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30
    血液肿瘤检验实践与前沿进展专题
    ETP-ALL实验室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刘梦娜, 王洪玲, 白萍, 蔡宇, 李莉
    2025, 40(1):  1-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1
    摘要 ( 97 )   HTML ( 12)   PDF (843KB) ( 2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ETP)是起源于骨髓并定植于胸腺的最早的祖细胞,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是因研究技术的进步被发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的新亚型。传统的血细胞发育观认为,造血细胞遵循从多能干细胞到谱系限制的祖细胞谱系发育的基本过程,造血过程中的第1个谱系发育过程分为共同的髓系和淋巴系,T淋巴细胞谱系限制的最后步骤发生在胸腺。然而,ETP-ALL既具有T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潜能,也具有髓系细胞分化潜能,这对传统的造血谱系发育规律提出了挑战。ETP-ALL的谱系来源和分化潜能尚不明确,其免疫表型、基因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均处于探索阶段,增加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难度。目前,基于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技术的评分系统是诊断ETP-ALL的重要辅助依据。ETP-ALL治疗通常包括诱导治疗、缓解后的巩固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但患者对常规化疗方案反应较差,缓解后复发率较高。完全缓解后,符合条件的患者宜尽早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HSC)移植。文章就ETP-ALL的起源和调控,以及ETP-ALL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ETP-AL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骨髓细胞形态学辅助诊断研究进展
    王驰, 刘邵梅, 李绵洋
    2025, 40(1):  8-1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2
    摘要 ( 133 )   HTML ( 20)   PDF (872KB) ( 7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骨髓细胞形态学、遗传学免疫表型相关检查检测结果,其中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是部分血液系统疾病形态学诊断的“金标准”。随着组织图像分析和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基于AI开发的自动图像处理系统在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可以在提高形态学诊断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并进一步使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和可比性。文章综述AI在骨髓细胞形态学识别及其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最新进展,并探讨AI在未来临床试验和血液系统肿瘤诊断中的重要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

    循环浆细胞传统形态学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初诊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张岚, 朱建锋, 潘柏申, 陈朴, 王蓓丽, 郭玮
    2025, 40(1):  15-1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3
    摘要 ( 69 )   HTML ( 8)   PDF (910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出现外周血循环浆细胞(cPC)的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临床特征,分析cPC对初诊MM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此类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84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外周血涂片镜检,将cPC≥0.5%的患者纳入cPC阳性组,cPC=0%的患者纳入cPC阴性组。比较2个组之间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价cPC在初诊MM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184例初诊MM患者中,cPC阳性27例(14.7%),cPC阴性157例(85.3%)。2个组年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肌酐、骨髓浆细胞比例、高危遗传学异常发生率、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Ⅲ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C阴性组和cPC阳性组的中位OS分别为未达到和58.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未达到和47.2个月。cPC阳性组的OS和PFS均明显缩短(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C≥0.5%是初诊MM患者OS[风险比(HR)值为13.439,95%可信区间(CI)为3.051~59.203,P=0.001]和PFS(HR=2.320,95%CI为1.252~4.296,P=0.007)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用传统形态学技术检出初诊MM患者cPC与其不良预后和侵袭性生物学特征(包括高肿瘤负荷、较高的高危遗传学异常发生率、较差的临床分期)有关。cPC≥0.5%是初诊MM患者OS和P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POX阳性率>3%的ETP-ALL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王洪玲, 蔡宇, 刘梦娜, 白萍
    2025, 40(1):  20-2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4
    摘要 ( 56 )   HTML ( 1)   PDF (1468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急性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患者过氧化物酶(POX)阳性率>3%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现象。文章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POX阳性率>3%的ETP-ALL病例的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形态结果提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免疫分型(ETP-ALL免疫表型)、基因突变(FBXW7 6.76%突变、IKZF1 7.53%突变、NOTCH1 8.12%突变、NRAS 8.26%突变、TCRβDβ-克隆性基因重排)、染色体核型(46,XY,del(2)(p24),t(3;5)(q11;q11)/46,XY[17])等临床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临床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基于不同分类标准的髓系肿瘤实验室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丁静, 李会丹, 张春玲, 王小蕊, 刘伟玲, 蔺丽慧, 邱慧颖
    2025, 40(1):  25-3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5
