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旦曲, 罗桑次珍, 泽仁曲措, 马超超, 刘治娟. 联合检测尿总蛋白避免尿微量白蛋白钩状效应的方法[J]. 检验医学, 2021, 36(5): 477-479. |
[2] |
贾珂珂, 孙文苑, 聂睿, 崔丽艳. 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J]. 检验医学, 2021, 36(4): 362-368. |
[3] |
夏勇, 薛灏, 李明洋, 纪玲. 免疫透射比浊法自建检测系统钩状效应性能确认方法的建立[J]. 检验医学, 2018, 33(12): 1132-1135. |
[4] |
刘杨, 彭道荣, 马越云, 程晓东, 张涛, 王菁, 郝晓柯. 2种HBsAg定量检测系统对HBV不同感染阶段及不同基因型样本检测的一致性评价[J]. 检验医学, 2016, 31(4): 288-292. |
[5] |
李慧.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出现钩状效应一例[J]. 检验医学, 2012, 27(9): 706-706. |
[6] |
吴卫华;汤海英;张鹏飞. 量子点标记快速免疫检测技术的研究[J]. 检验医学, 2012, 27(6): 448-450. |
[7] |
邵维杰;肖艳群;陈慧英;蒋玲丽;陆银华;简敏华;张健.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性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探讨[J]. 检验医学, 2009, 24(07): 545-547. |
[8] |
袁开影.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检测尿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中的钩状效应及对策[J]. 检验医学, 2006, 21(02): 190-190. |
[9] |
吴俊庆;吴俊琪;胡焉凡;徐瑞龙. HBsAg阴性、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表现模式的分析[J]. 检验医学, 2005, 20(04): 331-334. |
[10] |
王蕾;许静;高锋. 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CO值的临床应用评价[J]. 检验医学, 2003, 18(05): 288-290. |
[11] |
张铁汉; 贺志安; 杨秀珍; 刘琳. 抗HBcIgM国产与进口试剂的比较[J]. 检验医学, 1999, 14(6): 357-357. |
[12] |
李丰尧; 柳建强. 介绍一种稀释棒的清洁方法[J]. 检验医学, 1999, 14(5): 307-307. |
[13] |
曹谊; 卢加波. 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J]. 检验医学, 1999, 14(4): 254-254. |
[14] |
陈兆鹏; 单咏梅; 周纪芬. 减小一步法ELISA钩状效应的方法探讨[J]. 检验医学, 1999, 14(1): 59-59. |
[15] |
周建华. 使用自动洗板机经验谈[J]. 检验医学, 1998, 13(3): 192-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