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9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10-30
    论著
    DosR抗原Rv2626c通过lncRNA MacORIS诱导巨噬细胞活化的结核潜伏感染机制研究
    汪兆慧, 郑振鲁, 李瑞娜, 马媛媛, 徐辉, 魏振宏, 贾彦娟, 齐晓明, 高小玲
    2024, 39(10):  923-93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1
    摘要 ( 104 )   HTML ( 31)   PDF (2294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结核潜伏感染(LTBI)表达的DosR抗原Rv2626c在巨噬细胞活化中的作用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acORIS对其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诱导为巨噬细胞,根据转染物的不同分为4组:阴性对照(NC)组[转染NC-小干扰RNA(siRNA) 24 h]、MacORIS-siRNA组(转染MacORIS-siRNA 24 h);NC-siRNA+重组蛋白Rv2626c(rRv2626c)组(转染NC-siRNA 24 h,再用3 μg·mL-1 rRv2626c刺激24 h)、MacORIS-siRNA+rRv2626c组(转染MacORIS-siRNA 24 h,再用3 μg·mL-1 rRv2626c刺激24 h)。检测各组细胞lncRNA MacORIS、Toll样受体(TLR)2、TLR4、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163、CD206)、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IL-1β的表达情况。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并构建lncRNA MacORIS的竞争内源RNA(ceRNA)网络,对lncRNA MacORIS潜在的靶微小RNA进行验证。结果 rRv2626c可有效促进巨噬细胞lncRNA MacORIS和IDO1上调(P<0.05)。rRv2626c可依赖于lncRNA MacORIS诱导THP-1细胞中TLR2的表达(P<0.05)。rRv2626c可依赖于lncRNA MacORIS上调巨噬细胞中CD80、CD86、TNF-α、IL-1β的表达(P<0.001)。与NC组比较,MacORIS-siRNA组miR-141-3p、miR-150-5p、miR-33-5p、miR-200-3p和miR-203-3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rRv2626c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到M1表型,并促进TLR2和炎症因子表达,这些变化均依赖于lncRNA MacORIS。lncRNA MacORIS可负调控miR-141-3p、miR-150-5p、miR-33-5p、miR-200-3p和miR-203-3p的表达。

    红细胞膜表面TLR9表达在脓毒症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价值
    蒙强, 王双, 白舟, 黄茜, 付阳
    2024, 39(10):  933-93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2
    摘要 ( 96 )   HTML ( 20)   PDF (1016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外周血红细胞(RBC)膜表面Toll样受体(TLR)9表达在脓毒症相关性贫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脓毒症患者237例(脓毒症组)、普通感染患者241例(普通感染组)和健康体检者206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和脓毒症诊断24 h内的19项RBC相关参数检测结果。检测46例脓毒症患者、35例普通感染患者和28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RBC膜表面TLR9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TLR9表达与RBC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症组RBC计数、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绝对数(RET#)、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RET-He)、网织通道红细胞计数(RBC-O)、网织通道RET区域前向散射光强度(RET-Y)均显著低于普通感染组(P<0.05),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比例(HFR)均显著高于普通感染组(P<0.05)。脓毒症组TLR9+RBC百分比高于普通感染组(P<0.01)。TLR9+RBC百分比与RBC计数、Hb、RET#、RBC-O、MCHC、RET-He、RET-Y呈负相关(P<0.01),与RDW-SD、RDW-CV呈正相关(P<0.001)。结论 脓毒症患者RBC膜表面TLR9表达增加。高表达的TLR9与严重的贫血程度、低下的红系造血能力和异常的红细胞形态密切相关。