    摘要 ( 46 )   HTML ( 2)   PDF (912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2022年新版髓系肿瘤诊断标准,分析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对髓系肿瘤分类的实验诊断价值,为临床优化诊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202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髓系肿瘤患者236例,其中骨髓增生异常肿瘤(MDS)患者5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180例。根据2022年更新的国际共识和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A组(原始细胞<10%)、B组(10%≤原始细胞<30%)、C组(原始细胞≥30%);将B组细分为亚组1(10%≤原始细胞<20%)和亚组2(20%≤原始细胞<30%)。比较各组临床基本特征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的差异。采用Cox回归模型评估髓系肿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和B组临床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相似(P>0.05);B组和C组临床基本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差异较大,C组年龄明显偏小(P=0.007),血红蛋白含量更高(P<0.001),白细胞计数更高(P<0.001),CEBPAP=0.009)、KITP=0.007)、NRASP=0.042)、NPM1(P=0.016)和FLT3-ITDP=0.001)突变率明显更高。除亚组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亚组1高(P=0.005),亚组1额外染色体异常患者也较亚组2多(P=0.008)外,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亚组1和亚组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B1突变与低原始细胞比例有关(P=0.006),TP53突变与高龄(P=0.003)、复杂核型(P<0.001)有关。高原始细胞比例(P=0.005)、低治疗强度(P<0.001)和TP53基因突变(P<0.001)是髓系肿瘤患者生存的不良影响因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预后(P<0.001)。B组男性死亡风险高于女性(P=0.009),C组BCOR基因突变患者死亡风险更高(P=0.011)。结论 10%≤原始细胞<30%的髓系肿瘤患者预后优于原始细胞≥30%的AML患者。原始细胞比例作为预后指标对临床治疗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治疗强度低和TP53基因突变患者预后不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改善临床预后,SF3B1和TP53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显著。

    血清lncRNA NEAT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沈希敏, 张雷, 权衡, 牛紫光, 夏冬歌, 张如霖
    2025, 40(1):  32-3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6
    摘要 ( 70 )   HTML ( 7)   PDF (933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血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体1(NEAT1)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慢性肾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初诊MM患者107例(MM组),以健康体检者6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根据是否伴有肾损伤,将MM患者细分为肾损伤组(36例)和非肾损伤组(71例)。对71例非肾损伤患者随访1年,将19例发生后期肾损伤的患者纳入后期肾损伤组,其余52例患者纳入后期非肾损伤组。比较各组血清lncRNA NEAT1表达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MM患者并发肾损伤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lncRNA NEAT1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 MM组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肾损伤组轻链型、Durie-Salmon分期(简称DS分期)Ⅲ期、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期Ⅲ期所占比例和血清肌酐(SCr)水平显著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肾损伤组血清lncRNA NEAT1显著高于非肾损伤组(P<0.05)。ISS-Ⅲ期、SCr、DS-Ⅲ期和lncRNA NEAT1是MM患者发生肾损伤的影响因素。MM伴肾损伤患者血清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与SCr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76,P<0.05)。后期肾损伤组lncRNA NEAT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后期非肾损伤组(P<0.05)。结论 MM合并肾损伤患者血清lncRNA NEAT1表达升高,且lncRNA NEAT1水平与肾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lncRNA NEAT1对MM患者发生肾损伤具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肥大细胞白血病1例报道
    周丽君, 于婷, 王能勇
    2025, 40(1):  37-4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7
    摘要 ( 62 )   HTML ( 6)   PDF (1395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胃腺癌患者LHPP 表达及其对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向敏, 舒扬, 盛玉程, 武晓白, 郭若楠, 蒋一凡
    2025, 40(1):  41-4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8
    摘要 ( 58 )   HTML ( 3)   PDF (4553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胃腺癌患者磷酸赖氨酸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盐磷酸酶(LHPP )表达的变化,及其对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6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腺癌患者21例,收集其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通过生物数据库分析LHPP 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检测胃腺癌患者癌组织和正常胃组织,以及不同细胞株(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和胃癌细胞株HGC-27、AGS、MKN-45、SGC-7901、MGC-803)中LHPP 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构建胃癌细胞干扰模型,并采用细胞生物学实验评估LHPP 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基因本体(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分析评估LHPP 相关基因的作用。