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学联, 何子翼, 刘月阳, 余炎芝, 张思颖. 基于外周血炎症指标的列线图模型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J]. 检验医学, 2022, 37(10): 921-927. |
[2] |
陈星, 张驰, 夏涛.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细胞参数在败血症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20, 35(12): 1284-1287. |
[3] |
谷磊, 杨玉芹, 王霞. PCT、hs-CRP及二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 2018, 33(7): 597-600. |
[4] |
熊燕, 张虹, 陈炎添. 63株厌氧菌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原发感染疾病调查[J]. 检验医学, 2018, 33(6): 521-524. |
[5] |
辛娜, 井发红, 李敬梅, 慕玉东. 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在败血症诊断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17, 32(12): 1114-1117. |
[6] |
王乐见, 史春娟, 李飞, 章希文. 未成熟粒细胞旗标对败血症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 2015, 30(3): 238-239. |
[7] |
汪文娟1,王浩2,陈哲3. CD64指数、WBC在小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 2013, 28(5): 416-419. |
[8] |
侯彦强,梁冬雨,彭亮,娄晓丽,刘涛,陈洪卫. 分支链DNA Alu技术定量检测败血症患者血浆循环DNA的表达[J]. 检验医学, 2012, 27(12): 1050-1053. |
[9] |
周亮;陈秀. 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09, 24(10): 751-752. |
[10] |
徐瑞龙;朱以军;马拥军;郑昭璟. 败血症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意义[J]. 检验医学, 2008, 23(03): 314-316. |
[11] |
吴晓燕;倪侃翔;毕平安;王志刚. 创伤弧菌所致败血症的报道[J]. 检验医学, 2007, 22(04): 424-428. |
[12] |
滕懿群;陆巧英;陆燕;章爱莲;张佩华. 新生儿败血症甲状腺功能检测研究[J]. 检验医学, 2005, 20(06): 541-542. |
[13] |
李贵霞;马莉;张丽霞. 新生儿败血症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05, 20(03): 250-252. |
[14] |
周庭银;赵虎;何铭君. ESP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评价[J]. 检验医学, 2005, 20(01): 46-48. |
[15] |
蔡璇;施菁玲;李从荣;李红霞. Hemoline双相血培养瓶的应用评价[J]. 检验医学, 2001, 16(04): 251-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