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 2013, Vol. 28 ›› Issue (2): 168-170.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2.022

• 综述与讲座 • 上一篇    下一篇

甲胎蛋白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研究

吉强1,顾星2,高春芳3   

  1.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 200438
  • 收稿日期:2012-02-24 修回日期:2012-04-10 出版日期:2013-02-28 发布日期:2013-01-28
  • 通讯作者: 高春芳,联系电话:021-81875131。
  • 作者简介:吉强,男,1976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 Received:2012-02-24 Revised:2012-04-10 Online:2013-02-28 Published:2013-01-28

摘要: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于1956年首次被发现,由Halbrecht等[1]报道其为胎儿发育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的一种血清糖蛋白。AFP是类白蛋白家族成员蛋白之一,是一种胚胎时期或病理状态下合成的蛋白质,在生物个体发育以及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FP最初在胚胎时期表达,出生后逐渐停止表达,而发生肿瘤时又开始表达。这种基因表达方式是典型的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模型,因此,对AFP基因在胚胎肝脏和卵黄囊及肿瘤发生过程中表达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AFP自发现后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肿瘤尤其是HCC的重要分子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然而,对AFP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与HCC相关性的认识远不如对AFP本身生物学功能的了解。随着近年来对AFP SNP研究的深入,发现其SNP与HCC发生、发展也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拟对AFP的分子结构、生理功能,特别是AFP SNP与HCC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单核苷酸多态性, 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