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4-12-30
    指南与共识
    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和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
    2024, 39(12):  1131-113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1
    摘要 ( 386 )   HTML ( 74)   PDF (1003KB) ( 8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学检测是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对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然而,有多种干扰因素会影响免疫学检测结果,贯穿分析前、中、后各环节。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就免疫学检测的干扰因素及其解决策略形成专家共识,可为免疫学项目的精准检测提供依据。

    全健康策略下的真菌学检验专题
    新型隐球菌耐药性和药物耐受性检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王子文, 吴文娟
    2024, 39(12):  1140-114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2
    摘要 ( 113 )   HTML ( 25)   PDF (1012KB) ( 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隐球菌是全球分布的机会性真菌病原体,引起的隐球菌脑膜炎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抗真菌治疗药物的种类有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型隐球菌的耐药性和药物耐受性。在一些病例中,即使用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提示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依然迁延不愈或复发。这可能与药物耐受性有关。药物耐受性的发现,反映了更为复杂的抗真菌药物耐药机制。了解新型隐球菌耐药性和药物耐受性及其机制至关重要,可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和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思路。

    病原mNGS和毛霉菌PCR检测诊断血液病患者肺毛霉菌病
    徐春晖, 周欣悦, 伊慧明, 张利宁, 陈书连, 朱国庆, 冯四洲
    2024, 39(12):  1145-114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3
    摘要 ( 104 )   HTML ( 32)   PDF (1033KB) ( 6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和毛霉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在血液病患者肺毛霉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66例经mNGS检出毛霉目真菌和39例非毛霉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收集105例患者196例各类临床样本真菌培养、体检和mNGS检测数据。按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研究组教育和研究共同体发布的侵袭性真菌病定义共识,分为毛霉菌病组(65例,包括确诊3例、临床诊断8例、拟诊54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1例为毛霉目真菌mNGS阳性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PCR对mNGS结果进行验证。比较毛霉菌PCR检测、毛霉菌传统方法检测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毛霉菌病的效能。结果 毛霉菌病组65例患者中,有59例(90.8%)毛霉菌PCR检测阳性;mNGS检出率最高的毛霉菌为根毛霉属(46.2%)。毛霉菌PCR检测血液样本和非血液样本的灵敏度分别为89.7%和76.9%;真菌培养和镜检的灵敏度分别是7.1%和26.2%,传统方法联合毛霉菌PCR检测非血液样本的灵敏度为84.6%。mNGS毛霉菌中位检出时间为1 d,传统方法毛霉菌报阳时间与mNGS中位检出时间相差12 d。结论 毛霉菌mNGS和PCR检测较传统方法时间短、灵敏度高,对早期诊断肺毛霉菌病具有一定优势。

    医院和外界环境真菌筛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刘瑞广, 郭建
    2024, 39(12):  1150-115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4
    摘要 ( 67 )   HTML ( 28)   PDF (1317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培养组学调查医院、牧场、湖泊、湿地和海洋环境真菌分布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人类和动物真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医院、牧场、湖泊、湿地和海洋的环境样本612个,通过真菌培养组学方法,用沙保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泛真菌培养基对不同环境来源的样本进行培养。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培养分离的真菌进行种属鉴定,并对临床不常分离的真菌进行真核生物核糖体RNA 基因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分析。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12个环境样本中共分离到327株真菌,分布于72个不同种属。酵母样真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克柔念珠菌(11.01%,36/327),其次为热带念珠菌(8.26%,27/327)。丝状真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烟曲霉7.65%(25/327)、黑曲霉 6.12%(20/327)、黄曲霉2.75%(9/327)。目前临床比较关注的酵母样真菌耳念珠菌、皱褶念珠菌、解脂念珠菌和链状念珠菌、璞膜念珠菌均有检出。环境中分离的热带念珠菌对泊沙康唑(66.67%)、伏立康唑(57.90%)、氟康唑(52.63%)的耐药率较高,对棘白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为29.62%;璞膜念珠菌对伏立康唑、米卡芬净的耐药率分别为33.33%和66.67%。结论 不同环境真菌的分布存在差异,且环境菌株具有一定的耐药性。酵母样真菌中克柔念珠菌分离率最高,临床关注的部分酵母样真菌也有检出。丝状真菌中曲霉属分离率较高。应该注意真菌病的预防研究不限于医院环境。