    全血细胞衍生炎症标志物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预警价值
    朱龙银, 潘乾广, 杨莎, 曾玉琴, 伏春晓, 蒲友敏, 方佳, 鄢春艳, 赵洪雯
    2024, 39(10):  939-94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3
    摘要 ( 84 )   HTML ( 22)   PDF (1008KB) ( 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术前全血细胞衍生炎症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和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IRI)]对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1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191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GF,将患者分为DGF组(33例)和肾功能即刻恢复(IGF)组(15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常规,计算NLR、PLR、MLR、SII、SIR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DGF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效能。结果 DGF组与IGF组之间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绝对值(LYMPH#)和出院时血清肌酐(S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GF组术前NLR、PLR、MLR、SII、SIRI均显著高于IGF组(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前NLR、PLR、MLR、SII、SIRI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肾移植患者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6、0.696、0.672、0.744、0.696、0.8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缺血时间和术前PLR、SII是肾移植患者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672、1.035、0.994,95%CI分别为1.104~2.533、1.008~1.063、0.989~1.000,P<0.05]。结论 术前全血细胞衍生炎症标志物在判断肾移植患者是否发生DGF中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血清FGF2和FGFR1对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
    张彩丽, 罗晓华, 杨培峰, 刘鹏丽, 任方
    2024, 39(10):  945-94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4
    摘要 ( 64 )   HTML ( 15)   PDF (865KB) ( 2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与子痫前期(PE)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河南省妇幼保健院PE患者82例(PE组)和健康孕妇82名(健康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FGF2和FGFR1水平。根据PE患者的妊娠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44例)和结局不良组(38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PE患者血清FGF2与FGFR1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FGF2和FGFR1判断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效能。结果 PE组血清FGF2和FGFR1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局不良组血清FGF2和FGFR1水平均低于结局良好组(P<0.05),早发型PE和重度PE所占比例高于结局良好组(P<0.05),其他临床资料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血清FGF2与FGFR1呈正相关(r=0.524,P<0.05)。早发型PE、重度PE是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3.682、4.029,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54~12.858、1.086~14.951,P<0.05],FGF2、FGFR1升高为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491、0.586,95%CI分别为0.293~0.822、0.382~0.898,P<0.05)。血清FGF2、FGFR1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82、0.92。结论 PE患者血清FGF2和FGFR1水平显著降低,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PE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血清CTRP3、DKK-1水平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发生中的临床价值
    黄茜, 申琴, 胡秋云, 孙静, 万平印
    2024, 39(10):  950-95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5
    摘要 ( 67 )   HTML ( 17)   PDF (890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和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1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PMOP患者126例(PMOP组)和健康体检者(无骨质疏松、自然绝经1年以上)118名(正常对照组)。根据PMOP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41例)和无骨折组(85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实验室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同时检测血清CTRP3、DKK-1水平和腰椎(L1~L4)的骨密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CTRP3和DKK-1水平与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TRP3、DKK-1水平和骨密度判断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OP组25-羟基维生素D[25-(OH)D]、CTRP3水平和骨密度显著降低(P<0.001),DKK-1水平显著升高(P<0.001),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骨折组比较,骨折组骨密度和血清CTRP3水平显著降低(P<0.001),DKK-1水平显著升高(P<0.001)。血清CTRP3水平与PMOP患者发生骨折呈负相关(r=-0.574,P<0.05),血清DKK-1水平与PMOP患者发生骨折呈正相关(r=0.658,P<0.05)。DKK-1升高、CTRP3降低、骨密度降低均是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2.249、0.529、0.424,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199~4.219、0.299~0.936、0.188~0.958,P<0.05)。血清CTRP3、DKK-1、骨密度单项检测和联合预测判断PMOP患者发生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1、0.904、0.806和0.974。结论 PMOP患者血清CTRP3水平显著降低,DKK-1显著升高。2项指标与骨密度联合检测对判断PMOP患者发生骨折有较高的效能,有助于临床对PMOP患者中的骨折高风险人群及时干预。

    基于临床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肺部良性、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雷鸣, 翟丽, 魏颖, 林奕宸, 郭萌月
    2024, 39(10):  956-96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6
    摘要 ( 106 )   HTML ( 20)   PDF (1148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临床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构建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性、恶性病变的列线图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 335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234例肺部良性结节患者(良性结节组),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 125、CA15-3、CA19-9、CA242、CA72-4、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铁蛋白(FER)、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性能。结果 在训练集中,良性结节组和肺癌组之间年龄和CEA、CA125、CA15-3、CA19-9、CYFRA21-1、SCC-Ag、NSE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家族肿瘤史、CEA、CYFRA21-1、NSE均是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019、3.243、1.374、1.262、1.07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01~1.037、1.357~7.749、1.225~1.540、1.127~1.412、1.024~1.125,P<0.05];采用ROC曲线确立CEA、CYFRA21-1和NSE鉴别诊断良性结节和肺癌的最佳临界值,依据最佳临界值将3项指标转变为二分类变量,并结合患者的年龄、家族肿瘤史建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列线图模型的C-index分别为0.816、0.843;鉴别诊断良性结节和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0.861,敏感性分别为67.5%、65.0%,特异性分别为81.7%、91.8%。列线图模型具有较高的净获益率,净获益率最大值为0.78。在验证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TNM Ⅰ、Ⅱ、Ⅲ期肺癌的AUC分别为0.775、0.843、0.911,敏感性分别为58.2%、78.3%、83.0%,特异性分别为87.3%、76.1%、88.7%。结论 基于临床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肺部良性、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效能。

