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3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3-10-30
    论著
    微阵列芯片法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在非结核分枝杆菌菌种鉴定中的差异
    郭明日, 李玉明, 李妍, 孙海柏
    2023, 38(10):  909-91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1
    摘要 ( 146 )   HTML ( 21)   PDF (872KB) ( 8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微阵列芯片法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在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菌种鉴定中的差异,为NTM感染提供精准诊断依据。方法 采用罗氏固体培养法复苏天津市海河医院2016—2019年保存的170株NTM菌株,分别采用微阵列芯片法和同源基因序列[16S rRNA、RNA聚合酶亚基B(rpoB)、热休克蛋白65(hsp65)]测序进行鉴定。以多同源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为参考,分析微阵列芯片法菌种鉴定的准确性。比较2种方法样本周转时间(TAT)的差异。结果 微阵列芯片法鉴定出8个NTM菌种,同源序列测序鉴定出14个。微阵列芯片法无法鉴定出缓慢生长群的猿分枝杆菌、慢生黄分枝杆菌、副瘰疬分枝杆菌和快速生长群的龟分枝杆菌、马德里分枝杆菌、母牛分枝杆菌等10个菌种,多同源序列测序可鉴定出全部的菌种。以多同源序列测序分析结果为参考,微阵列芯片法鉴定错误7株,鉴定到复合群的正确率为90.0%(153/170);16S rRNA、rpoBhsp65单独和3个同源序列联合分析鉴定到复合群的正确率分别为93.5%、98.8%、99.4%和100.0%。对于微阵列芯片法无法区分的53株龟/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MABC),3个同源序列联合测序鉴定出6株龟分枝杆菌、25株MABC脓肿亚种、20株MABC马赛亚种和2株MABC bolletii亚种。微阵列芯片法单个样本鉴定TAT为8 h,170株NTM菌株全部鉴定需要2 d;多同源序列测序单个样本鉴定TAT为3 d,170株NTM菌株全部鉴定约需要5 d。结论 微阵列芯片技术可快速鉴定临床常见分枝杆菌。多同源基因序列测序不仅可鉴定临床常见分枝杆菌,还可鉴定微阵列芯片法无法鉴定出的菌种和可能鉴定错误的菌种及其亚种,但所需时间较微阵列芯片法长。

    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和液基夹层杯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应用价值比较
    徐镠粤, 廖庆华, 彭柯皓, 余美玲, 陈燕梅, 卓文基, 赖晓宇
    2023, 38(10):  915-9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2
    摘要 ( 95 )   HTML ( 9)   PDF (1001KB) ( 3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和液基夹层杯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175例肺结核患者和80名健康体检者的痰液样本,分别采用液体培养法、固体培养法、抗酸染色镜检法、液基夹层杯法、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检测MTB。以液体培养法结果为标准,评价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液基夹层杯法与液体培养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与液体培养法结果比较,液基夹层杯法的敏感性为78.08%、特异性为98.04%;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的敏感性为54.79%、特异性为50.98%。结论 液基夹层杯法与液体培养法一致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核酸适配体荧光探针法性能尚需优化。

    血清组织蛋白酶K、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7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关系
    梁卫章, 石建平, 柴丽娜, 韩爱子
    2023, 38(10):  919-92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3
    摘要 ( 82 )   HTML ( 11)   PDF (903KB) ( 3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K)、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7(ADAMTS-7)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6月邯郸市中心医院CHF患者195例(CHF组)、健康体检者101名(对照组)。收集CHF患者的一般资料。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随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B型钠尿肽(BNP)、Cat-K、ADAMTS-7水平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重构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将CHF患者分为Ⅱ级组(65例)、Ⅲ级组(82例)、Ⅳ级组(48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itc回归分析评估C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项指标判断CHF患者预后不良的效能。结果 CHF组血清Cat-K、ADAMTS-7高于对照组(P<0.05)。NYHA Ⅳ级组血清Cat-K、ADAMTS-7、BNP、NT-proBNP、LVEDD、LVPWT、IVST、LVMI显著高于NYHA Ⅲ级组和NYHA Ⅱ级组(P<0.05),LVEF低于NYHA Ⅲ级组和NYHA Ⅱ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t-K、ADAMTS-7与BNP、NT-proBNP、LVEDD、LVPWT、IVST、LVMI均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NYHA分级、Cat-K、ADAMTS-7升高和LVEF降低均是CHF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1.057、1.772、1.075、1.335、0.903,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003~1.113、1.159~2.709、1.034~1.116、1.091~1.634、0.819~0.99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LVEF、NYHA分级、Cat-K、ADAMTS-7单项检测和联合检测判断CHF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9、0.704、0.803、0.720、0.688、0.886。结论 血清Cat-K、ADAMTS-7与CHF患者心室重构和预后不良有关。

