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5-04-30
    上一期   
    肝癌新标志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专题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外周血指标的临床价值及其应用前景
    马晓路, 郭林, 卢仁泉
    2025, 40(4):  309-31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1
    摘要 ( 51 )   HTML ( 11)   PDF (881KB) ( 1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肝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前列的恶性肿瘤,肝细胞肝癌(HCC)是其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外周血标志物对于HCC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最常用的HCC外周血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FP),但仅有50%~60%的HCC患者AFP呈阳性,这极大地限制了AFP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各种检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HCC外周血标志物被发现,如各类蛋白、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游离RNA、胞外囊泡(EV)、循环肿瘤细胞(CTC),为HCC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然而,大部分新型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缺乏系统性回顾,尚未用于临床实践。文章针对HCC外周血指标的临床价值进行回顾,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述评。

    外泌体微小RNA作为肝细胞肝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田泽, 刘宏瑞, 司文喆
    2025, 40(4):  317-3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2
    摘要 ( 25 )   HTML ( 2)   PDF (976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肝癌(HCC)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致死率高,因其起病隐匿,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传统的血清标志物在HCC诊断中存在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的问题。外泌体作为肿瘤微环境中细胞之间的重要通讯媒介,已逐渐被用于HCC的辅助诊断。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RNA)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外泌体miRNA在HCC发生、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如诊断效能、疗效评估价值、与肝硬化(LC)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外泌体中不同miRNA联合检测在HCC疾病分层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同时,简述了外泌体的提取和外泌体中miRNA的检测方法,以明确外泌体miRNA作为HCC潜在生物标志物的优势和价值,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STIP1和AFP-L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孙海青, 刘宁, 娄金丽, 于艳华
    2025, 40(4):  324-33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3
    摘要 ( 29 )   HTML ( 1)   PDF (923KB) ( 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在肝细胞肝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8月—202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HCC患者88例(HCC组)、乙型肝炎患者34例(乙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33例(肝硬化组)、健康体检者26名(正常对照组)。另选取202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HCC患者17例、非HCC患者33例(包括乙型肝炎患者15例、肝硬化患者11例、健康体检者7名)作为验证集。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STIP1、甲胎蛋白(AFP)、AFP-L3百分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STIP1和AFP-L3百分比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效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HCC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HCC组ALT、AST、GGT、STIP1、AFP、AFP-L3百分比显著高于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年龄、STIP1、AFP-L3百分比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111、1.015、1.03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52~1.173、1.008~1.021、1.000~1.073,P<0.05]。STIP1与AFP-L3百分比呈正相关(r=0.493,P<0.001)。血清STIP1、AFP-L3百分比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70、0.760和0.897。在验证集中,联合检测模型的正确率为94.00%,敏感性为88.23%,特异性为96.97%。结论 STIP1和AFP-L3百分比与HCC发生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HCC诊断的效能。STIP1和AFP-L3百分比可作为HCC新的诊断生物标志物。

    CCNB1、PTTG1和CBX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朱晶, 张如霖, 伍均
    2025, 40(4):  331-33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4
    摘要 ( 28 )   HTML ( 2)   PDF (2139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B1(CCNB1)、垂体肿瘤转化蛋白1(PTTG1)和染色框同源物3(CBX3)在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HCC患者94例。从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获取与DNA损伤应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RDEG),通过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筛选出与DRDEG相关的前50个通路,并通过共表达分析构建潜在的调控网络。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HCC细胞系(Li-7、Huh7、HepG2、PLCPRF5、Hep3B)、正常人肝细胞系THLE-2和HC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边缘2~3 cm)中CCNB1、PTTG1和CBX3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HCC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构建的调控网络模型中,CCNB1、PTTG1和CBX3位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各HCC细胞系CCNB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THLE-2细胞(P<0.05)。Li-7细胞、Huh7细胞、HepG2细胞和Hep3B细胞CBX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THLE-2细胞(P<0.001)。Li-7细胞、Huh7细胞、HepG2细胞和PLCPRF5细胞PTTG1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THLE-2细胞(P<0.001)。HCC患者癌组织中CCNB1、PTTG1和CBX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CCNB1、PTTG1和CBX3蛋白高表达(H-score≥150分)的HCC患者总生存期均显著短于低表达(H-score<150分)患者(P<0.001)。PTTG1、CBX3和CCNB1均是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NB1、PTTG1和CBX3或可作为HCC的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评估标志物。

