年龄的中位数(4岁)分为≤4岁组(63例)和>4岁组(63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并检测所有患儿支气管镜治疗前和治疗后7 d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T细胞亚群[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T细胞百分比(CD8+%),计算CD4+/CD8+比值]、乳酸脱氢酶(LDH)、IgA、IgG、IgM、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RMPP患儿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 >4岁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比值均高于≤4岁组(P<0.05),血清IgG、IgM、IFN-γ、IL-6、IL-10水平和CD8+%均低于≤4岁组(P<0.05)。调整混杂因素(年龄、WBC计数、NEUT%、CRP、IFN-γ、IL-6、IL-10)后,治疗后7 d CD4+/CD8+比值与RMPP患儿疾病转归呈独立相关[比值比(OR)=0.63,95%可信区间(CI)为0.45~0.84]。根据RMPP患儿CD4+/CD8+比值的中位数(1.53)进行二分位分组,与低CD4+/CD8+比值的RMPP患儿比较,高CD4+/CD8+比值的RMPP患儿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降低26%(OR=0.74)。对CD4+/CD8+比值进行五分位分组,以Q1组为对照,Q2组、Q3组、Q4组和Q5组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分别降低19%(OR=0.81)、27%(OR=0.73)、34%(OR=0.66)、57%(OR=0.43)。与NEUT%≥54.76%组比较,NEUT%<54.76%组CD4+/CD8+比值与RMPP患儿疾病转归的相关性更强(P交互=0.013)。结论 支气管镜治疗可显著改善RMPP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治疗后CD4+/CD8+比值与RMPP患儿病情转归有关,高CD4+/CD8+比值可降低RMPP患儿不良转归的风险,在NEUT%≥54.76%的RMPP患儿中,这一相关性更为明显。

    阴道念珠菌毒力因子和宿主免疫应答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复发的相关性
    胡月丽, 吴芬英, 田徐琴, 李媛
    2025, 40(8):  789-7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1
    摘要 ( 45 )   HTML ( 2)   PDF (901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阴道念珠菌毒力因子和宿主免疫应答与念珠菌性阴道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2月绍兴市中心医院150例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宿主状况分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RVVC)组、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VVC)组和无症状阴道念珠菌定植(AC)组。比较3组临床资料、生物膜形成能力、毒力因子体外表达量、宿主体液免疫情况和宿主阴道炎症过程的差异。结果 RVVC组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VVC组和AC组(P<0.05)。RVVC组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Pz值、磷脂酶(PL)-Pz值和脂肪酶(Lip)-Pz值低于VVC组和AC组(P<0.05),HWP1基因体外表达量高于VVC组和AC组(P<0.05)。RVVC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TNF-α/白细胞介素(IL)-10比值低于VVC组(P<0.05),IL-10和IL-4水平高于VVC组(P<0.05)。VVC组阴道炎发生率(96%)高于RVVC组(78%)和AC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体SAP、PL、Lip、HWP1表达量与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炎症反应减弱会提高念珠菌性阴道炎复发率。

    肺泡灌洗液Xpert MTB/RIF、BD-960快速培养、罗氏培养联合诊断菌阴肺结核
    吴琦, 邹彦, 张艳霞, 陈礼刚
    2025, 40(8):  793-79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2
    摘要 ( 49 )   HTML ( 0)   PDF (881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结核和利福平耐药基因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Xpert MTB/RIF)、BD-960快速培养、罗氏培养联合诊断菌阴肺结核(BGT)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8月原荆州市胸科医院疑似BGT患者210例,均送检BALF Xpert MTB/RIF、BD-960快速培养和罗氏培养。根据临床病史、影像学和支气管镜检查等临床诊断结果将210例患者分为BGT组和非BGT组。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估BALF Xpert MTB/RIF、BD-960快速培养和罗氏培养联合诊断BGT的效能。结果 210例疑似BGT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BGT 136例,非BGT 74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罗氏培养、BD-960快速培养、BALF Xpert MTB/RIF诊断BGT的敏感性分别为56.62%、58.82%、67.64%,特异性分别为91.89%、87.84%、94.59%,准确性分别为69.05%、69.05%、77.1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77%、89.89%、95.8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54%、53.72%、61.40%,Kappa值分别为0.417、0.426、0.554。罗氏培养、BD-960快速培养、BALF Xpert MTB/RIF联合诊断BGT的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为97.30%,准确性为83.81%,阳性预测值为98.11%,阴性预测值为69.23%,Kappa值为0.675。结论 BALF Xpert MTB/RIF、BD-960快速培养、罗氏培养联合可提高BGT的诊断准确率。