    骨肉瘤组织PBX1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白伟, 王斌, 郭甲瑞, 朱光谱, 朱丽艳
    2023, 38(10):  926-92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4
    摘要 ( 77 )   HTML ( 6)   PDF (1101KB) ( 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前B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录因子(PBX1)基因和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肉瘤患者85例,检测其骨肉瘤组织及正常骨组织(距肿瘤边缘>5 cm)中PBX1蛋白和mRNA的表达。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随访,随访时间为5年。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肉瘤组织PBX1蛋白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骨组织(P<0.001)。Enneking分期ⅡB~Ⅲ期和发生远隔转移的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PBX1蛋白阳性率和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高于Enneking分期Ⅰ~ⅡA期和无远隔转移的骨肉瘤患者(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BX1蛋白阳性患者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低于PBX1蛋白阴性患者(P<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nneking分期ⅡB~Ⅲ期、发生远隔转移和PBX1蛋白阳性是影响骨肉瘤患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2.861、2.244、2.361,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1.204~6.799、1.047~4.814、1.258~5.265]。结论 骨肉瘤组织PBX1蛋白阳性率和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且与Enneking分期和远隔转移有关,或可作为骨肉瘤患者早期诊疗和预后评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口腔腺样囊性癌患者血清miR-24、XIAP mRNA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周军, 李立恒, 张敏
    2023, 38(10):  930-93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5
    摘要 ( 70 )   HTML ( 12)   PDF (959KB) ( 4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口腔腺样囊性癌(ACC)患者血清miR-24、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 mRNA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6年2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口腔ACC患者60例(口腔ACC组),以6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样本和ACC患者的癌组织、癌旁组织(距肿瘤组织边缘≥5 cm)样本,以及临床资料。检测血清和组织中miR-24、XI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miR-24与XIAP的相关性。对ACC患者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 χ2检验分析血清miR-24、XIAP相对表达量与口腔ACC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口腔A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口腔ACC组血清miR-24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XIA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miR-24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XIAP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口腔ACC患者血清miR-24与XIAP mRNA呈负相关(r=-0.486,P<0.05)。分别以口腔ACC患者血清miR-24和XIAP mRNA相对表达量的均值作为临界值,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iR-24低表达组、XIAP mRNA高表达组神经侵袭和淋巴转移患者例数分别显著多于miR-24高表达组、XIAP mRNA低表达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iR-24低表达组、XIAP mRNA高表达组累积生存率分别显著低于miR-24高表达组、XIAP mRNA低表达组(Log-rank χ2值分别为7.212、8.568,P值分别为0.007、0.00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神经侵袭、XIAP mRNA高表达是口腔AC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24高表达是口腔ACC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口腔ACC患者血清miR-24和XIAP表达均与预后相关,或可作为新的口腔ACC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妊娠糖尿病患者NLRP3、CTRP6和IL-1β检测的临床意义
    钱琳玉, 梁卫芳, 唐思晨
