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0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5-12-30
    正视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专题
    抗HCV抗体和抗TP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不容忽视
    朱晴晖
    2015, 30(12):  1163-116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1
    摘要 ( 560 )   HTML ( 5)   PDF (721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阐述了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和应对措施,强调检测抗HCV抗体和抗TP抗体应包括抗体的筛查试验和针对筛查呈重复阳性反应结果而进行的更特异的补充确证试验,旨在提请临床和采供血机构的免疫学检验工作者对抗HCV抗体和抗TP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予以足够重视。

    抗HCV抗体和抗TP抗体筛查试验的假阳性问题及对策研究进展
    陈存存综述, 范列英审校
    2015, 30(12):  1167-117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2
    摘要 ( 769 )   HTML ( 1)   PDF (691KB) ( 11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和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故需经确证试验方能报告阳性结果。确定特定检测试剂(系统)在特定人群筛查试验结果的阳性预测值达95%的信号/临界值(S/CO)比值,可作为尽可能降低ELISA 或CLIA检测抗HCV抗体或抗TP抗体假阳性率和经济合理应用确证试验的对策。

    2个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重复性和诊断阈值分析
    孟存仁, 唐婧, 张朝霞
    2015, 30(12):  1175-118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3
    摘要 ( 217 )   HTML ( 2)   PDF (705KB) ( 6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个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重复性和阳性预测值≥95%时的信号/临界值(S/CO)比值。方法 分别用Addcare ELISA 1100全自动酶免疫分析系统(简称Addcare系统)和TECAN+FAME组合系统,以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HCV抗体,重组免疫印迹分析(RIBA)确认抗HCV抗体。收集高、中、低3个水平的样本,在一批检测内重复检测20次(孔),计算分析内精密度;在10 d以上时间内单次(孔或管)重复进行20批检测,计算分析间精密度。收集202份血清,以RIBA确证试验结果为金标准,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确定2个检测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最佳诊断阈值(S/CO比值),并分别确定2个检测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阳性预测值≥95%时的S/CO比值的范围。结果 Addcare系统和TECAN+FAME组合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分析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5%、8%、10%和3%、7%、8%,分析间CV分别为8%、12%、15%和6%、10%、13%。2个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最佳诊断阈值(S/CO比值)分别为3.20和2.90。2个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HCV抗体的阳性预测值≥95%时的S/CO比值范围分别为≥2.41和≥2.57。结论 国产Addcare 系统和进口TECAN+FAME组合系统检测的结果重复性好,符合率高。酶免疫分析系统ELISA检测抗HCV抗体具有各自最佳的S/CO比值,且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S/CO比值预测抗HCV抗体阳性。研究确定酶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抗HCV抗体最佳诊断阈值和阳性预测值≥95%时的S/CO比值有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减少须进行确证试验的样本数。

