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3-30
    临床应用研究·论著
    60 ~ 80岁表观健康人群血清铁蛋白参考区间的建立
    杨本善, 李雪, 文江平, 刘向祎
    2017, 32(3):  161-16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1
    摘要 ( 251 )   HTML ( 0)   PDF (764KB) ( 79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60~80岁表观健康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参考区间。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促化学发光法检测239名60~80岁表观健康个体的血清铁蛋白,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以x±1.96s确定参考区间。另外选取40名60~80岁表观健康人进行参考区间验证。结果 60~80岁表观健康人群男、女性血清铁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参考区间分别为15.2~243.9、14.6~224.6 μg/L。除1名女性外,其他39名60~80岁表观健康人均通过参考区间验证。结论 建立了60~80岁表观健康人群男、女性血清铁蛋白参考区间,与厂商提供的参考区间(男性为29.3~336.2 μg/L,女性为11.0~306.8 μg/L)有一定差异。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水平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性
    张淳义, 倪颖华, 季鑫, 应春妹
    2017, 32(3):  165-16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2
    摘要 ( 529 )   HTML ( 1)   PDF (794KB) ( 38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孕晚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水平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孕晚期同时检测HbA1c和GA,并有产前检测和分娩记录的孕妇322例,其中正常对照组80名、GDM组242例(分娩巨大儿25例、非巨大儿217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HbA1c,采用酶法检测G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HbA1c、GA与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HbA1c预测巨大儿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GDM组HbA1c和GA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HbA1c呈正相关(r=0.212,P=0.001),与GA无相关性(r=0.038,P=0.555)。根据GDM组HbA1c水平将其分为高HbA1c组(132例,HbA1c>5.29%)和低HbA1c组(110例,HbA1c≤5.29%)。高HbA1c组的巨大儿发生率(14.39%)明显高于低HbA1c组(5.45%,P<0.05)。HbA1c预测巨大儿的最佳临界值为5.25%,敏感性为76.0%,特异性为47.9%,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GDM患者HbA1c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HbA1c水平越高,分娩出巨大儿的概率越高。孕妇HbA1c可作为早期筛查巨大儿的指标。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与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价值的比较
    惠文佳, 周春艳, 刘卫东, 蒋琦, 高峰
    2017, 32(3):  169-172.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3
    摘要 ( 236 )   HTML ( 2)   PDF (791KB) ( 62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PGR)与胃镜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205例患者分为CAG组(103例)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对照组,102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PG检测及胃镜检查,计算PG和胃镜诊断C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CAG组血清PGⅠ [(74.43±39.62)μg/L]、PGR(2.70±1.05)明显低于对照组[PGⅠ 为(94.89±36.30)μg/L、PGR为3.55±0.90,P<0.01],而PGⅡ2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PGR、胃镜诊断CAG的敏感性分别为66.0%、67.0%、74.8%,特异性分别为62.7%、77.5%、80.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4.2%、75.0%、79.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6%、70.0%、75.9%;PGR诊断CAG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胃镜检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Ⅰ诊断CAG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低于PGR及胃镜检查(P<0.05)。结论 血清PGR与胃镜检查对CAG的临床诊断价值相当。在大量筛查CAG时或对于不适用胃镜检查的患者,PG检测有望替代胃镜检查用于对CAG的临床辅助诊断。

    CRP/Alb比值对肺癌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陈冲, 葛鹏, 白银鹏, 赵志红, 任丽
    2017, 32(3):  173-17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4
    摘要 ( 268 )   HTML ( 2)   PDF (962KB) ( 79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比值在预测肺癌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访记录121例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实验室指标,在化疗或手术前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和CRP/Alb比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癌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及癌胚抗原(CEA)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肺癌患者生存期明显短于女性(P<0.05),CRP或Alb异常组生存期明显短于CRP或Alb正常组(P<0.05)。NLR、PLR、SII正常组与异常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PS 0分组的生存期明显长于GPS 1分组和GPS 2分组(P<0.05),CRP/Alb比值正常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异常组(P<0.01);不同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患者的CRP/Alb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Alb比值可能是独立于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的肺癌预后指标,CRP/Alb比值高提示预后不良。