    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患者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的意义
    张燕, 郑洁, 刘佳星, 高硕, 徐学静, 刘畅, 曹小利, 周万青, 沈瀚
    2024, 39(12):  1157-116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5
    摘要 ( 74 )   HTML ( 18)   PDF (1785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免疫功能正常肺隐球菌病(PC)患者血清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60例免疫功能正常P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清CrAg阴性和CrAg阳性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了解患者疾病转归。结果 60例患者中,有13例咳嗽咳痰,5例咳嗽咳痰伴气喘,3例咳嗽咳痰伴胸痛,2例咳嗽咳痰伴发热,其余37例(61.7%)无明显临床症状。血清CrAg阳性患者46例(76.7%)、阴性患者14例(23.3%);血清CrAg阳性组和CrAg阴性组咳嗽、咳痰、胸痛、气喘、发热等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Ag阳性组多发结节比例(71.7%)高于CrAg阴性组(35.7%),单发结节比例(17.4%)低于CrAg阴性组(6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Ag阳性患者中有15例(32.6%)治疗6个月内血清CrAg转为阴性。结论 血清CrAg检测可快速筛查免疫功能正常PC患者。建议动态监测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CrAg滴度,结合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17—2023年华东地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临床分离株耐药特征分析
    王东江, 胡靓, 郭建, 李腾, 田文杰, 杨思敏, 张旻, 林慧萍, 万菲菲, 王子文, 周爱萍
    2024, 39(12):  1163-11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6
    摘要 ( 56 )   HTML ( 18)   PDF (1271KB) ( 1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监测华东地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群(CPC)临床分离株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3年12月华东地区47家医院CPC临床分离株,由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作为参考实验室,采用质谱法复核鉴定结果,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0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依据2022年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学会(CLSI)M27-M44s和M57s文件判断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结果 共收集CPC菌株941株,其中近平滑念珠菌783株(83.21%)、似平滑念珠菌96株(10.20%)、拟平滑念珠菌62株(6.59%)。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2.80%和3.50%;拟平滑念珠菌氟康唑和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分别为39.6%和37.7%;似平滑念珠菌卡泊芬净、氟康唑和伏立康唑非野生型菌株分别为14.0%、9.3%和12.8%。艾沙康唑对3种真菌的MIC众数均为0.008 mg·L-1,明显低于其他9种抗真菌药物。结论 华东地区CPC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有一定差异,近平滑念珠菌和拟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较高。CPC菌株对艾沙康唑的MIC值均较低,艾沙康唑可用于治疗多耐药CPC感染。

    耶氏肺孢子菌合并EB病毒致肺部难治性感染1例报道
    田文杰, 吴文娟
    2024, 39(12):  1169-117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7
    摘要 ( 55 )   HTML ( 18)   PDF (2467KB) ( 5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耶氏肺孢子菌和EB病毒是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可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引起肺部感染。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迅速发展,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缺陷患者耶氏肺孢子菌和EB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1]。耶氏肺孢子菌和EB病毒合并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病情进展迅速,常发展为重症肺炎,并伴有严重的肺损伤,甚至呼吸衰竭。耶氏肺孢子菌和EB病毒均是难培养的微生物,采用涂片染色等传统方法检出率较低,且对技术人员的经验要求较高,不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2]。近年来,下一代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各级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有助于耶氏肺孢子菌和EB病毒等难培养微生物的检出[3-4]。本文报道1例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免疫缺陷患者EB病毒合并耶氏肺孢子菌感染,最终进展为重症肺炎的病例,详细描述了该病例的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总结分析,以期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临床思路。