    2023, 38(10):  936-94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6
    摘要 ( 91 )   HTML ( 12)   PDF (1004KB) ( 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NOD样受体蛋白3(NLRP3)、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6(CTRP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妊娠糖尿病(GDM)中的变化,及其判断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通市妇幼保健院GDM患者145例(GDM组),以正常妊娠女性1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NLRP3、CTRP6、IL-1β、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根据GDM患者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组和正常妊娠组。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GDM组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判断不良妊娠结局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GDM组CTRP6、NLRP3、IL-1β、FINS、HbA1c、FPG、HOMA-IR显著升高(P<0.05),HOMA-β显著降低(P<0.05)。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TRP6、NLRP3、IL-1β与FINS、HbA1c、FPG、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HOMA-β呈负相关(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不良妊娠组CTRP6、NLRP3、IL-1β、FINS、HbA1c、FPG、HOMA-IR显著升高(P<0.05),HOMA-β显著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FINS、HbA1c、FPG、HOMA-β、HOMA-IR判断不良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CTRP6、NLRP3和IL-1β判断不良妊娠结局的AUC分别为0.846、0.802、0.871,三者联合检测的AUC为0.931。 结论 GDM患者CTRP6、NLRP3、IL-1β水平升高,且与胰岛素抵抗和血糖水平密切相关。CTRP6、NLRP3、IL-1β联合检测在判断不良妊娠结局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sd-LDL-C/LDL-C比值对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邢宝宝, 曹银芳
    2023, 38(10):  941-94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7
    摘要 ( 88 )   HTML ( 11)   PDF (877KB) ( 7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14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测入院时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sd-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sd-LDL-C/LDL-C比值。PCI术后随访1年,根据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评估AM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情况。采用点二列相关性分析评估sd-LDL-C/LDL-C比值与AM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M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sd-LDL-C/LDL-C比值判断AM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效能。结果 PCI术后随访1年,失访4例,其余141例患者中有20例(14.18%)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组),121例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非狭窄组)。狭窄组LDL-C、sd-LDL-C、LDL-C/sd-LDL-C比值高于非狭窄组(P<0.05),HDL-C、CRP 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与sd-LDL-C、LDL-C、sd-LDL-C/LDL-C比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1、0.351、0.347,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LDL-C、LDL-C和sd-LDL-C/LDL-C比值升高是AM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d-LDL-C、LDL-C和sd-LDL-C/LDL-C比值判断AMI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0.706、0.750。结论 sd-LDL-C和LDL-C水平与AMI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关。sd-LDL-C/LDL-C比值或可作为判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指标。

    2016—2020年大理州20~40岁女性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和分析
    段飞云, 胡汝源, 赵丽娜
    2023, 38(10):  946-95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8
