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 2010, Vol. 25 ›› Issue (02): 110-112.
王彦春;刘树业;段樱;顾春刚
WANG Yanchun;LIU Shuye;DUAN Ying;GU Chungang
摘要: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65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第1、3、5、15、30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结果 介入治疗后第1天,PT、APTT较介入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5 d以后,PT较治疗前均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介入治疗后15 d 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天FIB含量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后成渐进性下降趋势,术后30 d FIB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Child分级各组PT结果显示只有Child A级第5天以后,PT较治疗前表现为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应加强观察,尤其在介入治疗早期,及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尤其对于Child C级的患者更应该注意.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