    Ⅰ型和Ⅱ型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慢性胃炎的影响
    吴晓琼, 陈东妙, 梁钰敏, 王从容
    2025, 40(8):  798-8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3
    摘要 ( 80 )   HTML ( 9)   PDF (944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抗体分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部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慢性胃炎患者血清胃功能指标[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与Ⅰ型Hp感染、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4年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院区消化内科236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其中Ⅰ型Hp抗体阳性78例(Ⅰ型Hp感染组)、Ⅱ型Hp抗体阳性47例(Ⅱ型Hp感染组)、Hp抗体阴性111例(对照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PGⅡ、PGR、G-17与胃部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OLGA分期)、肠化生程度(OLGIM分期)、Ⅰ型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Ⅰ型Hp感染与胃部炎症活动性、OLGA分期、OLGIM分期呈正相关(P<0.05)。胃部炎症活动性为3级(+++)时,Ⅰ型Hp感染组感染率是Ⅱ型Hp感染组的4.9倍(P<0.05)。OLGA分期为Ⅲ期时,Ⅰ型Hp感染组感染率是Ⅱ型Hp感染组的2.1倍(P<0.05);OLGIM分期为Ⅲ期时,Ⅰ型Hp感染组感染率是Ⅱ型Hp感染组的2.6倍(P<0.05)。对照组、Ⅰ型Hp感染组、Ⅱ型Hp感染组血清PGⅡ、PGR、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Ⅱ与Ⅰ型HP感染、胃部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PGR与Ⅰ型Hp感染、炎症活动性、OLGA分期、OLGIM分期呈负相关(P<0.05);血清G-17水平与Ⅰ型Hp感染和胃部炎症活动性、OLGIM分期呈正相关(P<0.05)。结论 Ⅰ型Hp感染对胃部良性疾病发展进程影响较大,慢性胃炎患者PGⅡ、PGR、G-17与Ⅰ型Hp感染和胃部炎症活动性、萎缩程度、肠化生程度有关。

    凝血指标在恶性肿瘤患者细菌性血流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施少鑫, 陈雪婷, 许晓峰, 卢仁泉, 郭林, 庄亦晖
    2025, 40(8):  804-80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4
    摘要 ( 71 )   HTML ( 7)   PDF (991KB) ( 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细菌性血流感染(BSI)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恶性肿瘤合并BSI住院患者206例(阳性组)和未合并BSI恶性肿瘤住院患者238例(对照组)。收集患者基础信息、病原菌感染情况、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对阳性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62例)和预后不良组(44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恶性肿瘤患者发生BSI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凝血指标对恶性肿瘤合并BSI的诊断效能。结果 阳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均高于对照组(P<0.05)。PT、TT、Fib、DD、FDP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BSI的危险因素(P<0.05)。PT、TT、Fib、DD、FDP单项检测和5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发生BSI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4、0.608、0.596、0.784、0.771、0.879。预后不良组年龄、PT、APTT、TT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Fib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结论 PT、TT、Fib、DD、FDP可用于辅助诊断恶性肿瘤患者BSI,5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优。PT、APTT、TT、Fib与恶性肿瘤合并BSI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