    摘要 ( 86 )   HTML ( 11)   PDF (857KB) ( 3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20~40岁女性麻疹抗体水平,为8月龄以内(简称小月龄)婴儿的麻疹免疫策略和麻疹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大理州20~40岁女性4 908名,检测所有对象的麻疹IgG抗体,计算麻疹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MC)。收集所有调查对象所在行政地区、民族、年龄、区域(城区、农村)、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免疫史、麻疹史。将麻疹IgG抗体≥250 mIU为麻疹抗体阳性,以麻疹IgG抗体≥800 mIU定义为麻疹抗体有保护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麻疹抗体阳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4 908名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为91.4%,保护率为63.1%,麻疹抗体GMC为1 010.25 mIU/mL。各年份之间、不同行政地区之间的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MCV免疫史的女性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区域的女性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女性之间麻疹抗体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区和农村女性之间麻疹抗体G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麻疹史的女性之间麻疹抗体阳性率、保护率、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民族、MCV免疫史是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值分别为0.896、1.776,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842~0.952、1.425~2.214]。 结论 提高大理州女性MCV接种率有助于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的患病风险。

    RDW对重症监护病房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基于MIMIC-Ⅲ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段勇, 王勇, 张育民, 曾海涛, 刘擎
    2023, 38(10):  951-95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09
    摘要 ( 93 )   HTML ( 5)   PDF (895KB) ( 5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心力衰竭(HF)患者院内死亡的价值。方法 对2001—2012年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Ⅲ)中被诊断为HF的成人患者(≥18岁)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分析RDW预测HF患者院内死亡的效能。结果 共纳入1 177例患者。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高RDW与HF患者院内死亡显著相关[比值比(OR)值为1.578,95%可信区间(CI)为1.019~2.445,P=0.04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预测ICU中HF患者院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33;与单独使用GWTG-HF比较,GWTG-HF与RDW联用的NRI为0.325,95%CI为0.056~0.623,P=0.021。结论 RDW可用于预测ICU中HF患者的院内死亡。RDW联合GWTG-HF可提高预测价值。

    尿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的建立、验证和临床应用
    王刚强, 刁艳君, 何娟, 杨若凡, 闫宏斌, 汪沛, 卢佩, 李程华, 肖凤静, 郑善銮, 郝晓柯, 程翔, 刘家云
    2023, 38(10):  957-96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0
    摘要 ( 136 )   HTML ( 16)   PDF (970KB) ( 1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尿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4月—2020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液分析样本112 753例。依据卫生行业标准WS/T 616—2018《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采用尿液分析流水线(尿液干化学分析仪2台、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3台)操作平台,结合自建的相关检测系统尿液检验参考区间、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RBC)、白细胞脂酶(LEU)和白细胞(WBC)的等级对应确认关系,以人工显微镜镜检结果为金标准,建立尿液分析流水线操作平台审核规则,并通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真阳性率、假阳性率、镜检率、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一致率(正确率)验证该规则的有效性。根据审核时间进行临床有效性评估。结果 建立的尿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和Delta Check规则共计25项。有效性验证结果显示:真阴性率为44.03%(487/1 106),假阴性率为4.52%(50/1 106),真阳性率为29.75%(329/1 106),假阳性率为21.70%(240/1 106),镜检率为33.54%(371/1 106),自动审核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100.00%(7 338/7 338)。临床有效性评估结果显示,2020年5—8月试运行期间总通过率为65.0%。与2019年5—8月比较,2020年5—8月每日8:00—11:00无需镜检样本和镜检样本审核中位时间分别减少10.3和9.3 min,审核效率分别提高47.0%和18.3%,审核人员减少1名。结论 建立的尿液分析自动审核规则可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质量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2021年上海市同型半胱氨酸项目正确度验证结果分析
    金中淦, 居漪, 张素洁
    2023, 38(10):  967-970.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1