    ZBED3、CYFRA21-1和VEGF与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风险的相关性
    陈威龙, 王永兵, 陈泽刚
    2025, 40(4):  338-34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5
    摘要 ( 27 )   HTML ( 3)   PDF (948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含BED型锌指蛋白3(ZBED3)、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晚期患者死亡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肝癌晚期患者99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ZBED3、CYFRA21-1、VEGF、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白细胞(WBC)计数,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所有患者随访180 d,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35例)和存活组(64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肝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死亡组CYFRA21-1、VEGF、ZBED3、AFP、PIVKAⅡ、WBC计数、NLR和Child-Pugh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0.001),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晚期患者死亡与否与CYFRA21-1、VEGF、ZBED3、Child-Pugh评分、AFP、PIVKAⅡ、WBC计数、NLR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9、0.364、0.760、0.759、0.651、0.639、0.527、0.728,P<0.05)。CYFRA21-1、ZBED3、Child-Pugh评分、VEGF、AFP、PIVKAⅡ、WBC计数、NLR判断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720、0.959、0.955、0.893、0.886、0.818、0.939。CYFRA21-1、VEGF、ZBED3高水平组存活率(26.5%、15.0%、3.3%)均分别低于低水平组(84.5%、77.2%、91.3%)(Log-rank χ2值分别为37.424、32.449、99.247,P<0.001)。AFP、WBC计数、ZBED3、Child-Pugh评分是HCC晚期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008、1.946、1.013、1.237,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02~1.014、1.418~2.672、1.028~1.042、1.049~1.460,P<0.05]。结论 ZBED3、CYFRA21-1、VEGF与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有关。ZBED3与传统指标AFP、WBC计数、Child-Pugh评分联合对肝癌晚期患者短期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术前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预测肝内胆管癌患者术后复发
    代靖雯, 杨烁, 王冲, 孙林, 顾梅秀, 鲜敬荣, 潘柏申, 王蓓丽, 张春燕, 郭玮
    2025, 40(4):  344-34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6
    摘要 ( 29 )   HTML ( 1)   PDF (949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外周血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术后复发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次进行肝切除手术的ICC患者11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数据。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MCHC判断ICC患者术后复发的效能并确定最佳临界值。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ICC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114例ICC患者中,有59例发生复发。MCHC判断ICC患者术后复发的最佳临界值为341 g·L-1。MCHC<341 g·L-1组和MCHC≥341 g·L-1组肿瘤数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HC≥341 g·L-1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高于MCHC<341 g·L-1组(Log-rank χ2=4.304,P=0.038)。Child分级B级、有淋巴转移和MCHC<341 g·L-1为ICC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分别为0.049、2.106、0.521,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006~0.426、1.238~3.577、0.290~0.937,P<0.05]。结论 术前MCHC水平与ICC患者预后有关。MCHC水平较低的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高,预后较差。

    论著
    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2型糖尿病和肺结核共病的相关性
    桂静, 王峰, 蔡于茂, 洪创跃, 杨慧
    2025, 40(4):  350-35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7
    摘要 ( 29 )   HTML ( 2)   PDF (1725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ox-HDL)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和肺结核(PTB)共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门诊就诊的单纯高脂血症患者60例(单纯高脂血症组)、T2DM患者100例(T2DM组)、PTB患者100例(PTB组)和T2DM+PTB患者100例(T2DM+PTB组)。其中,T2DM组、PTB组和T2DM+PTB组均根据是否患有高脂血症分为血脂正常亚组和高脂血症亚组。另选取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体检门诊的表观健康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空腹胰岛素(INS)、空腹血糖(FS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 A1)、载脂蛋白B(apo B)和ox-HDL。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ox-HDL水平与PTB和T2DM+PTB的关系。结果 T2DM高脂血症亚组、T2DM+PTB高脂血症亚组、单纯高脂血症组和PTB高脂血症亚组ox-HDL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高脂血症亚组ox-HDL水平显著高于单纯高脂血症组和PTB高脂血症亚组(P<0.05)。PTB高脂血症亚组、T2DM高脂血症亚组和T2DM+PTB高脂血症亚组ox-HDL/HDL-C比值和ox-HDL/LDL-C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TB高脂血症亚组、T2DM高脂血症亚组和T2DM+PTB高脂血症亚组TG均与ox-HDL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95、0.340、0.736,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6 μg·L-1≤ox-HDL<52 μg·L-1是PTB患病的相对危险因素(P<0.05)。结论 升高的ox-HDL水平(26 μg·L-1≤ox-HDL<52 μg·L-1)或是T2DM和PTB共病的危险因素,26 μg·L-1≤ox-HDL<52 μg·L-1可作为一个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水平去进一步评估。