    论著
    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PD-1、LAG-3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朱晓玉, 李智伟, 贾金桐, 李书灵, 柳叶子, 王玲玲, 王倩, 卢佩佩, 史清海
    2024, 39(12):  1173-118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8
    摘要 ( 63 )   HTML ( 23)   PDF (1502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急、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表达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布鲁菌病患者50例,其中急性期25例(急性期组)、慢性期25例(慢性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5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检测结果,并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PD-1和LAG-3的表达情况,以及血清IL-2和IFN-γ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PD-1和LAG-3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区分布鲁菌病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期组和慢性期组PD-1+CD8+T细胞百分比、LAG-3+CD8+T细胞百分比、PD-1+LAG-3+CD8+T细胞和血清IL-2、IFN-γ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0 1)。慢性期组PD-1+CD8+T细胞百分比、LAG-3+CD8+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急性期组(P<0.01),PD-1+LAG-3+CD8+T细胞百分比和血清IL-2、IFN-γ水平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和慢性期布鲁菌病患者PD-1+ CD8+T细胞百分比与LAG-3+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591、0.545,P<0.01)。PD-1+LAG-3+ CD8+T细胞百分比、LAG-3+CD8+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IFN-γ与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726、0.425、0.368、0.395,P<0.05),IL-2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rs=0.235,P=0.113)。PD-1+LAG-3+CD8+T细胞百分比、PD-1+CD8+T细胞百分比、LAG-3+CD8+T细胞百分比、IL-2和IFN-γ鉴别布鲁菌病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8、0.945、0.758、0.754、0.762。结论 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PD-1和LAG-3高表达,促炎因子IL-2和IFN-γ下调,慢性布鲁菌病患者可能发生了T细胞耗竭。