    镍纹蛋白样蛋白、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
    田娜, 陈世宏, 杨涛
    2024, 39(10):  963-9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7
    摘要 ( 61 )   HTML ( 17)   PDF (891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镍纹蛋白样蛋白(METRNL)、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TREM-1)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承德市中心医院T2DM患者235例,根据是否伴有CAS分为CAS组(126例)和对照组(109例)。将CAS组根据CAS的严重程度细分为3个亚组[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26例)、斑块形成组(41例)、颈动脉狭窄组(59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同时检测血清METRNL、sTREM-1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METRNL、sTREM-1与CAS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CAS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S组血清METRNL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sTREM-1水平显著升高(P<0.05)。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颈动脉狭窄组血清METRNL水平依次降低(P<0.001),sTREM-1水平依次升高(P<0.001)。METRNL与CA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rs=-0.422,P<0.05),sTREM-1与CA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s=0.535,P<0.05)。高血压史、sTREM-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CAS严重程度(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3.354、2.165、1.642、1.94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580~7.119、1.296~3.618、1.238~2.177、1.188~3.178,P<0.05],METRNL是保护因素(OR=0.768,95% CI为0.640~0.922,P<0.05)。结论 T2DM伴CAS患者血清METRNL水平降低,sTREM-1水平升高,与CAS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尿液外泌体miR-214表达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刘建星, 王金鹏, 耿新龙, 王珊
    2024, 39(10):  969-97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8
    摘要 ( 68 )   HTML ( 19)   PDF (1047KB) ( 1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尿液外泌体miR-214表达在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临汾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ccRCC患者124例(ccRCC组)和肾脏良性疾病(肾炎、肾结石、肾囊肿等)患者124例(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术前晨尿中段尿外泌体miR-214相对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尿液外泌体miR-214诊断ccRCC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ccRCC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ccRCC患者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ccRCC组尿液外泌体miR-214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尿液外泌体miR-214诊断ccR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最佳临界值为0.65,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2.2%。不同TNM分期、Fuhrman分级和有无淋巴转移、远隔转移的ccRCC患者之间尿液外泌体miR-214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4低表达组总生存率显著低于miR-214高表达组(P<0.001)。尿液外泌体miR-214相对表达量≤0.65、TNM分期Ⅲ~Ⅳ期、Fuhrman分级Ⅲ~Ⅳ级、有淋巴转移、有远隔转移是ccRCC患者总生存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96、1.55、1.80、1.52、1.24,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7~2.83、1.03~2.38、1.06~3.07、1.13~2.68、1.09~2.18,P<0.05]。结论 ccRCC患者尿液外泌体miR-214呈低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ccRCC的诊断标志物和预后评估指标。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慢性肾脏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初步验证
    张世球, 吕婕, 俞容, 王川玲, 林子艳, 朱永俊
    2024, 39(10):  975-98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09
    摘要 ( 59 )   HTML ( 16)   PDF (4826KB) ( 2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分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并采用细胞学实验进行验证,以寻找CKD新的潜在靶点。方法 从GEO数据库下载与CKD相关的微阵列数据(GSE66494数据集、GSE15072数据集和GSE30122数据集),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GSE66494数据集和GSE15072数据集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确定Hub基因。在GSE30122数据集中分析筛选出的Hub基因的表达情况。采用NetworkAnalyst数据库构建微小RNA-Hub基因调控网络,筛选出与Hub基因关联居前5位的微小RNA。采用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构建CKD细胞模型,根据加入的物质分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组(100 μg·L-1 TNF-α)、TNF-α+infliximab组[10 ng·mL-1 Infliximab(TNF-α特异性抑制剂)+100 μg·L-1 TNF-α]和对照组(含等比例二甲基亚砜的培养基)。检测各组Hub基因和微小RNA的表达。结果 共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33个,其中表达上调20个、表达下调213个;从中筛选出10个Hub基因(HSP90AA1、IGF1、RENMMP2、ACTA2、PXNCOL3A1、CALCADMDLAMA2)和5个微小RNA(hsa-miR-29b-3p、hsa-miR-421、hsa-miR-29a-3p、hsa-miR-335-5p和hsa-let-7b-5p)。GSE30122数据集的分析结果显示,Hub基因在肾小管组织样本中表达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TNF-α组出现明显的细胞坏死表现,细胞生长密度降低;HSP90AA1、IGF1、COL3A1、CALCA和hsa-miR-29b-3p、hsa-miR-421、hsa-miR-29a-3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TNF-α组比较,TNF-α+infliximab组的细胞坏死表现明显改善,细胞生长密度增加;HSP90AA1、COL3A1和hsa-miR-29b-3p、hsa-miR-421、hsa-miR-29a-3p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基于GEO数据库筛选出10个与CKD相关的Hub基因和5个微小RNA,其中HSP90AA1、IGF1、COL3A1、CALCA、hsa-miR-29a-3p、hsa-miR-29b-3p、hsa-miR-421可能参与了CKD的发生、发展,或可作为CKD潜在的诊疗靶点。