    SULF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徐蕾, 金依颖, 黄楠, 马纪, 潘秋辉
    2025, 40(8):  810-81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5
    摘要 ( 70 )   HTML ( 0)   PDF (151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硫酸酯酶1(SULF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GSE33335数据集和GSE79973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在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进行验证,选取SULF1基因进行后续分析。通过HPA数据库分析正常胃上皮组织(简称正常组织)和胃癌组织中SULF1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血清SULF1水平与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选取2023年8—9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胃癌患者50例(胃癌组)和健康体检者30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SULF1水平。检测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和人胃癌细胞系AGS、MKN-28、MKN-45、BGC-823、SGC-7901中SULF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构建SULF1敲低稳定细胞株(SULF1敲低组),采用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析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 通过GEO数据库和TCGA数据库分别筛选和验证了6个差异表达最显著的上调基因。HPA数据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SULF1蛋白呈高表达(P<0.05)。胃癌患者血清SULF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者(P<0.001)。SULF1高表达组总生存期明显短于SULF1低表达组(P<0.01)。与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稳定细胞株)比较,SULF1敲低组(BGC-823细胞、SGC-7901细胞)SULF-1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01),细胞增殖能力减弱(P<0.001)。结论 SULF1在胃癌中呈高表达,且作为癌基因促进胃癌细胞增殖。SULF1高表达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基于血常规指标和NLR、PLR、MLR诊断儿童腺病毒感染
    赵君, 王鹏
    2025, 40(8):  817-82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6
    摘要 ( 90 )   HTML ( 10)   PDF (799KB) ( 3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儿科门诊腺病毒(AD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为儿科ADV感染的初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3年10—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65例ADV感染患儿(ADV组)和体检健康儿童382名(对照组)。比较2组血常规指标和NLR、PLR、MLR检测结果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ADV感染的效能。结果 ADV组和对照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嗜碱性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细胞绝对值、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比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V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MLR和PLR均高于对照组(P<0.001)。单核细胞百分比、NLR、MLR诊断儿童ADV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4、0.810、0.899,P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ADV的AUC分别为0.707、0.798;NLR、MLR、PL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联合检测诊断ADV的AUC为0.948。结论 血常规和NLR、PLR、MLR联合检测对儿科门诊ADV感染的识别有一定的价值,或可作为ADV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

    梅州地区淋病奈瑟菌耐药性和流行病学特征
    李倩, 魏华美, 林泽帆, 郭学敏
    2025, 40(8):  821-8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7
    摘要 ( 34 )   HTML ( 0)   PDF (1116KB) ( 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梅州地区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地区淋病防治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梅州市人民医院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89株,采用改良微量稀释法测定淋病奈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多抗原序列分型(MAST)进行基因分型,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0%、79%、100%,未发现头孢曲松、大观霉素不敏感菌株;头孢克肟低敏菌株占34%(30/89)。ST17748型是淋病奈瑟菌优势基因型别,对头孢克肟的MIC值(≥0.25 mg·L-1)整体偏高。结论 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可用于梅州地区淋病奈瑟菌的治疗,ST17748是梅州地区与头孢克肟低敏感相关的淋病奈瑟菌优势基因型。

    病例报道
    幼儿衣原体肺炎混合感染空肠弯曲菌ST51腹泻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覃金兰, 韦蓓, 卢升华, 覃奕怀, 王闻卿, 刘玥, 周毅彬, 许学斌
    2025, 40(8):  824-8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8.018
    摘要 ( 74 )   HTML ( 6)   PDF (1004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衣原体是革兰阴性的专性细胞内病原体,是从阿米巴原虫到人类等多种生物的共生体。衣原体门中被研究最多的是衣原体科,已知有11个种对动物或人类具有致病性[1],其中肺炎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并与多种慢性疾病相关,包括哮喘、动脉粥样硬化和关节炎[1-2]

    空肠弯曲菌是已知弯曲菌属32个种和9个亚种中最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和食源性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3-4]。鸡是人类感染空肠弯曲菌重要非唯一传染源,空肠弯曲菌在养殖和野生动物肠道、牛奶、污水中也能寄生存活[3]。人类通常经粪口途径感染空肠弯曲菌,不同年龄、不同免疫状态的患者会呈现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发烧等疾病症状,也可自限或无症状。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易发生空肠弯曲菌经肠系膜静脉移行入血,引发循环系统疾病,极少数病例(1∶1 000)可并发神经系统的格林巴利综合征[5]。空肠弯曲菌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和年轻人食源性细菌肠胃炎的主因[6-7]。近年来,随着微生物诊断技术的进步,儿科感染病例,如上呼吸道和肠道同时或先后出现病毒和(或)细菌的多病原混合感染案例较常见,而两者叠加的混合型感染病例则罕见。本文报道1例幼儿急性衣原体肺炎混合感染空肠弯曲菌ST51腹泻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完善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