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运来, 廖经忠, 王堃, 谢旭琳, 易斌. 均相酶免疫法与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甘胆酸的方法学比较[J]. 检验医学, 2017, 32(8): 718-721. |
[2] |
李甲勇, 刘畅, 王弘明, 张如霖. 2种酶免疫方法在大型生化仪上检测药物浓度的应用评估[J]. 检验医学, 2017, 32(4): 311-315. |
[3] |
陈慧英;肖艳群;张健;陆银华;蒋玲丽;简敏华;邵维杰.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临界样本复检范围的探讨[J]. 检验医学, 2010, 25(06): 447-450. |
[4] |
蔡枫;陈山;孙志华;高筱玫;陈娟娟.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与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的结果比较[J]. 检验医学, 2007, 22(02): 217-218. |
[5] |
张东矗;王薇薇.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睾酮的方法学评价[J]. 检验医学, 2004, 19(01): 32-35. |
[6] |
沈丽;王宇;孔德萍. 结核抗体滴金免疫法测定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分析[J]. 检验医学, 2002, 17(03): 140-141. |
[7] |
蔡新;葛亮. 化学发光酶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β-绒毛膜膜促性腺激素的方法比较[J]. 检验医学, 2001, 16(02): 86-87. |
[8] |
彭惠利; 蒋伟伦; 顾士民; 潘鹤翔. 间接EIA检测抗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IgM抗体[J]. 检验医学, 1999, 14(6): 344-346. |
[9] |
伏春明; 周立石; 殷孟芳. IL-6和血清蛋白检测在肝炎中的意义[J]. 检验医学, 1999, 14(4): 227-227. |
[10] |
夏琳; 李瑞炎; 吴东方; 余晓萍; 张希慧. 微粒子捕捉酶免疫法测定CEA及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1999, 14(2): 116-117. |
[11] |
汪进; 罗伟. 链霉亲和素-生物素-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在HBSAg测定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1998, 13(4): 213-214. |
[12] |
耿素敏; 赵勇; 马翠丽; 王景阳; 赵宝才. 84消毒液对ELISA法显色的影响[J]. 检验医学, 1998, 13(4): 241-241. |
[13] |
魏志坚; 吕苏成. 肝癌与HBV关系的调查分析[J]. 检验医学, 1998, 13(4): 248-248. |
[14] |
邱惠娟; 徐兰娣; 陈婷. HBV血清学标志与PCR检测结果的关系[J]. 检验医学, 1998, 13(3): 143-143. |
[15] |
何英; 卢道英. PCR方法检测HBV-DNA与ELISA检测HBV-M的对比分析[J]. 检验医学, 1998, 13(3): 147-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