    不同人群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毒力基因分析
    竺燕燕, 严泽琳, 吴雨辰, 张燕燕, 张嵘
    2024, 39(10):  985-9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0
    摘要 ( 113 )   HTML ( 16)   PDF (982KB) ( 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不同人群产气荚膜梭菌(Cp)携带情况,以及Cp菌株毒力和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健康体检者、短期(≤7 d)住院患者和长期(>7 d)住院患者新鲜粪便样本699例。采用厌氧培养法分离Cp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LDI-TOF MS)进行Cp菌种鉴定。采用E试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p毒力基因cpacpbiapcpb2和cpe,采用筛选平板法筛查不同人群粪便样本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O)携带情况。检测Cp菌株中5种碳青霉烯酶(KPC、NDM、VIM、IMP、OXA)。 结果 699例粪便样本中共分离出220株Cp。短期住院患者Cp菌株分离率最高(69.9%,65/93),健康体检者次之(39.0%,130/333),长期住院患者最低(12.8%,35/273)。所有Cp分离株中,cpa基因检出率最高(100.0%,220/220);cpbcpb2在短期住院患者中检出率较高(52.5%,71.2%),cpe基因仅在4例长期住院患者中检出(1.8%,4/222),iap基因仅在1名健康体检者和3例短期住院患者中检出(1.8%,4/222),etx基因在所有人群中均未检出。在长期住院患者粪便样本中分离到1株利奈唑胺耐药的多重耐药菌株。长期住院患者Cp和CRO菌株共携带率为25.7%[95%可信区间(CI)为13.1%~43.6%]。结论 短期住院患者Cp分离率及其毒力基因携带率高;长期住院患者Cp分离率较低,但Cp和CRO共携带率较高。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会影响Cp在人群肠道中的定植,应重视肠道Cp的流行病学监测。

    24 h卫星血培养可改进急诊病原微生物培养流程
    马艳, 周春妹, 黄声雷, 王蓓丽, 潘柏申, 郭玮
    2024, 39(10):  993-99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1
    摘要 ( 71 )   HTML ( 15)   PDF (860KB) ( 1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4 h卫星血培养对急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工作流程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6月1日—2021年5月31日(第1阶段)和2021年6月1日—2022年5月31日(第2阶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设置卫星血培养前(18 208套)、后(2 810套)相关实验室数据,比较设置卫星血培养前后转运时间(TTI)、报阳时间(TTP)、革兰染色时间(TTG)、最终报告时间[样本周转时间(TAT)]的差异。 结果 设置卫星血培养前、后阳性率分别为6.29%(1 146/18 208套)和9.57%(269/2 810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全时段、工作时段和非工作时段,设置卫星血培养后TTI、TTP和TAT均短于设置前(P<0.05),尤其是非工作时段,分别缩短 3.78、7.76和16.18 h。设置卫星血培养后,肠杆菌目细菌和葡萄球菌的TTP分别较设置前缩短1.93(P=0.014)和6.59 h(P<0.001),肠杆菌目细菌和肠球菌的TAT分别缩短8.13和6.53 h(P<0.05)。结论 设置卫星血培养可显著提高血培养阳性率,缩短TTI、TTP,进而缩短TAT,实现血培养的流程优化。

