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 ›› 2013, Vol. 28 ›› Issue (5): 442-447.DOI: 10.3969/j.issn.1673-8640.2013.05.026
乔蕊,张捷
摘要: 抗血小板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栓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与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不同,临床目前一般不根据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而调整抗血小板药物剂量。近年来,这种给予固定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而不常规监测血小板抑制程度的做法受到挑战。实验室研究结果证明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存在广泛的个体间差异 [1-2]。前瞻性观察研究提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低反应性与不良心血管预后有关。初步的数据提示根据血小板试验调整氯吡格雷剂量可以改善临床预后 [3-4]。因此重视发展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的监测手段可能将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