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 2013, Vol. 28 ›› Issue (6): 548-550.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6.026
邓小军,王丹
摘要: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后,生命科学的研究重心从揭示生命的遗传信息转移到了整体水平上功能的研究。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执行者,因此,对蛋白质功能的研究成为前沿热点,与基因组学相对应,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在1994年的第一届锡耶纳会议上,由Marc Wilkins和他的导师Keith Williams提出,并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已经有了蛋白质分析和表达谱鉴定技术[1-2]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在蛋白质组学概念提出之后,各种关于蛋白质样本制备技术、鉴定技术、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成像技术等发展迅猛,一些新兴学科和其他领域的技术方法也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得到深入应用,如生物信息学技术、芯片技术等。输血医学在最近数十年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临床学科,其发展进程得益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在输血领域的普及应用。尽管在血型鉴定及基因分型、血液制品安全、输血性疾病的筛查等方面都已经取得较好的进展,但由于血液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输血免疫的复杂性,尚有很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未知的领域也需要采用新的手段和方法来探索,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临床上常用血液制品主要有 3 种,包括红细胞浓缩物、血小板浓缩物和血浆蛋白制品,粒细胞的采集则相对较少,主要用于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以预防感染性并发症。近年来,输血医学的概念还拓展涵盖了造血干细胞的自体和异体移植。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出现为输血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以及新的研究平台和手段,并已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