    摘要 ( 122 )   HTML ( 6)   PDF (931KB) ( 5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021年上海市同型半胱氨酸(Hcy)项目正确度验证计划反馈数据,了解上海市临床实验室Hcy检测质量。方法 收集临床实验室剩余血清样本,制备成高、低2个浓度水平的混合血清室间质量评价调查品(HCY2021-A、HCY2021-B),发放至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参评实验室。实验室在3个连续工作日内对调查品进行多次测定,通过室间质量评价平台上报结果。用参考测量程序进行赋值,分析临床实验室检测值与靶值的偏移、实验室内变异系数(CV)和按不同试剂分组后的偏移、实验室内CV结果 HCY2021-A、HCY2021-B测定结果实验室内CV分别为0.28%~9.44%、0.25%~10.69%,与靶值的偏移分别为-20.21%~31.39%、-29.66%~23.93%。按试剂进行分组,HCY2021-A、HCY2021-B测定均值与靶值的偏移分别为-25.33%~20.27%、-18.41%~23.00%。以参考测量程序定值结果为靶值,以1/2允许总误差(TEa)为评价标准,参评临床实验室高、低2个浓度水平调查品的合格率分别为62.07%和65.52%。结论 上海市临床实验室Hcy检测正确度水平有待改进。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慢性肥大细胞白血病现象分析
    丁静, 刘伟玲, 夏新新, 蔺丽慧
    2023, 38(10):  971-97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2
    摘要 ( 108 )   HTML ( 7)   PDF (1657KB) ( 38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慢性肥大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肥大细胞形态与预后的关系,以提高临床诊断能力。方法 收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慢性肥大细胞白血病的MDS患者相关临床表现和诊疗经过等临床资料,分析疾病进展过程中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结果 患者移植前无肥大细胞,全相合移植后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符合肥大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嵌合率检验结果提示患者移植早期处在完全嵌合状态;嵌合率随骨髓肥大细胞比例的升高而下降,处于混合嵌合状态。结论 肥大细胞白血病患者肥大细胞的形态相对成熟可能提示预后较好。克隆性造血组织疾病合并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容易被忽视,导致疾病进展。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反复出现咳嗽等过敏症状时,应警惕肥大细胞增殖。

    短篇论著
    基于GAMLSS模型的北京地区儿童C反应蛋白百分位数分布曲线和参考值
    戴淑芝, 宋美燕, 米腊腊, 张敏, 马丽娟
    2023, 38(10):  977-97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3
    摘要 ( 105 )   HTML ( 12)   PDF (810KB) ( 11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构建北京地区1个月~12岁儿童末梢全血C反应蛋白(CRP)百分位数曲线和参考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首都儿科研究所健康儿童629名,检测其末梢全血CRP水平。按年龄分为<2岁组、2~<4岁组、4~<6岁组、6~<8岁组、8~<10岁组、10~<12岁组。应用GAMLSS模型绘制不同性别、年龄儿童CRP水平P50P75P90P95P97P99百分位数标准曲线。结果 各组CRP数据均服从Box-Cox-t分布。<2岁组男童CRP水平高于女童,其他年龄组男、女童之间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男童的CR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6~12岁男童的CR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9岁女童的CR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9~12岁女童的CR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结论 建立了北京地区1个月~12岁儿童末梢全血CRP的百分位数曲线图,男童和女童末梢全血CRP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不同。

    性别、年龄和季节对睾酮参考区间的影响
    宗健敏, 肖姗, 姜玲, 蒋钰
    2023, 38(10):  980-98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4
    摘要 ( 338 )   HTML ( 22)   PDF (809KB) ( 2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间接法建立睾酮的参考区间,并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睾酮参考区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18岁的健康体检者22 960名,其中男14 969名、女7 991名。收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中所有研究对象的睾酮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 男性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0.001)。男性30~39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组睾酮水平显著低于18~29岁组(P<0.05),女性40~49岁组、50~59岁组、≥60岁组睾酮水平显著低于18~29岁组和30~39岁组(P<0.05)。合并无差异的年龄组后建立的睾酮参考区间为:男性18~29岁为2.49~8.82 ng/mL,≥30岁为2.25~8.30 ng/mL;女性18~39岁为0.1~0.81 ng/mL,≥40岁为0.02~0.58 ng/mL。春冬季睾酮水平高于夏秋季(P<0.001),春季与冬季、夏季与秋季之间睾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建立了年龄、性别特异性的睾酮参考区间。季节对睾酮水平有影响。

    胶质硅法和鞣花酸法APTT检测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刘伟, 郭战萍, 郝迎军, 宋媛媛
    2023, 38(10):  983-98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5