    HBV相关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DcR3的表达及其与Fas的关系
    梁冬雨, 侯彦强, 娄晓丽
    2017, 32(3):  178-18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5
    摘要 ( 239 )   HTML ( 0)   PDF (821KB) ( 39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诱骗受体3(DcR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死亡受体Fas的关系。方法 常规检查3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28例HBV相关肝癌患者和28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HBV DNA载量,其中10例行肝组织病理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DcR3的水平,并与ALT、HBV DNA载量作相关性分析。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肝组织中DcR3和Fas mRNA的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HBV相关肝硬化组、HBV相关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DcR3水平明显升高(P<0.05),HBV相关肝癌组较其他组升高更明显(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DcR3水平与ALT、HBV D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8 1、0.500 7,P<0.05)。HBV相关肝癌患者癌组织中Fas mRNA表达降低(P<0.05),且与DcR3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794 1,P<0.05)。结论 DcR3可能通过Fas参与HBV相关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血清IgA水平对血清果糖胺水平的影响
    张靖宇, 陈立新, 王丽芳, 胡海涛, 王军, 范洪
    2017, 32(3):  182-18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6
    摘要 ( 258 )   HTML ( 2)   PDF (785KB) ( 50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清IgA水平对血清果糖胺(FMN)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3家医院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收治的247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样本中FMN和免疫球蛋白含量,以同期50例IgA增高的慢性肝病(CLD)患者作为对照组。247例MM包括IgG型133例、IgA型83例、IgM型31例,所有患者均排除糖尿病。结果 IgA型MM组FM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gG型MM组、IgM型MM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型MM组IgA水平与FMN水平呈正相关(r=0.785,P<0.05),对照组IgA水平与FMN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241,P>0.05)。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的FMN升高需考虑IgA水平的影响。

    兰州市区碘营养适宜孕妇的甲状腺相关激素参考区间调查
    张翀, 赵翠生, 王红洲, 刘爱萍, 贺锐, 白正强
    2017, 32(3):  185-18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7
    摘要 ( 207 )   HTML ( 0)   PDF (770KB) ( 39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兰州市区孕妇妊娠期碘营养状况并建立碘营养适宜孕妇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参考区间。方法 对1 290名孕妇进行尿碘检测以评价孕妇碘营养状况,评估不同碘营养状况对孕妇血清TSH及FT4的影响,建立碘营养适宜孕妇TSH和FT4的参考区间。结果 1 290名孕妇尿碘水平为118.0(71.0~254.0)μg/L,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委员会推荐的孕妇碘营养评价标准(150~250 μg/L);碘营养不足(尿碘<150 μg/L)组和碘营养过量(尿碘>250 μg/L)组孕妇TSH水平分别为2.09(0.26~6.38)和2.15(0.19~5.84) mIU/L,低于碘营养适宜(尿碘150 ~ 250 μg/L)组孕妇[2.42(0.32~7.03) mIU/L](P<0.05);兰州市区碘营养适宜孕妇TSH和FT4 95%参考区间分别为:孕早期TSH(0.15~5.56)mIU/L,FT4(11.00~20.56)pmol/L;孕中期TSH(0.29~6.28)mIU/L,FT4(9.86~18.38)pmol/L;孕晚期TSH(0.81~6.98)mIU/L,FT4(8.30~15.60)pmol/L。结论 孕期碘营养水平对TSH有明显影响,在建立妊娠期特异的甲状腺指标参考区间时一定要以妊娠期碘营养适宜为前提。