    基于ProteomeXchange数据库建立结直肠癌筛查模型
    邹琛, 徐润灏, 丁毅, 张洁, 翁文浩, 王震华, 曹芸
    2024, 39(12):  1181-118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09
    摘要 ( 69 )   HTML ( 18)   PDF (2856KB) ( 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在ProteomeXchange数据库中筛选结直肠癌(CRC)的血液蛋白标志物,并建立筛查模型,评估其对CRC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ProteomeXchange数据库的PXD018304数据集中筛选CRC的差异表达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2021年5月—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CRC初诊患者108例(CRC组)和健康志愿者100名(正常对照组),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差异表达蛋白和5种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242、CA50、CA72-4]。采用逐步法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似然比法)建立CRC的筛查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生物标志物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模型诊断CRC的效能。结果 从PXD018304数据集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350种,其中上调蛋白214种、下调蛋白136种。根据差异表达蛋白的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通路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兼顾临床普及度,筛选出10种候选蛋白,其中下调蛋白为载脂蛋白A1(apo A1)、纤维连接蛋白(FN)、谷胱甘肽还原酶(GR)、转铁蛋白(TRF),上调蛋白为载脂蛋白C3(apo C3)、铜蓝蛋白(CER),C反应蛋白(CRP)、补体4(C4)、纤维蛋白原(Fib)、β2-微球蛋白(β2-M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C组血清apo A1、apo C3、FN、GR、TRF水平降低(P<0.001);血清CER、CRP、C4、β2-MG、CEA、CA19-9水平和血浆Fib水平升高(P<0.001);2个组之间血清CA242、CA50、CA72-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CRC的曲线下面积(AUC)>0.7的生物标志物为apo A1、apo C3、CRP、FN、GR、TRF、β2-MG、CEA。单项检测效能最高的是apo A1,AUC为0.898,敏感性为81.48%,特异性为86.00%。由apo A1、CRP、FN、TRF和CEA构成的筛查模型诊断CRC的AUC为0.959,敏感性为87.21%,特异性为92.50%,准确率为89.76%。结论 apo A1等10种蛋白或可作为CRC筛查的生物标志物。由apo A1、CRP、FN、TRF和CEA构成的筛查模型对CRC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CRC筛查提供参考。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初步构建基于常规检验项目的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
    沈展, 卞晓波, 黄莺, 汪思阳, 沈婷婷, 张娴, 宋云霄, 谢连红
    2024, 39(12):  1190-119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0
    摘要 ( 119 )   HTML ( 25)   PDF (1386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初步构建基于常规检验项目的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23年12月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脑卒中患者43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随访期间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纳入卒中复发组,未再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纳入卒中未复发组,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检测所有患者初次发生脑卒中时的血脂和血常规。在训练集中采用5×交叉验证方法构建预测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包括随机森林(RF)算法、XGboost算法、Adaboost算法、K近邻(KNN)算法和Logistic回归(LR)算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精确率-召回率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判断脑卒中复发的效能。结果 437例脑卒中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2年,有184例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在训练集中,卒中复发组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淋巴细胞绝对数(LYMPH#)、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均高于卒中未复发组(P<0.05),其他指标2个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验证集中,卒中复发组RBC计数、Hb、MCV、TC和TG均高于卒中未复发组(P<0.05),其他指标2个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集中,XGboost算法判断脑卒中复发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率-召回率曲线的曲线下面积(PRAUC)均高于RF算法、Adaboost算法、KNN算法和LR算法。在验证集中,XGboost算法构建的预测模型判断脑卒中复发的AUC为0.86,PRAUC为0.82。结论 基于血脂和血常规项目构建的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贝伐单抗治疗后血脂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刘国利, 王颖, 王莹, 段旭东, 金花
    2024, 39(12):  1196-120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1
    摘要 ( 50 )   HTML ( 12)   PDF (1237KB) ( 1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贝伐单抗治疗对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2月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198例,其中84例采用标准化疗方案,即紫杉醇+卡铂/顺铂(紫杉醇+铂类组),另114例患者在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贝伐单抗治疗(贝伐单抗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治疗前和化疗疗程结束第2天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发生肿瘤进展,记录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F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PFS的影响因素。结果 紫杉醇+铂类组和贝伐单抗组治疗前TC、TG、LDL-C、HDL-C和L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杉醇+铂类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和Lp(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伐单抗组治疗后TC、TG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LDL-C、HDL-C和Lp(a)水平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TC和/或TG是否升高将贝伐单抗组分为2个亚组(贝伐单抗血脂升高组、贝伐单抗血脂未升高组)。紫杉醇+铂类组、贝伐单抗血脂升高组和贝伐单抗血脂未升高组无进展生存率依次升高(Log-rank χ2=17.98,P<0.001)。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分期Ⅲ~Ⅳ期和治疗后TC、TG升高是贝伐单抗组PF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2.53、1.89、1.32,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85~4.52、1.05~2.82、1.11~3.01]。结论 贝伐单抗治疗可使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获益,但可能会导致患者TC和TG水平升高;TC和TG升高的患者PFS有所缩短,临床应加以关注。

    耳聋基因筛查阴性和仅携带GJB2、SLC26A4单一杂合变异耳聋患儿测序分析
    刘发娣, 乐萍, 吴英龙, 刘会华, 易婷, 付晶晶, 柯江维
    2024, 39(12):  1202-120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2
    摘要 ( 43 )   HTML ( 13)   PDF (1011KB) ( 1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江西地区耳聋患儿4个致聋基因9个常规筛查变异位点(GJB2基因的35delG、235delC、176del16bp、299-300delAT,SLC26A4基因的919-2A>G、2168 A>G,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1494C>T、1555A>G,GJB3基因的538C>T)以外的变异携带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2021年9月30日江西省儿童医院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为阴性或仅携带GJB2和/或SLC26A4单一杂合变异的耳聋患儿118例。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捕获技术检测耳聋基因数据库中GJB2、SLC26A4、12S rRNA基因所有已知的致病性位点,并分析变异位点的规律。结果 118例耳聋患儿中共检出其他变异位点19个,其中GJB2基因2个、SLC26A4基因16个、线粒体12S rRNA基因1个。有32例患儿检出GJB2基因c.109G>A位点变异,其中纯合子20例;检出GJB2 c.139G>T杂合突变1例。在检出的SLC26A4基因16个其他致病性变异位点中,c.1229C>T检出3次,c.916dup、c.1226G>A、c.1905G>A各检出2次,c.2T>G、c.84C>A、c.349del、c.757A>G、c.1079C>T、c.1174A>T、c.1286C>A、c.1692dup、c.1707+5G>A、c.1983C>A、c.2000T>C和c.2162C>T各检出1次。检出线粒体12S rRNA基因m.1027A>G变异位点携带者1例。结论 江西省耳聋患儿除9个常规筛查变异位点以外,以GJB2基因c.109 G>A变异位点检出率最高;SLC26A4基因其他变异位点检出数量多,且分布分散,c.1229C>T、c.1226G>A、c.916dup、c.1905G>A的检出率较高。多重PCR扩增捕获技术能有效提高耳聋患儿基因变异位点检出率。