    高黏液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子特征和毒力分析
    李虎, 朱威南, 陈峰, 王佳玮, 刘瑛, 沈立松, 郑英霞
    2025, 40(4):  358-36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8
    摘要 ( 27 )   HTML ( 6)   PDF (1147KB) ( 1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黏液性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HM-CRKP)的分子特征和毒力水平,为此类菌株临床研究和感染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20年12月分离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患者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1 825株。采用拉丝试验筛选HM-CRKP。采用荚膜wzi基因分型鉴定HM-CRKP的荚膜血清型别,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种主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IMPblaVIMblaGESblaOXA-48)和4种毒力基因(rmpA2、iucArmpAiroN),采用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检测HM-CRKP毒力。结果 1 825株CRKP中共筛出96株HM-CRKP。HM-CRKP自2015年被检出后检出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总检出率为5.3%,2020年检出率为12.2%。有95株HM-CRKP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blaKPC-2blaKPC-3blaNDM-1blaIMP-4,以blaKPC-2为主(89.6,86/96);有1株HM-CRKP同时检出blaKPC-2blaIMP-4。96株HM-CRKP存在9种wzi荚膜血清型,以wzi64为主(82.3%,79/96)。 69.8%的HM-CRKP携带rmpA2、iucA,59.4%的HM-CRKP携带rmpAiroN。根据毒力基因rmpA2、iucArmpAiroN的携带情况,可将HM-CRKP分成3种模式:59.4%的菌株同时检出rmpA2、iucArmpAiroN(模式Ⅰ),10.4%的菌株同时检出rmpA2、iucA(模式Ⅱ),30.2%的菌株rmpA2、iucArmpAiroN均未检出(模式Ⅲ)。HM-CRKP菌株间毒力差异较大,不同毒力基因模式的HM-CRKP间毒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9—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住院患者HM-CRKP以携带blaKPC-2wzi64为主,且检出率逐年上升。HM-CRKP菌株间毒力差异大,不同毒力基因模式的HM-CRKP之间毒力没有显著差异。

    基于红细胞形态和相关参数建立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机器学习鉴别公式
    凌小婷, 潘丽秋, 黄运花, 韦媛媛, 邓小慧, 叶丽花, 林发全, 黄一芳
    2025, 40(4):  365-37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09
    摘要 ( 30 )   HTML ( 2)   PDF (1505KB) ( 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基于机器学习的红细胞(RBC)形态分析和RBC参数检测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6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地中海贫血组)和7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缺铁性贫血组)。采用Trainable Weka Segmentation(简称TWS)算法对外周血涂片中的RBC进行自动计数和分类。比较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血液学指标和异常RBC百分比的差异。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建立鉴别公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鉴别公式的效能。结果 地中海贫血组RBC计数、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球形RBC、口形RBC、靶形RBC、泪滴形RBC、棘形RBC、锯齿形RBC、裂RBC百分比均高于缺铁性贫血组(P<0.001)。基于TWS算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构建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公式,其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0.93、88.75%、84.02%和86.91%。进一步构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鉴别公式,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3%、81.4%和72.8%。结论 基于异常RBC形态指数和RBC分析指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鉴别公式,可作为鉴别诊断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以及辅助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分型的有效工具。

