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 2014, Vol. 29 ›› Issue (3): 288-292.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4.03.021
朱晶,赵瀛,王蓓丽,吴炯,宋斌斌,张春燕,郭玮,潘柏申
ZHU Jing,ZHAO Ying,WANG Beili,WU Jiong,SONG Binbin,ZHANG Chunyan,GUO Wei,PAN Baishen.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相应对策,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5 933例。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χ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风险。结果 2008年至2012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9 ‰、0.76 ‰、0.52 ‰、0.50 ‰和0.47 ‰,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血液标本的6大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标本抽错管、条码问题、送检超时和重复采血。其中以柠檬酸钠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情况最多。结论 检验科需加强与护理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和实施改善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分析前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