    化学发光微粒法检测抗TP抗体复检流程探讨
    杨华, 杨晓东, 饶丽华
    2015, 30(12):  1181-118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4
    摘要 ( 335 )   HTML ( 3)   PDF (705KB) ( 74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微粒法(CMIA)检测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的复检范围并进行流程改进分析。方法 21 894份血清样本用CMIA筛查抗TP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样本用CMIA相同厂家、相同批号的试剂复检,以免疫印迹法(WB)为确证试验。以信号/临界值(S/CO)比值进行分段统计。结果 21 894份血清样本中CMIA初检阳性630例,按照CMIA初检抗TP抗体S/CO比值将样本分为7组:1.0~2.0、2.1~4.0、4.1~6.0、6.1~8.0、8.1~9.0、9.1~10.0、>10.1。各组CMIA复检结果符合率分别为62.5%(40/64)、80.0%(60/75)、93.9%(77/82)、100.0%(94/94)、100.0%(85/85)、100.0%(50/50)和100.0%(180/180)。各组CMIA复检结果与WB符合率分别为 35.0%(14/40)、46.7%(28/60)、75.3%(58/77)、81.9%(77/94)、88.2%(75/85)、96.0%(48/50)和98.8%(178/180)。结论 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以阳性预测值≥95%为目标,CMIA筛查抗TP抗体的复检范围S/CO比值设定为1.0~8.0,若S/CO比值≥8.1,可直接发出报告;1.0≤S/CO比值≤8.0,须采用WB确证,这样既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又可减少须进行确证试验的样本量。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研究
    许晓峰, 江铭磊, 卢仁泉, 邹淳缘, 龚志赟, 沈利, 郭林
    2015, 30(12):  1185-11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5
    摘要 ( 504 )   HTML ( 4)   PDF (725KB) ( 97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筛查试验信号/临界值(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的相关性。方法 经Abbott i2000 CLIA系统(简称Abbott i2000)或科美东雅Chemclin 600 CLIA系统(简称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1.0的血清样本208份,用免疫印迹法(WB)对抗TP抗体筛查试验结果进行确认评价。采用SPSS 19.0软件绘制抗TP抗体S/CO比值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得到敏感性和特异性最佳时的S/CO比值;计算各个S/CO比值区间的阳性预测值,得到阳性预测值≥95%的S/CO比值。结果 Abbott i2000或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S/CO比值≥1.0的血清样本208份,WB检测阳性128份,阴性35份,不确定45份,2个CLIA系统与WB的符合率分别为82.2%和82.8%。当Abbott i2000和Chemclin 600抗TP抗体筛查的S/CO比值分别为≥3.0和≥4.0时,阳性预测值≥95%。结论 Abbott i2000和Chemclin 600检测抗TP抗体的S/CO比值分别为1.0~3.0和1.0~4.0的样本应进行WB确证试验,S/CO比值大于上述上限的样本可直接报告抗TP抗体阳性,这样既能减少确证试验的样本数,又可提高检测报告的可靠性。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抗TP抗体阳性判断值探讨
    蔡徐山, 齐结华, 陈宇, 王东江, 吴守乐
    2015, 30(12):  1190-11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6
    摘要 ( 443 )   HTML ( 3)   PDF (653KB) ( 8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适合孕妇的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阳性判断值。方法 用科美东雅Chemclin CLIA系统检测13 974例孕妇血清抗TP抗体,对抗TP抗体筛查试验呈阳性反应[信号/临界值(S/CO)比值≥1.0]的样本,用免疫印迹法(WB)分析确认。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LIA的检测性能。结果 Chemclin CLIA系统检出抗TP抗体 S/CO比值≥1.0的样本152例,初筛呈阳性反应的样本比率为1.09%;初筛呈阳性反应样本经WB确认,阳性119例,不确定7例,阴性26例,初筛呈阳性反应样本中假阳性率为17.11%。根据ROC曲线,约登指数最大时,抗TP抗体 S/CO比值为3.32;Chemclin CLIA系统抗TP抗体筛查试验阳性预测值≥95%的S/CO比值为3.25。结论 为既降低抗TP抗体筛查试验假阳性率,又减少须进行补充确证试验的样本数,各实验室应建立针对不同人群和检测系统(试剂)合适的界值,以确定筛查试验阳性样本需进行确证试验的S/CO比值范围。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天津地区成人晨尿ACR及白蛋白浓度生物参考区间的调查研究
    崔小璠, 李蓉, 王华斌, 刘蕊, 潘文洁
    2015, 30(12):  1193-119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7
    摘要 ( 291 )   HTML ( 0)   PDF (655KB) ( 6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天津地区20~60岁健康人群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及尿白蛋白浓度的参考区间。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体检人群中选取500名健康人群(20~60岁)入组,收集入组人群的晨尿,检测其尿白蛋白(散射免疫比浊法)及尿肌酐浓度,计算ACR。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及C28-A2文件,采用Z检验分析数据并建立相应的ACR及尿白蛋白浓度的参考区间。结果 Z检验结果显示同一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的ACR及尿白蛋白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需按年龄进行分组建立参考区间;男性尿白蛋白浓度高于女性(P<0.05),需建立性别特异的尿白蛋白浓度参考区间;男、女性A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建立统一的ACR生物参考区间。尿ACR及白蛋白浓度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因此采用第95百分位数(P95)确定尿ACR及尿白蛋白的参考区间。尿ACR的参考区间为0~12.40 mg/g;尿白蛋白男性为0~18.72 mg/L,女性为0~14.27 mg/L。结论 天津地区健康人群晨尿ACR和白蛋白的参考区间明显低于目前临床推荐使用的参考区间;ACR可建立统一的参考区间,但尿白蛋白需考虑性别间的差异并建立不同的参考区间。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血脂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王晓燕, 王伟灵, 丁彬彬, 陈淑蓉, 张素琴, 朱光, 罗碧明, 汪作为
    2015, 30(12):  1198-120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8
    摘要 ( 207 )   HTML ( 2)   PDF (651KB) ( 5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水平,探讨Hcy、血脂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15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分为认知障碍组和无认知障碍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认知障碍组Hcy、TC、TG、LDL-C水平均高于无认知障碍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HDL-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cy、TC、TG、LDL-C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1.114、1.791、2.141、1.55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34~1.200、1.237~2.593、1.263~3.630、1.091~2.2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Hcy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25,95%CI为1.040~1.217)。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62,P=0.000)。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害可能与血清Hcy水平升高和脂代谢异常有一定的关系。