结果 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综合基因表达(GEO)数据库和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织LHPP mRNA和蛋白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的分析结果显示,LHPP 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首次进展生存期和再次进展生存期均长于LHPP 低表达的胃癌患者[风险比(HR)分别为0.66、0.57、0.64,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54~0.81、0.45~0.73、0.48~0.85]。各胃癌细胞LHPP 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与GES-1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AGS细胞进行后续实验。胃腺癌患者癌组织中LHPP 蛋白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LHPP 可抑制AG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LHPP 在胃癌中的主要功能为有丝分裂中的细胞周期调控、正向调控DNA代谢过程、蛋白折叠、调控核质转运等,主要涉及细胞周期、TPX2调控AURKA激活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表达等信号通路。结论 胃腺癌患者LHPP 呈低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LHPP 对胃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有抑制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ET2、ox-LDL、CLU水平与心室重构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王青雷, 黄贤胜, 付珊, 李舒承, 王虹
    2025, 40(1):  49-5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09
    摘要 ( 57 )   HTML ( 10)   PDF (873KB) ( 1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甲基双加氧酶2(TET2)、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丛生蛋白(CLU)水平与心室重构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AMI患者97例(AMI组)和健康体检者97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AMI患者PCI术前、正常对照者体检当日血清TET2、ox-LDL、CLU水平和心室重构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对AMI患者进行PCI术后随访1年,根据MACE的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和无MACE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AMI患者发生MACE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ox-LDL、CLU水平和LVEDD、LVESV、LVMI显著升高(P<0.001),血清TET2水平和LVEF显著降低(P<0.001)。AMI组血清ox-LDL、CLU与LVEDD、LVESV、LVMI均呈正相关(P<0.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01);血清TET2与LVEDD、LVESV、LVMI均呈负相关(P<0.001),与LVEF呈正相关(P<0.001)。与无MACE组比较,MACE组血清ox-LDL、CLU水平升高(P<0.05),血清TET2水平显著降低(P<0.001)。血清TET2、ox-LDL、CLU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AMI患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9、0.657、0.664、0.839。结论 血清TET2、ox-LDL、CLU水平与AMI患者心室重构和发生MACE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A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冠心病患者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水平检测的价值
    郭凤霞, 胡冰, 沙燕华
    2025, 40(1):  54-5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0
    摘要 ( 40 )   HTML ( 3)   PDF (896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甲基转移酶样蛋白(METTL)14检测在冠心病(CHD)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以胸闷或胸痛为主诉,为明确诊断完善一系列临床检查后需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的患者316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CHD组(216例)和对照组(100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METTL1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白细胞介素(IL)-6水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ETTL14诊断CHD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H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HD组TNF-α、MCP-1、VCAM-1、ICAM-1、IL-6和METTL14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各组C-反应蛋白(CRP)和METTL1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METTL14与IL-6和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90、0.493,P<0.05)。MCP-1、VCAM-1、IL-6、METTL14水平升高是CH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01)。结论 外周血METTL14水平与CHD发生有关联,是CHD的危险因素之一。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与T细胞记忆亚群的相关性
    甘辰欣, 陈明晖, 王亚捷, 武娇祥, 方风琴, 林锦骠, 盛慧明
    2025, 40(1):  59-6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1
    摘要 ( 51 )   HTML ( 2)   PDF (1231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糖管理不良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T细胞记忆亚群和活化标志物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T2DM患者170例(T2DM组)和健康体检者85名(正常对照组)。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血糖管理良好(HbA1c<7%)组和血糖管理不良(HbA1c≥7%)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初始T细胞(TNai)、中央记忆T细胞(TCM)、效应记忆T细胞(TEM)和末端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TEMRA)百分比和TCM细胞、TEM细胞表面活化标志物(CD38、CD25、HLA-DR)的表达,并检测常规生化指标[空腹血糖、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T细胞记忆亚群和活化标志物与年龄和HbA1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组空腹血糖、HbA1c和TG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00 1);2个组之间TC和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CD8+TC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6 7),2个组之间其他T细胞记忆亚群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组CD4+CD38+TCM%、CD4+CD25+TCM%、CD4+HLA-DR+TCM%、CD4+CD38+TEM%、CD4+HLA-DR+TEM%、CD8+CD38+TCM%、CD8+HLA-DR+TCM%、CD8+HLA-DR+TEM%均降低(P<0.05)。与血糖管理良好组比较,血糖管理不良组CD8+TCM%升高(P<0.05),CD4+CD38+TCM%显著降低(P<0.000 1),CD4+CD38+TEM%降低(P<0.05)。T2DM组CD4+CD38+TCM%与HbA1c水平和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12 6、-0.234 2,P值分别为<0.000 1、0.002 1)。结论 T2DM患者血糖管理不良对T细胞的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CD4+TCM细胞表面CD38表达随T2DM患者HbA1c水平的升高而降低。