    血清甘氨胆酸质控品的制备及应用
    金中淦, 陆柳, 叶致含, 居漪, 欧元祝, 虞啸炫, 张素洁
    2024, 39(12):  1208-121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3
    摘要 ( 64 )   HTML ( 26)   PDF (1114KB) ( 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制备血清基质甘氨胆酸(GCA)质控品,并评估其性能和适用性。方法 收集上海市东方医院临床检验剩余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均阴性),制备成高、低2个浓度水平的GCA质控品。对制备的GCA质控品进行均一性、稳定性、互通性评价后,分发至上海地区14家临床实验室进行适用性调查。了解质谱法和免疫学方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均相酶免疫法)GCA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制备的GCA质控品均一性良好(F值分别为1.151和0.889)。质控品4 ℃保存7 d和-20 ℃、-80 ℃保存6个月稳定性良好[线性方程的斜率/b1/<t(0.95,n-2)·Sb1),斜率与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质控品测定结果均在新鲜血清样本测定值所建立的拟合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内,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高浓度水平质控品质谱法、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均相酶免疫法GCA检测均值分别为13.65、37.54、44.56 μg·mL-1;低浓度水平质控品分别为0.49、2.76、2.39 μg·mL-1结论 制备的GCA质控品均一性、稳定性、互通性较好。质谱法与免疫法测定GCA结果差异较大,研制参考物质,建立溯源体系,是推动临床GCA检测结果可比的努力方向。

    早产和低体重对威海地区17α-OH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界值的建立
    王一淳, 蓝信强
    2024, 39(12):  1214-12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4
    摘要 ( 42 )   HTML ( 25)   PDF (104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威海地区早产儿和低体重儿17α-羟孕酮(17α-OHP)水平的变化,并初步建立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的临界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2月威海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进行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干血片样本78 147例,根据新生儿的出生孕周和出生体重分别分为早产儿组(4 596名)、非早产儿组(73 551名)和低体重儿组(2 775名)、非低体重儿组(75 372名)。检测所有样本的17α-OHP水平,比较各组初筛阳性率、筛查阳性率和阳性预测值。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17α-OHP筛查CAH的临界值,以第99.5百分位数(P99.5)值作为临界值的上限。结果 78 147例样本初筛阳性745例(0.953%),筛查阳性229例(0.293%),确诊3例CAH。早产儿组、低体重儿组初筛阳性率和筛查阳性率分别高于非早产儿组、非低体重儿组(P<0.001)。依据P99.5值,早产和/或低体重儿的临界值设为38.0 nmol·L-1、其他新生儿临界值设为10.5 nmol·L-1。与现用临界值比较,召回复查数降低50.20%,阳性预测值提高102.25%;未漏检确诊病例。结论 早产和低体重对新生儿17α-OHP水平有显著影响。各地区应自行建立用于新生儿CAH筛查的17α-OHP临界值。