    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检测在小儿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徐仁荣, 张慧华, 朱华丽
    2015, 30(12):  1203-120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09
    摘要 ( 192 )   HTML ( 0)   PDF (634KB) ( 48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儿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在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检测315例小儿脑膜炎患儿(包括结核性脑膜炎102例、化脓性脑膜炎108例、病毒性脑膜炎105例)及96例非脑膜炎外科手术患儿(对照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含量,并做比较。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及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腺苷脱氨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而病毒性脑膜炎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而腺苷脱氨酶含量则低于结核性脑膜炎组(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C反应蛋白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结核性脑膜炎组有63例阳性,阳性率为61.76%;病毒性脑膜炎组均为阴性。结论 脑脊液C反应蛋白和腺苷脱氨酶对细菌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腺苷脱氨酶可能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良好指标。

    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姜磊, 吴芳芳, 伏春明
    2015, 30(12):  1206-120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0
    摘要 ( 199 )   HTML ( 1)   PDF (718KB) ( 4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老年人群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60岁以上泌尿系感染住院患者样本837例,采用ATB细菌鉴定药物敏感性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并对17种抗菌药物及联合用药方案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采用2010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进行判别,WHONET 5.4软件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及哌拉西林-克拉维酸均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17.0%);对头孢西丁及奈替米星较为敏感(耐药率约为30.0%);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及第2代到第4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耐药率>49.0%);对青霉素类、第1代头孢菌素及环丙沙星几乎不敏感(耐药率>83.0%)。3个统计年度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这为临床个性化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

    上海市松江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分析
    黄盛, 许雯, 李莉
    2015, 30(12):  1210-121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1
    摘要 ( 221 )   HTML ( 0)   PDF (637KB) ( 50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上海市松江区儿童患者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3型共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流行特征,为临床诊疗、疫情监控和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来自上海市松江区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1 981例患儿鼻咽拭子样本,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3型共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的抗原,统计分析其感染率以及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段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7种呼吸道常见病毒在松江区患儿中的阳性率分别为:甲型流感病毒4.3%,乙型流感病毒2.8%,呼吸道合胞病毒11.0%,腺病毒0.4%,副流感病毒1型 1.5%,副流感病毒2型0.1%,副流感病毒3型3.2%。呼吸道病毒总阳性率以冬季和春季最高,分别为27.5%和23.0%,不同季节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副流感病毒1型、副流感病毒2型和腺病毒外,其余病毒在不同季节的阳性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道病毒在3~5岁组患儿的总阳性率最高(27.7%),其次为0~2岁组(24.8%),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松江区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冬季和春季是松江区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多数为单病毒感染,0~5岁儿童是呼吸道病毒的最易感人群。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优化检测方案研究
    吴磊, 周运恒, 陈向明, 王国江, 刘瑛, 陈峰, 冯景, 唐群力, 汪瑞忠, 房华, 赵虎, 方毅, 周春妹, 黄声雷, 唐振华, 陆庭嫣, 汤瑾, 王坚镪, 韩立中, 肖淑珍, 胡伟忠, 杨阳, 顾伟鸣
    2015, 30(12):  1214-12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2
    摘要 ( 295 )   HTML ( 2)   PDF (813KB) ( 6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优化支原体培养的方法和流程建立新的检查方案,提高检测解脲脲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的准确性。方法 优化支原体固体和液体组合培养的检测模式,制定了一套可操作性的标准化实验方案,遴选1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对随机入选病例的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样本开展联合研究。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临床应用前景。结果 747例样本总体阳性率45.1%(337/747),其中Uu阳性率41.1%(307/747),Mh阳性率13.9%(104/747)。Uu和Mh原始样本接种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2.6%和94.0%(P均<0.01)。Uu和Mh转种后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7.5%和96.1%(P均>0.05)。液体培养变色后转种提高了固体培养的敏感性。有17例液体培养阳性的样本经过原代和转种2次固体培养,均没有观察到菌落。固体培养降低了液体培养的假阳性。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同时接种样本,明显缩短了固体培养的检测周期。超过85%的支原体在24 h以内观察到菌落,而48 h以内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的阳性率几乎没有差别。结论 以固体和液体组合培养的检测模式,尽管增加了检验成本,但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新检测方案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Hcy、MPV、hs-CRP及FIB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价值
    诸越瑾, 张华, 姚洪锋
    2015, 30(12):  1219-122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3
    摘要 ( 228 )   HTML ( 0)   PDF (634KB) ( 47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按照神经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37例、中度损伤组62例以及重度损伤组31例,再选择7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各损伤程度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各指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Hcy、MPV、hs-CRP及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与重度损伤组患者Hcy、MPV、hs-CRP及FIB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损伤程度越重,其Hcy、MPV、hs-CRP及FIB水平越高;在Hcy、MPV、hs-CRP及FIB 4个指标间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cy、MPV、hs-CRP及FIB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明显增高,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对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评估预后有着重要的价值。