    血清sd-LDL-C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张爱民, 殷悦, 秦莉, 张娜, 王春燕, 贾玫, 裴林
    2025, 40(1):  66-7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2
    摘要 ( 69 )   HTML ( 13)   PDF (887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汉族T2DM患者3 31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脂蛋白(a)[Lp(a)]、sd-LDL-C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冠心病(CHD)组(T2DM合并CHD,1 998例)和非CHD组(T2DM未合并CHD,1 317例)。根据Gensini评分[≤25分(低)、26~40分(中)、≥41分(高)]和CAG结果(1支、2支、3支病变)将T2DM合并CHD患者分别分组。对所有患者随访5年,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d-LDL-C与CHD发生风险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非CHD组比较,CHD组apo B、LDL-C、hs-CRP、Hcy和sd-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apo A1、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Gensini评分组LDL-C、apo B、Hcy水平高于低Gensini评分组(P<0.05),TC和sd-LDL-C水平高于中Gensini评分组和低Gensini评分组(P<0.05);中Gensini评分组sd-LDL-C水平高于低Gensini评分组(P<0.05)。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FBG、HbA1c、apo B、apo A1、TC、TG、HDL-C、LDL-C、Lp(a)、hs-CRP和Hcy后,sd-LDL-C仍是T2DM患者发生CHD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在T2DM患者中,sd-LDL-C>0.95 mmol·L-1的患者发生CHD的风险是sd-LDL-C<0.57 mmol·L-1的患者的2.030倍[比值比(OR)= 2.030,95%可信区间(CI)为1.770~4.974,P=0.021]。T2DM合并CHD患者中,sd-LDL-C>1.07 mmol·L-1的患者发生3支病变、高Gensini评分的风险分别是sd-LDL-C<0.58 mmol·L-1的患者的3.168倍、2.451倍(OR值分别为3.168、2.451,95%CI分别为1.891~7.305、2.032~5.411,P<0.05)。非CHD组和CHD组不同sd-LDL-C水平患者之间MAC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sd-LDL-C(>0.74 mmol·L-1)组MACE发生率(15.36%)高于低sd-LDL-C组(11.24%)(P=0.001)。结论 T2DM患者血清sd-LDL-C水平与CHD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血清sd-LDL-C水平较高的患者未来发生MACE的风险也会增高。sd-LDL-C或可作为评估T2DM患者CHD发生风险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预测MACE发生的生物标志物。

    血清miR-181b和miR-144表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中的价值
    伉奕, 张巧玲, 石燕芳, 王玉佳, 陈小丹, 彭佑群
    2025, 40(1):  73-7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3
    摘要 ( 38 )   HTML ( 4)   PDF (913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miR-181b和miR-144表达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重庆市九龙坡区中医院和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AIS患者96例(AIS组)、健康体检者95名(正常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END将AIS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miR-181b和miR-144水平,并收集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项目检测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IS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AIS患者发生END的效能。结果 AIS组血清miR-181b和miR-144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END组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数(NEUT#)、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0.001),血小板(PLT)计数和miR-181b、miR-144相对表达量均低于非END组(P<0.05);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NEUT#、Hcy升高和miR-181b、miR-144、PLT计数降低是AIS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miR-181b、miR-144、PLT计数单项检测和和联合检测诊断AIS患者EN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4、0.859、0.870和0.968。结论 在发生END的AIS患者中,血清miR-181b和miR-144均呈低表达,二者对END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血清suPAR、SDC4水平与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预后的关系
    李德仲, 王志为, 许文娟, 舒品源
    2025, 40(1):  79-8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4