    血培养中鉴别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致病菌回归模型的建立与临床评价
    李治锋, 王珏, 刘根焰, 赵旺盛, 梅亚宁
    2017, 32(3):  189-19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8
    摘要 ( 303 )   HTML ( 0)   PDF (886KB) ( 40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以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血流感染致病菌的鉴别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178例,血培养报告为CNS,根据相应的判断标准,将其分为致病菌组(104例)和污染菌组(74例),记录血培养采集前患者的体温(T)、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比值、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 (PCT)、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糖(GLU)、血培养首瓶报阳时间(TTP)及血培养报阳瓶数(N) 9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致病菌组T、WBC计数、NEU比值、CRP、PCT、ESR和N均高于污染菌组,而GLU和TTP均低于污染菌组(P<0.05 ),各单项指标诊断CNS为致病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排前3位的是TTP(0.870)、PCT(0.869)和NEU比值(0.833);用前进法构建的致病菌鉴别回归模型由T、PCT、TTP和NEU比值4项指标组成,回归模型诊断CNS为致病菌的AUC为0.959。当回归模型的诊断界值定为0.50时,其敏感性为0.918,特异性为0.900,约登指数达到最大值(0.820),此时回归模型的诊断正确率为92.0%,回归模型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分析的Kappa系数达到了0.827。结论 由T、PCT、TTP和NEU比值构建的回归模型对临床快速判断CNS是否为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以及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价值。

    陕西省咸阳地区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及亚型分布特征
    李军, 王一羽, 南星, 王国庆, 柳瑛, 原荣, 尹悦, 田小飞
    2017, 32(3):  194-19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09
    摘要 ( 198 )   HTML ( 1)   PDF (793KB) ( 50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陕西省咸阳地区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亚型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对7 708例宫颈脱落细胞样本进行HPV的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在被研究的7 708例妇女中感染HPV者2 477例,总感染率为32.14%(2 477/7 708),高危型HPV感染率(包括高危多重感染)为23.96%(1 847/7 708),在被检测的18种高危亚型中,常见的类型为16、52、58、51、56和66型。HPV单一基因型的感染率为27.58%(2 126/7 708),单一高危型的感染率为19.94%(1 537/7 708),单一高危型感染常见的亚型为16、52、58、51、33和39型。多重感染率为4.55%(351/7 708),多重高危型的感染率为4.53%(349/7 708)。在不同年龄组妇女中,31~40岁组感染率最高(10.20%)。在31~40岁组妇女HPV高危型感染的亚型主要为16、52、58、51、56和33型,其他各年龄组感染的亚型分布各不相同。结论 陕西省咸阳地区妇女的宫颈HPV感染率较高,常见高危型为16、52、58、51、56和66型。各年龄段妇女感染HPV的亚型分布特征各不相同,30~50岁年龄段妇女应作为HPV监测的重点人群。

    徐州地区宫颈病变组织样本高危型HPV基因型结果分析
    丁静, 王泉, 王庆国
    2017, 32(3):  199-201.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0
    摘要 ( 198 )   HTML ( 0)   PDF (780KB) ( 52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危型HPV感染基因型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382例宫颈组织样本进行HPV的基因分型检测。结果 在382例宫颈组织样本中高危型HPV的阳性率为51.3%(196/382),19~30岁、31~40岁、41~50岁和>50岁年龄组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41.1%、61.1%、56.3%和43.2%,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以上病变作为病理学阳性诊断,在196例高危型HPV阳性者中,病理学阳性154例,阳性率为78.6%(154/196);在186例高危型HPV阴性者中,病理学阳性19例,阳性率为10.2%(19/186),2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96例高危型HPV阳性者中共检出13种亚型,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在前5位的为16、58、18、52和33型,各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徐州地区高危型HPV感染的亚型主要为16、58、18、52和33型。

    TEST1自动血沉仪的应用评估以及上海地区健康人群红细胞沉降率参考区间的建立
    徐黎明, 王志成, 蔡枫
    2017, 32(3):  202-207.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1
    摘要 ( 244 )   HTML ( 4)   PDF (964KB) ( 65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TEST1自动血沉仪(简称TEST1血沉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建立上海地区健康人群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参考区间。方法 评价TEST1血沉仪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比较TEST1血沉仪和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Westergren法(标准方法)检测ESR的结果差异。34份EDTA-K2 抗凝血标本采用TEST1血沉仪法和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同时评价TEST1血沉仪法的批内重复性和稳定性,并建立上海地区20~81岁成年人ESR的参考区间。结果 TEST1血沉仪法的准确性、重复性和稳定性比标准方法好。健康女性的ESR值比健康男性更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论 TEST1血沉仪具有安全、简便、快速以及标本处理的一致性等特点。TEST1血沉仪法参考区间的建立对检测大样本量的临床实验室较适宜。