    摘要 ( 95 )   HTML ( 5)   PDF (818KB) ( 5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不同激活剂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确定相应的临床普通肝素抗凝治疗范围。方法 分别使用含胶质硅(HS试剂)和鞣花酸(DAACR试剂)2种激活剂的试剂检测APTT,并对手动加入不同浓度肝素钠的血浆样本进行检测。使用商品化的单因子缺乏血浆评价其2种试剂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对临床常规送检的狼疮样抗凝物(LA)样本进行检测,并评价检测敏感性。检测普通肝素抗凝治疗患者血浆APTT和血浆肝素浓度(抗Ⅹa活性),建立肝素浓度在0.3~0.7 IU/mL时APTT的检测范围。结果 以胶质硅为激活剂的HS试剂测定的APTT较以鞣花酸为激活剂的DAACR试剂测定的APTT长(P<0.05)。随着肝素钠浓度的增加,2种试剂APTT均明显延长,且以DAACR试剂延长更明显。HS试剂和DAACR试剂对FⅧ、FⅨ、FⅪ、FⅫ因子的敏感性分别为52.1%、32.4%、46.3%、49.8%和45.0%、38.6%、54.2%和42.8%。2种试剂对54例LA阳性样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20]的检出率分别为42.9%和55.1%,对32例中至强阳性(INR>1.50)LA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54.3%和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试剂相应临床普通肝素抗凝治疗范围分别为56.9~104.7和45.3~78.2 s。结论 胶质硅和鞣花酸2种激活剂均能满足临床对凝血因子和LA敏感性的需求,但对肝素、LA、凝血因子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应重视试剂对APTT测定结果的影响,临床实验室应针对相应的试剂与仪器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综述与讲座
    EB病毒相关胃癌迁移、侵袭相关miRNA和lncRNA研究进展
    郭霜, 刘红莉, 李娅
    2023, 38(10):  987-996.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6
    摘要 ( 76 )   HTML ( 6)   PDF (1380KB) ( 3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EB病毒(EB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与各种人类肿瘤有关,如鼻咽癌、胃癌和淋巴瘤,其中EB病毒相关胃癌(EBVaGC)约占所有胃癌的1.3%~30.9%。在EBV相关肿瘤中,许多非编码RNA(ncRNA)参与了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过程的调控,ncRNA与潜在靶基因的相互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与胃癌迁移、侵袭相关的ncRNA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胃癌的研究提供参考。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鲁启源, 卢建华
    2023, 38(10):  997-100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7
    摘要 ( 77 )   HTML ( 8)   PDF (850KB) ( 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需要及时、准确的诊断,但目前的诊断标准并不能识别所有级别的感染。在病史和体格检查明确的情况下,C反应蛋白等传统生物标志物仍然作为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首选指标被广泛使用。然而,随着对假体周围感染研究的深入,新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相关检测技术不断出现,对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效能不断提高。文章对假体周围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病例报道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EGFR基因c.2572_2573delinsAG位点突变1例报道
    陈馨宁, 黄斐, 姜惠琴, 沈敏娜, 潘柏申, 王蓓丽, 郭玮
    2023, 38(10):  1003-1005.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8
    摘要 ( 84 )   HTML ( 8)   PDF (944KB) ( 3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使用血液样本进行血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检测已经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临床诊疗的关键环节[1]。本研究报道1例EGFR:c.2572_2573delinsAG阳性NSCLC患者,采用改进的突变扩增阻碍系统(super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Super-ARMS)检测血浆循环游离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未检出该突变;采用抑制探针置换扩增(blocker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BDA)法检出该突变位点。

    疑似疱疹病毒抗体引起HIV初筛假阳性1例报道
    邓卓娜, 杨令芝, 黄茂, 王烤, 宁旭
    2023, 38(10):  1006-100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23.10.019
    摘要 ( 152 )   HTML ( 14)   PDF (742KB) ( 9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初筛中经常发生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或怀孕者HIV筛查结果假阳性的情况,给临床诊疗带来困惑,也给受检者和家属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分析1例5个月内进行HIV初筛检测3次,其中化学发光法均有反应,胶体金法特异性抗体均无反应,HIV抗体确证试验(免疫印迹法)均无条带,HIV核酸均未检出,通过后续随访,结合临床症状判断为疑似疱疹病毒抗体引起的HIV初筛假阳性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