    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相关性分析
    杨卿, 徐巍, 唐坎凯, 陈志冬, 薛中杰
    2015, 30(12):  1222-122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4
    摘要 ( 141 )   HTML ( 0)   PDF (8098KB) ( 100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脓毒血症患者68 例,根据病情分为脓毒症29 例、严重脓毒症20例、脓毒性休克19 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0 例)与死亡组(28 例),选择同期正常志愿者20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同期检测血浆PAF水平。比较各组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及PAF水平,并分析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与PAF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PAF水平及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各组PA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脓毒血症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SOFA 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正常对照组、存活组、死亡组血浆PAF水平依次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患者血浆PAF水平与APACHEⅡ评分、SOFA 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8、0.519,P均<0.05)。结论 血浆PAF水平与脓毒血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溶出伏安法检测尿碘的方法学评价
    许中, 盛青松, 张同军, 辛君伟
    2015, 30(12):  1226-12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5
    摘要 ( 184 )   HTML ( 0)   PDF (687KB) ( 57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验证溶出伏安法测定尿碘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 采用SR-I-100尿碘专用型微量元素检测仪(溶出伏安法)测定人尿冻干粉和尿临床样本,验证溶出伏安法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交叉污染、最低检测限,并与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结果 溶出伏安法测定低(104 μg/L)、高(486 μg/L)浓度人尿冻干粉的相对偏倚分别为-1.76%和3.62%;测定低(80.89 μg/ L)、中(210.33 μg/ L)、高(538.50 μg/ L)3个浓度尿样本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9.81%、4.27%、3.64%;尿碘浓度在100~540 μg/ L时检测呈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88.525X-6.678 0,R2=0.993 1;样本间不存在交叉污染;检测低限为50 μg/L(CV=12.85%)。溶出伏安法与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的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良好(R2=0.97)。结论 溶出伏安法测定尿碘有良好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和检测限,不存在交叉污染,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人全血中的汞
    刘军霞, 周昕, 颜崇淮
    2015, 30(12):  1229-123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6
    摘要 ( 228 )   HTML ( 1)   PDF (722KB) ( 5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检测全血中汞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盐酸作为样本基质,用微波消解仪对全血进行消解,然后用ICP-MS检测全血汞,验证ICP-MS的检测下限、功能灵敏度、分析测量范围、回收率、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 ICP-MS的检出限为4.525×10-2 ng/mL,功能灵敏度为1.495 ng/mL,分析测量范围为0.18~13.83 ng/mL,回收率为92%~103%。低值[(20±5)ng/mL]和高值[(50±8)ng/mL]质控品20 d检测均值分别为22.22和51.39 ng/mL,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和5%;1 d内检测临床随机混合全血、低值和高值全血质控品各20份,批内精密度分别为4.8%、4.8%、4.4%。结论 ICP-MS检测全血汞可以满足临床要求。

    全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抗线粒体M2抗体及临床意义
    张海萍, 闫惠平, 张欣, 赵丹彤, 马胤雪, 孙丽梅, 李卓敏
    2015, 30(12):  1234-123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7
    摘要 ( 232 )   HTML ( 1)   PDF (757KB) ( 47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使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系统检测抗线粒体M2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67例血清样本,包括11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PBC)、77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和7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样本,使用全自动ELISA系统检测抗线粒体M2抗体,评估该系统检测抗线粒体M2抗体的精密度和抗线粒体M2抗体的临床价值。结果 全自动ELISA系统的精密度较好,批内和天间的变异系数(CV)均<5%。PBC患者抗线粒体M2抗体的阳性率为89.3%(100/112),抗体浓度值以大于800 RU/mL为主(63%, 71/112)。HBV感染者抗线粒体M2抗体的阳性率为5.2%(4/77),3例抗体浓度值在25~100 RU/mL之间,1例在100 RU/mL以上;健康对照组中抗线粒体M2抗体阳性率为5.1%(4/78),4例抗体阳性者抗体浓度值均在25~50 RU/mL之间。结论 抗线粒体M2抗体ELISA检测的系统化保证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可为PBC的诊断和与其他肝病的鉴别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实验室依据。