    基于MIMIC-Ⅳ数据库数据构建重症监护病房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决策树模型
    秦泽辉, 陈秋宇, 梁峰瑞, 宋煜琦, 叶莉萍, 刘享田, 田行瀚
    2024, 39(10):  999-100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2
    摘要 ( 80 )   HTML ( 14)   PDF (1301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基于MIMIC-Ⅳ数据库构建用于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SABI)患者病情和预后的决策树模型。方法 从MIMIC-Ⅳ数据库中提取1 030例ICU中SABI患者人口学信息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数据。以患者是否发生住院死亡为主要结局。按3:1的比例将纳入的患者分为训练集(773例)和验证集(257例)。基于训练集数据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并根据重要性评分筛选出变量,构建决策树模型。将模型纳入验证集进行验证。 结果 血钾离子(K+)、血钠离子(Na+)、肌酐(Cr)、阴离子间隙(AG)、血清钙离子(Ca2+)、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重要性评分得分较高,基于这8项指标构建决策树模型。该模型判断ICU中SABI患者预后(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 4。结论 构建了ICU中SABI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决策树模型,有助于快速识别该类患者中的高危死亡者,以提示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应答的关系
    郭媛媛, 宋辉, 张琳
    2024, 39(10):  1005-100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3
    摘要 ( 56 )   HTML ( 18)   PDF (888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120例AML患者(观察组),以48例行骨髓活检的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提取所有研究对象骨髓液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印迹法半定量分析FANCF/BRCA1蛋白表达,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FANCF/BRCA1蛋白表达差异。对AML患者进行诱导治疗,记录其完全缓解率,分析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患者治疗应答的关系。 结果 观察组FANCF/BRCA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120例AML患者中,FANCF/BRCA1蛋白高表达(≥0.79)62例、低表达(<0.79)58例。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AML患者血红蛋白、 血小板计数有关(P<0.05)。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AML患者治疗应答呈正相关(r=0.548,P<0.05);FANCF/BRCA1蛋白高表达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82.26%)高于FANCF/BRCA1蛋白低表达组(56.90%)(P<0.05)。结论 FANCF/BRCA1蛋白表达与AML患者治疗应答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治疗反应。

    KIT突变与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谢昕, 史利欢, 范朋凯, 陈静
    2024, 39(10):  1010-101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4
    摘要 ( 57 )   HTML ( 18)   PDF (959KB) ( 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患儿KIT位点表达及其与患儿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22年8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初诊确诊CBF-AML患儿72例,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根据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分为RUNX1-RUNX1T1组(60例)和CBFβ-MYH11组(12例);根据KIT基因突变情况分为KIT阳性组(31例)和KIT阴性组(41例)。比较KIT阳性组和KIT阴性组相关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 结果 KIT阳性组和KIT阴性组性别、年龄、初诊白细胞计数、初诊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髓外白血病、第一疗程完全缓解(CR)率,以及5年无事件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IT突变对CBF-AML患儿临床表现和预后无明显影响。

    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并发纯红白血病病例分析
    付兆强, 张炳尧, 苏梦雅, 杨倩, 张旭曦, 秦尤文
    2024, 39(10):  1015-102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5
    摘要 ( 82 )   HTML ( 21)   PDF (2995KB) ( 4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析1例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T-ALL)多程化疗后并发纯红白血病(PEL)病例的诊断过程。该病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评估发现骨髓红系异常增生(占74.20%),其中原始红细胞占33.40%,淋巴细胞占3.00%,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占0.40%。流式细胞分析报告62.25%原始/早幼红细胞和0.05%异常幼稚T淋巴细胞。骨髓病理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各阶段均可见,红系原始细胞>30.00%。移植后再次复发时胸腔积液样本中同时检出原始、幼稚红细胞和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根据各项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临床特征,考虑T-ALL并发PEL诊断。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检测临床应用进展
    崔巍琦, 欧心旸, 赵春贺, 夏薇, 曲林琳
    2024, 39(10):  1021-102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4.10.016
    摘要 ( 114 )   HTML ( 23)   PDF (861KB) ( 4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分泌的,具有血浆羧肽酶样活性的单链糖蛋白,在血浆中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传统的TAFI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学测定和功能学检测。近年来,免疫比浊法和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等新的检测方法被开发并普及,推动了TAFI在深静脉血栓、心脑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文章对TAFI的生理功能进行介绍,并总结TAFI检测技术及其检测原理,梳理TAFI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更深入地了解TAFI,为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