    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 mRNA检测技术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张国英, 陆忠奎, 王裕玲, 夏厦, 孟轲, 何芳, 黄子慧, 杨增敏, 刘欣
    2025, 40(4):  372-37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0
    摘要 ( 22 )   HTML ( 2)   PDF (894KB) ( 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基于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mR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检测技术(即IP-10.TB)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3—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96例肺外结核病患者(结核病组)和51例非结核病变患者(非结核病组),分别进行IP-10.TB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比较2种方法诊断肺外结核病的性能。计算IP-10.TB与Xpert MTB/RIF的符合率,比较IP-10.TB检测和IGRA不同类型肺外结核病阳性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结核病组IP-10.TB阳性检出率(85.4%)高于非结核病组(0.0%)(χ2=98.518,P<0.001)。IP-10.TB、IGRA诊断肺外结核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00、0.033,P>0.05)。IP-10.TB与Xpert MTB/RIF的阳性符合率为96.3%,阴性符合率为50.0%,总符合率为89.1%。在淋巴结核和骨与关节结核这2种不同类型的肺外结核病中,IP-10.TB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结论 IP-10.TB诊断肺外结核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不同类型肺外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老年胆囊癌患者血清GDF15、YKL-40检测的临床意义
    郑勇, 吕磊, 何凯
    2025, 40(4):  377-38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1
    摘要 ( 26 )   HTML ( 1)   PDF (920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胆囊癌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2月都江堰市中医医院老年胆囊癌患者89例(胆囊癌组)和老年胆囊腺瘤样息肉患者74例(良性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清GDF15、YKL-40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胆囊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诊断胆囊癌的效能。结果 胆囊癌组血清GDF15、YKL-40和CA19-9水平均高于良性对照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有无淋巴转移的胆囊癌患者之间血清GDF15、YKL-40和CA19-9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类型和肿瘤直径的胆囊癌患者之间血清GDF15、YKL-40和CA19-9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吸烟史、胆囊腺瘤、胆囊结石、GDF15、YKL-40、CA19-9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GDF15、YKL-40和CA19-9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模型诊断胆囊癌的AUC分别为0.781、0.814、0.827、0.930,诊断早期(Ⅰ~Ⅱ期)胆囊癌的AUC分别为0.754、0.745、0793、0.886。结论 老年胆囊癌患者血清GDF15和YKL-40水平均升高,二者与CA19-9联合检测对胆囊癌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病因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郭婷婷, 娄欢, 胡航展, 杨小风
    2025, 40(4):  383-38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2
    摘要 ( 20 )   HTML ( 2)   PDF (870KB) ( 1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孕早期自然流产遗传学病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4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稽留流产孕妇765例,收集所有孕妇的绒毛或胎儿组织样本和血样本,采用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联合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检测染色体异常和拷贝数变异(CNV)情况。分析不同年龄、自然流产次数孕妇染色体异常和CNV的发生情况。结果 765例稽留流产孕妇共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320例(41.83%)、致病/可能致病CNV 60例(7.84%)、意义不明CNV 42例(5.49%)、三倍体28例(3.66%)、同源单亲二倍体9例(1.18%)。发现2种复发性意义不明CNV(n≥2),其中4q32.3(164718249-164867678)×3发生率为1.18%(9/765),16q22.1(70045096-70166731)×3发生率为1.70%(13/765)。高龄(≥35岁)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和致病/可能致病CNV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低龄(<35岁)组(P<0.001)。不同流产次数的孕妇之间染色体数目异常、致病/可能致病CNV和意义不明CNV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稽留流产孕妇中有60%是因胎儿染色体异常导致的自然流产,孕妇年龄与胎儿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IFN-γ、IL-4、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杜笑青, 石丽平, 周梦, 姚丽敏
    2025, 40(4):  388-39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3
    摘要 ( 25 )   HTML ( 2)   PDF (903KB) ( 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外周血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7月—2023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PV患者128例(PV组)和健康体检者66名(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检测血脂、IFN-γ、IL-4、Hcy水平,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是否合并CAS将PV患者分为CAS组(53例)和非CAS组(75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PV患者各项指标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V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PV患者发生CAS的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V组血清IFN-γ、Hcy水平和CIMT均显著升高(P<0.001),血清IL-4水平显著降低(P<0.001)。PV患者血清IFN-γ、Hcy与CIM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3、0.184,P<0.05),血清IL-4与CIMT呈负相关(r=-0.307,P<0.05)。CAS组血清LDL-C、IFN-γ、Hcy水平和CIMT均显著高于非CAS组(P<0.001),血清IL-4水平显著低于非CAS组(P<0.001);其他指标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IFN-γ、Hcy水平升高和IL-4水平降低是PV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IFN-γ、IL-4、Hcy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PV患者发生CA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07、0.855、0.732、0.916。结论 血清IFN-γ、IL-4、Hcy与PV患者发生CAS有关,或可作为PV患者发生CAS的辅助诊断指标。