    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在2 型糖尿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
    钱定良, 闫绍荣, 刘凌云
    2017, 32(3):  208-20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2
    摘要 ( 169 )   HTML ( 1)   PDF (752KB) ( 444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2型糖尿病(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50例2型DM患者和150名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患者血浆sEPCR和sT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血浆sEPCR和sTM水平升高与DM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

    技术研究与评价·论著
    不对称荧光PCR扩增白念珠菌ITS-2基因单链DNA实验
    王敬华, 虞培娟, 葛平, 徐蓉, 陈蓉, 刘学杰, 王华梁
    2017, 32(3):  210-21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3
    摘要 ( 289 )   HTML ( 1)   PDF (899KB) ( 63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在限制性引物不同稀释比例条件下,不对称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念珠菌5.8S rDNA与28S rDNA间内转录间区2(ITS-2)基因的单链DNA(ssDNA)的实际效果,探讨其体系优化方法。方法 以常规PCR为对照,将20 μmol/L的正向引物(P1)按照一定比例预稀释后,分别与20 μmol/L的荧光标记反向引物(P2')组成含不同P1水平的引物对,采用不对称荧光PCR扩增真菌ITS-2,并对PCR产物进行电泳和测序分析,比较各实验组扩增ssDNA的效果。结果 不对称荧光PCR成功扩增出白念珠菌ITS-2基因的ssDNA,随着限制性引物水平的降低,ITS-2基因的双链DNA (dsDNA)条带逐渐变淡,而ssDNA条带逐渐变亮;在限制性引物稀释比例达到1:90~1:100时,dsDNA条带已经模糊不清,而ssDNA条带则达到最亮。提示在此扩增体系条件下,ssDNA拷贝数最多,为不对称荧光PCR扩增白念珠菌ITS-2基因ssDNA的最佳扩增条件。PCR产物测序也表明,dsDNA上方的条带为ITS-2基因的ssDNA。结论 通过优化限制性引物水平,不对称荧光PCR可以高效地扩增白念珠菌ITS-2基因的ssDNA。

    迈瑞H5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精密度和可比性评估
    郭宗辉, 陈永强, 曾方银
    2017, 32(3):  214-21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4
    摘要 ( 648 )   HTML ( 2)   PDF (845KB) ( 1220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迈瑞H5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简称H50)的精密度和方法间的可比性。方法 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5-A2和EP9-A2文件对H50的精密度进行评价,同时与TOSOH HLC-723 G8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简称G8)进行比对。结果 H50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低值临床样本的批内、批间、天间和总精密度[以变异系数(CV)表示]分别为0.34%、0.77%、0.60%、1.03%和0.86%、1.55%、0.00%、1.72%,与G8具有良好的可比性(YH50=1.053 3XG8-0.486 7,r=0.998 4),在HbA1c水平分别为4.0%、6.0%、6.5%、7.0%和9.0%时与G8的绝对偏差[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7%(-0.30%~-0.25%)、-0.17%(-0.18%~ -0.15%)、-0.14%(-0.16%~-0.12%)、-0.11%(-0.13%~-0.10%)、-0.01%(-0.02%~0.01%)。结论 H50的精密度良好,与G8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能满足糖尿病诊断和监测的要求。