    常见血红蛋白变异体对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系统的影响
    宋蓓玲, 吴炯, 胡嘉华, 王煜非
    2024, 39(12):  1219-12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5
    摘要 ( 109 )   HTML ( 30)   PDF (1007KB) ( 5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6种临床常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系统对血红蛋白(Hb)变异体的识别能力和定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HbA1c常规检测中的疑似Hb变异体干扰样本245例。采用6种临床常用检测系统(5种为高效液相色谱法,1种为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疑似干扰样本,并采用测序法确认Hb变异体的类型。以cobas c513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仪(简称cobas c513)的检测结果为标准,评估6种检测系统的准确性。结果 245例疑似Hb变异体干扰样本经测序验证,共检出Hb变异体干扰样本141例,检出Hb变异体11种(Hb G-Coushatta、Hb G-Taipei、Hb J-Bangkok、Hb D-Los Angeles、Hb Pyrgos、Hb Q-Thailand、Hb Queens、Hb Quong Sze、Hb C、Hb E、Hb S)。仅Hb D-Los Angeles和Hb S可被6种检测系统全部检出,其他9种Hb变异体各检测系统的识别能力各异。除Hb S外,6种检测系统检测其他10种Hb变异体干扰样本的结果与cobas c513均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目前临床常用的HbA1c检测系统对大部分Hb变异体的识别能力不足。对于Hb变异体的干扰,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检测,必要时进行测序验证。

    血清MIP-1α、hBD3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的预测价值
    周鹤, 董万江, 罗忠
    2024, 39(12):  1224-12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6
    摘要 ( 41 )   HTML ( 22)   PDF (1068KB) ( 1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人β防御素3(hBD3)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绵阳万江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16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眼内炎,将162例患者分为眼内炎组(18例)和无眼内炎组(144例)。另选取同期绵阳万江眼科医院非白内障眼病患者9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MIP-1α、hBD3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MIP-1α和hBD3水平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诊断效能。结果 眼内炎组和无眼内炎组术前MIP-1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术前hB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眼内炎组术前血清MIP-1α水平高于无眼内炎组,术前血清hBD3水平低于无眼内炎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7 d白内障患者血清MIP-1α水平下降,hBD3水平升高(P<0.05)。与无眼内炎组比较,眼内炎组术前和术后1、3、7 d血清MIP-1α水平均升高,hBD3水平均下降(P<0.05)。眼内炎组血清MIP-1α与hBD3呈负相关(r=-0.859,P<0.05)。MIP-1α为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hBD3为保护因素(P<0.05)。术前MIP-1α、hBD3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9、0.819,而二者联合检测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眼内炎的AUC为0.954,均高于MIP-1α、hBD3单项检测(P<0.05)。结论 血清MIP-1α、hBD3水平与白内障患者术后眼内炎的发生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眼内炎的预测效能优于MIP-1α、hBD3单项检测。

    HBV PreS/S区基因突变诱导肝细胞内质网应激致肝细胞肝癌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刘洋, 何成山, 蒋秀娣, 陆志成
    2024, 39(12):  1229-123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7
    摘要 ( 60 )   HTML ( 19)   PDF (982KB) ( 4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HCC)等多种疾病。HBV S区基因组编码大表面蛋白(LHB)、中表面蛋白(MHB)、小表面蛋白(SHB),其基因组突变形成的变异S蛋白会在肝细胞内质网中大量积累,进而产生内质网应激(ERS)现象。同时,ERS和内质网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激活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和对治疗的应答,在促HC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就HBV S区基因组突变引起变异S蛋白在内质网中堆积造成的ERS现象致HCC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单纯耐药机制分析
    吴泉明, 陈发林, 陈丽清, 陈东杰, 黄建刚, 陈喜军, 何鑫
    2024, 39(12):  1234-123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2.018
    摘要 ( 117 )   HTML ( 17)   PDF (1127KB) ( 5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可能的耐药机制,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 收集单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23株(实验组),以对常用抗菌药物均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20株为对照组。根据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法复核碳青霉烯耐药情况,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GESIMPVIMOXA-10、OprD2、OprMMexAMexBintⅠ基因。结果 实验组23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不表达GESIMPVIMOXA-10碳青霉烯酶基因,仅1株不表达OprD2基因,有22株表达OprD2基因, 23株表达外排系统MexAB-OprM。对照组20株铜绿假单胞菌均表达OprD2基因和外排系统MexAB-OprM结论 单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不是产碳青霉烯酶,可能为通道蛋白OprD2表达下调,外排系统MexAB-OprM表达上调。建议需要进一步检测mRNA、菌体通道蛋白OprD2表达情况,以确定其耐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