    2种表型试验检测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评估及基因分析
    张静华, 袁应华, 刘妍, 成洁, 孙奋勇
    2015, 30(12):  1238-124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8
    摘要 ( 243 )   HTML ( 0)   PDF (713KB) ( 75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MicroScan革兰阳性复合板(简称PC33复合板)和D试验(红霉素、克林霉素双纸片法)检测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性能及耐药基因分析。方法 检测115株PC33复合板检测结果为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复合孔的耐药性,同时用D试验检测红霉素对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表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B类复合药物(MLS)的耐药基因。结果 PC33复合板耐药检出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7.6%,D试验耐药检出率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1.2%,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以D试验为判断标准计算PC33复合板检测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的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100.0%;检出erm基因常见的结构型MLS(cMLS)耐药基因ermA和诱导型MLS(iMLS)耐药基因ermC结论 PC33复合板与D试验检测葡萄球菌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C33复合板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实验室应加强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的检测,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实验室管理·论著
    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检测系统应用与评价
    罗春华, 赵武, 鲜胜, 张庆勇, 韩刚
    2015, 30(12):  1243-124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19
    摘要 ( 336 )   HTML ( 5)   PDF (625KB) ( 7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检测系统改进临床实验室流程管理。方法 采用流水线工作模式替代传统单机模式 。结果 样本量超过1 000管/d的实验室引进流水线会具有较好的效益成本比,与传统单机模式比较,流水线优势主要体现在可减少患者抽血量,减少抽血管数;缩短样本检测周转时间(TAT);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员数量;减少人工干预,降低差错率;减少实验室生物污染,保护操作人员健康等方面。结论 在临床实验室处理大批量样本时,流水线工作模式优势明显,可明显提高临床实验室的工作效率。

    上海地区细菌鉴定项目室间质量评价的23年回顾
    陈蓉, 徐蓉, 刘学杰, 葛平
    2015, 30(12):  1246-124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20
    摘要 ( 204 )   HTML ( 0)   PDF (634KB) ( 4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上海市医疗机构近23年来微生物室间质量评价(EQA)细菌鉴定项目的检测质量。方法 首先对EQA活动的频率、分组、质控品性状、运输模式、回报方式的演变进行分析;收集1992至2014年参加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SCCL)细菌鉴定EQA项目的反馈结果,并对主要的14个菌属的细菌鉴定符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QA活动的频率由4次/年减少到2次/年,样本数量由3个/次增加到5个/次;由最初的不分组到现在的分组统计;2007年之前质控品为半固体穿刺状,2007年后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成冻干品;运输模式由医务人员上门自取转变成冷链系统的全程监控;回报方式由纸质回报到目前的网络上传。上海市医疗机构实验室参加SCCL微生物EQA活动的数量由最初的80家逐年增加到目前的134家,增加了约68%;每年的合格率(≥80分为合格)和优秀率(满分100分为优秀)也在逐年增加,至2014年合格率已达到100%,优秀率达到90%。发放的菌株涵盖23个属105个种,其中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肠杆菌科鉴定符合率较高,符合率多次达到100%。结论 EQA活动形式的变化使得质量评价工作更加公正、规范。上海市医疗机构的细菌鉴定质量在逐年提高,可更好地为临床提供精准的检验结果。

    综述与讲座
    基于离子色谱法建立血清电解质参考测量程序
    邹炳德, 邹继华, 沈敏, 张曼, 吴立山, 屠敏敏
    2015, 30(12):  1250-125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21
    摘要 ( 224 )   HTML ( 3)   PDF (954KB) ( 73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离子色谱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新型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目前已成为分析化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分析方法之一。该技术具有快速、简便、灵敏、选择性好等诸多优点,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物、医药、食品、临床、环境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将离子色谱技术作为参考测量程序用于血清电解质测定准确性方面的研究,为离子色谱技术应用于临床生化量值溯源提供参考。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的研究进展
    崔婵娟, 乔蕊, 张捷
    2015, 30(12):  1257-126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5.12.022
    摘要 ( 213 )   HTML ( 5)   PDF (852KB) ( 62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陆续出现,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仍是目前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最常用药物。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部分患者仍再次发生临床缺血事件,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无反应”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关于这一现象研究很多,这些研究都有一定局限性,如不同实验室检测体外血小板功能方法不同、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存在广泛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疾病对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影响等。文章主要从体外检测血小板功能方法、药物代谢基因多态性及影响抗血小板药物代谢相关临床疾病等方面总结目前可能得到的证据,来阐述影响残余血小板活性原因及其与血栓形成事件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