    尿β-D-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意义探讨
    宋云霄, 邬建民, 张建华, 姚莉韵
    2017, 32(3):  219-22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5
    摘要 ( 314 )   HTML ( 1)   PDF (924KB) ( 702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以2-氯-4-硝基苯基-β-D-半乳糖苷(CNP-GAL)为底物,建立测定尿β-D-半乳糖苷酶(GAL)活性的连续监测法,并探讨GAL在肾小管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基于GAL能催化水解底物生成色原2-氯-4-硝基苯酚(CNP)的原理,对最适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等条件进行研究,建立用于检测尿GAL的连续监测法,并用该法检测125例肾脏病变(30例继发性肾损伤、36例肾小管肾炎、25例肾癌、34例肾囊肿)患者及80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尿GAL活性。结果 建立了检测尿GAL活性的连续监测法,采用柠檬酸缓冲液为最佳缓冲体系,酶促反应最适pH值为4.8,最适底物浓度为2.0 mmol/L。该法批内、批间平均变异系数(CV)分别为2.44%、4.47%,线性范围为3.2~25.6 U/L,当GAL<1.6 U/L时不能被检出。继发性肾损伤、肾小管肾炎、肾癌患者的尿GAL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肾囊肿患者的尿GAL活性无明显增高。结论 建立的GAL活性连续监测法敏感性高,结果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肾小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改良蝰蛇毒磷脂时间试验和硅凝固时间试验检测狼疮抗凝物的性能验证
    寿玮龄, 陈倩, 吴卫, 范连凯, 崔巍
    2017, 32(3):  224-228.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6
    摘要 ( 320 )   HTML ( 1)   PDF (782KB) ( 1009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基于2种不同原理的狼疮抗凝物(LA)检测方法,即改良蝰蛇毒磷脂时间(dRVVT)试验和硅凝固时间(SCT)试验进行全面的方法学评估,以期为临床实验室选择LA检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计数50例乏血小板血浆(PPP)血小板(PLT)数量,验证现有离心条件是否满足要求。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文件及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406-2012)文件,对2种LA检测方法的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方法学比对进行全面评估,并建立了不同方法检测LA的参考范围(RI)/临界值(Cut-off)。结果 50例PPP的PLT计数为(0~9)×109/L,满足指南<10×109/L的要求。dRVVT试验和SCT试验3个结果表达方式的批内精密度均<2.50%。dRVVT试验批间精密度为2.76%~3.53%,SCT试验批间精密度为6.23%~7.02%。标准化比值(NR)的批间精密度<其他2种结果表达方式。所有检测方法携带污染率绝对值<3.00%。dRVVT NR计算所得RI/Cut-off值为1.24,高于试剂说明书数据(1.20);SCT NR计算所得RI/Cut-off值为1.16,与说明书中一致。不同仪器同种方法和相同仪器不同方法之间比对数据相关性良好(r>0.900)。同一仪器2种检测方法NR之间(P=0.248)和2种方法阴阳性判断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8)。结论 基于不同原理的dRVVT试验和SCT试验均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各实验室建立或验证了适合本实验室的RI/Cut-off值后,适用于LA的临床常规检测。

    实验室管理·论著
    上海地区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
    鲍芸, 肖艳群, 蒋玲丽, 王雪亮, 杨依绡, 王华梁
    2017, 32(3):  229-233.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7
    摘要 ( 335 )   HTML ( 0)   PDF (863KB) ( 565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开展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细胞色素P450 2C19(CYP2C19)*2、*3、*17位点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简称室间质评)项目,评估参评临床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2015年2次室间质评样本盘均分为2组,每组各包含5支样本。要求参评实验室收到样本后在规定时间内检测样本并网上上报检测结果。依据回报结果计算各实验室成绩,汇总不同位点的总体符合率,并分析检测方法和试剂的符合率。结果 2015年2次室间质评分别收到16份和17份有效回报结果,成绩满分的实验室分别占93.75%和88.24%,CYP2C19*2、*3和*17检测总符合率分别为95.00%、95.00%、100.00%和98.82%、98.82%、95.00%。2次室间质评中,使用自配试剂进行检测的实验室分别占37.5%和35.3%,满分实验室占83.33%和83.33%。使用注册试剂检测实验室成绩为满分的分别占100%和90.91%。结论 各实验室在CYP2C19基因各位点检测总体准确率很高,但个别实验室检测能力有待提高。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对于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述与讲座
    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
    胡尧
    2017, 32(3):  234-239.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18
    摘要 ( 272 )   HTML ( 0)   PDF (786KB) ( 427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以及临床体征和症状是传统诊断炎症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对指导临床的鉴别诊断和用药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降钙素原(PCT)是大量病原菌入侵组织器官后,由细菌的内毒素或机体释放的炎症因子诱导相应的组织细胞而合成的。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将PCT作为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志物的观点,其有助于感染源的控制以及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文章对PCT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经验交流
    双黄连对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马冬梅, 陶庆春, 齐宏伟
    2017, 32(3):  242-244.  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7.03.020
    摘要 ( 188 )   HTML ( 1)   PDF (806KB) ( 746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