    摘要 ( 39 )   HTML ( 6)   PDF (905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多配体蛋白聚糖4(SDC4)水平与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1年3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气管哮喘患者102例,依据病情分为重症哮喘组(46例)和轻/中症哮喘组(56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uPAR、SDC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FEV1占FVC的百分比(FEV1/FVC%)]。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访1年,根据是否再发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9例)和预后不良组(17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uPAR、SDC4判断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正常对照组、轻/中症哮喘组、重症哮喘组血清suPAR、IL-6、TNF-α水平依次升高(P<0.001),血清SDC4水平和FEV1、FEV1/FVC%、MMEF依次降低(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PAR与IL-6、TNF-α呈正相关(P<0.05),与FEV1、FEV1/FVC%、MMEF呈负相关(P<0.001),SDC4与IL-6、TNF-α呈负相关(P<0.05),与FEV1、FEV1/FVC%、MMEF呈正相关(P<0.001)。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血清suPAR、IL-6、TNF-α水平升高(P<0.001),SDC4水平降低(P<0.001)。血清suPAR、SDC4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6、0.875、0.949。结论 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suPAR、SDC4水平与肺功能密切相关,或可作为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血清SFRP5、KLK1联合检测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
    陈定中, 杨雯, 冯燕菊, 梁先, 张小珍
    2025, 40(1):  84-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5
    摘要 ( 45 )   HTML ( 3)   PDF (905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组织激肽释放酶1(KLK1)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行PCI术的STEMI患者156例(STEMI组)和健康体检者156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常规项目检测结果,并检测血清SFRP5、KLK1水平。根据STEMI患者PCI术后3个月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分为复流组(132例,TIMI 3级)和无复流组(24例,TIMI 0~2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SFRP5、KLK1判断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TEMI组PCI术前、术后血清SFRP5、KLK1水平均降低(P<0.05)。复流组血清SFRP5、KLK1水平高于无复流组(P<0.001),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小板(PLT)计数和Gensini积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风险评分(GRACE)均低于无复流组(P<0.05)。血清SFRP5、KLK1与CK-MB、cTnI、PLT计数、Gensini积分、GRACE评分均呈负相关(P<0.05)。SFRP5、KLK1水平降低是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0.514、0.601,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374~0.707、0.435~0.831,P<0.05]。血清SFRP5、KLK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0.885、0.949。结论 PCI术后无复流的STEMI患者血清SFRP5、KLK1水平降低,二者联合检测对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智能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现场应用评价
    秦硕, 王莹, 刘利, 熊怡, 田勇, 王雪清, 熊衍文, 李少强, 周承志, 王晓玲, 刘志贞
    2025, 40(1):  90-9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6
    摘要 ( 56 )   HTML ( 6)   PDF (1337KB) ( 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智能口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简称机器人)进行现场人群口咽拭子采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分析可能影响机器人采样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招募168名参加现场机器人采样的山西医科大学在校师生,其中52名同时进行人工和机器人采样,其余116名仅进行机器人采样。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和采样舒适度调查问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比较2种采样方式不同基本特征受试者PCR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机器人采样样本内标循环阈值(Ct)(29.5±1.8)<人工采样样本内标Ct值(30.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受试者和高身高受试者2种采样方式的样本内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采样方式新型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168名受试者中,接受机器人采样无咽部刺激反应者占72%;不同性别、身高受试者接受机器人采样后有无咽部刺激反应和采样舒适度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的性别、身高与其接受机器人采样产生的咽部刺激反应和采样舒适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 机器人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标准化采样;在保证样本质量的前提下,采样过程可避免交叉感染。

    综述与讲座
    人磷脂爬行酶1在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马鑫鑫, 陆红祥, 史清海
    2025, 40(1):  96-10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7
    摘要 ( 58 )   HTML ( 6)   PDF (837KB) ( 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磷脂爬行酶1(hPLSCR1)是跨膜蛋白家族的一员,以Ca2+依赖的方式介导膜磷脂的跨双层运动,并在细胞信号传导、成熟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成为相关疾病治疗靶点或生物标志物的潜能。文章对hPLSCR1在抗病毒感染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血培养分离鉴定罕见广栖异斯卡多维菌1例报道
    张添添, 李泽宇, 王强, 张蓓蓓, 冯利芬, 陈莉
    2025, 40(1):  102-10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1.018
    摘要 ( 105 )   HTML ( 17)   PDF (1049KB) ( 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栖异斯卡多维菌(Alloscardovia omnicolens)属于双歧杆菌目双歧杆菌科异斯卡多维菌属(Alloscardovia[1],是一种微需氧、无鞭毛、无芽孢、革兰阳性不规则杆菌[2],主要分布于人类肠道和口腔[3]。目前尚未见我国临床患者感染广栖异斯卡多维菌的报道,国外报道也罕见。该菌可导致生殖系统[4]、肺部[5]、尿路[6-7],以及尿路感染引发的血流感染[6],但其致病性目前尚不明确。本文报道南京市江宁医院1例血培养分离出的广栖异斯卡多维菌鉴定过程,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并对其致病性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