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微, 王蕾. 分析前因素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21, 36(4): 357-361. |
[2] |
吴群, 沈隽霏, 吴文浩, 王蓓丽, 潘柏申, 郭玮. 间接法建立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参考区间的探讨[J]. 检验医学, 2020, 35(8): 749-752. |
[3] |
孟红兵, 曹兴建, 范玉萍, 顾水晶, 李娜. D-二聚体含量检测在不同类型胰腺炎诊断中的价值[J]. 检验医学, 2020, 35(3): 260-263. |
[4] |
王迪, 陈锟, 成晨, 秦欢欢, 关明. 血浆Fib缺乏致PT、APTT假性延长1例报道[J]. 检验医学, 2019, 34(1): 89-91. |
[5] |
史梅,沈宇骅,史伟峰. SYSMEX CA1500和SYSMEX CA7000凝血检测系统的比对分析[J]. 检验医学, 2014, 29(9): 961-963. |
[6] |
郑建新,郑昭璟,杨慧,李怀远,傅启华. 基于STA-Compact检测系统的儿童和青少年APTT和PT参考区间调查[J]. 检验医学, 2013, 28(9): 762-764. |
[7] |
彭海维,方宗君,杨容维. 不同采血部位及放置时间对样品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3, 28(5): 436-438. |
[8] |
邬建民;张晓丽. 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的评价[J]. 检验医学, 2011, 26(04): 274-276. |
[9] |
姜志凤;宗玮芳;徐叶;杨一斐. 不同妊娠期正常孕妇及产科早期DIC患者PT、APTT、TT、FIB、D-D、FM变化的探讨[J]. 检验医学, 2011, 26(02): 111-113. |
[10] |
费凤英;祝新华. 三种直接胆红素检测系统的性能评价[J]. 检验医学, 2010, 25(06): 429-432. |
[11] |
李启亮;李玉清;靳剑芸. 实验前相关因素对测定新生儿血浆PT、APTT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0, 25(01): 33-35. |
[12] |
汤荔;冯忠盈;曹文俊;石毅;邵明希;陈惠雯. 样本存放时间对凝血指标影响的实验评估[J]. 检验医学, 2010, 25(01): 8-12. |
[13] |
余悦能;龚江锋. 凝血功能常规检查临床应用的分析和体会[J]. 检验医学, 2009, 24(04): 323-324. |
[14] |
汤荣华;胡微. 蛋白Z检测在重症肝病和口服华法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 2008, 23(01): 81-83. |
[15] |
倪赞明;徐明光;王晓明;邵志英. 凝血酶原时间ISI/INR系统测定中的一些问题及改进意见[J]. 检验医学, 2006, 21(05): 492-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