    播散性隐球菌病病例分析
    康俞莉, 李莉, 陈果, 王艺静, 张立, 章强强, 赵颖
    2025, 40(4):  393-39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4
    摘要 ( 23 )   HTML ( 3)   PDF (2426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慢性或急性真菌病,患者死亡率高。文章分析1例经血清学、脑脊液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体培养、表型分析、分子鉴定等诊断为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播散性隐球菌病的少见隐球菌病病例。同时,分析近10年相关文献报道的56例隐球菌病病例,以帮助临床深入认识该病,为此类少见真菌病的早诊早治提供参考。

    多重实时PCR直接检测反复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碳青霉烯酶基因的临床价值
    黄声雷, 梅俊华, 周春妹, 马艳, 叶小燕, 王蓓丽, 潘柏申, 郭玮
    2025, 40(4):  400-40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5
    摘要 ( 21 )   HTML ( 5)   PDF (827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多重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快速检测反复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5种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个院区反复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590例,采用多重实时PCR方法直接检测尿液中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blaIMP、blaKPC、blaNDM、blaVIM和blaOXA-48)。对中段尿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并采用PCR确认培养结果为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5种碳青霉烯酶型。结果 590例样本中,多重实时PCR检出其中54例(9.15%)样本中存在60个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3.71%,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33.33%和100.00%。直接进行PCR检测的结果与基于培养的PCR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0.937)。结论 与常规培养比较,多重实时PCR是一种快速且具有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和较高阴性预测值的方法,可用于直接检测反复性尿路感染患者中段尿样本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

    病例报道
    多重PCR靶向测序技术检测BRCA1基因假阴性1例报道
    蒋圆玲, 骆嘉欢, 尹欣科
    2025, 40(4):  404-40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6
    摘要 ( 27 )   HTML ( 4)   PDF (4195KB) ( 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1和BRCA2是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其胚系突变可导致罹患相关肿瘤的风险显著提高[1]。由于BRCA1和BRCA2基因编码序列长,传统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无法完成全部编码序列的检测。高通量测序技术因其检测范围大、通量高等特点,是目前BRCA1和BRCA2基因检测最常用的技术。高通量测序的文库构建方式有多种,其中基于多重PCR的靶向测序技术操作简便、实验周期短,临床应用较广泛。本研究拟对1例多重PCR靶向测序技术检测BRCA1基因假阴性的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基因检测实验室人员对于不同方法学局限性的警惕,避免漏检的发生,为临床和患者提供更准确、全面的检测信息。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快速诊断惠普尔养障体肺部感染1例报道
    廖亚龙, 温魏棋, 姚亚男, 李文敏
    2025, 40(4):  409-41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5.04.017
    摘要 ( 20 )   HTML ( 2)   PDF (1450KB) ( 3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惠普尔病是由一种名为惠普尔养障体(Tropheryma whipplei)的放线菌门革兰阳性需氧杆菌引起的罕见全身性感染疾病[1]。该病多见于接触土壤和动物的农民,以及免疫缺陷人群,特征是同时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关节,突出的症状是体重减轻、腹泻、腹痛、关节痛和发热[2-3];全球患病率约为3/10万,在美国,大多数患者为中年白种男性[4]。本文回顾分析1例罕见的感染惠普尔养障体的特发性肺纤维化并行肺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和诊疗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对惠普尔病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