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艺, 王稼, 徐志伟, 翟亚萍, 轩伟霞. 不同抗凝剂对体外中性粒细胞吞噬、活化和凋亡功能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23, 38(5): 479-483. |
[2] |
王月芳, 石华, 岳新爱, 江咏梅. 纵向序贯研究正常妊娠高凝状态时纤溶系统活性的变化[J]. 检验医学, 2016, 31(1): 17-21. |
[3] |
颜宇飞, 张庆五. EDTA-K2抗凝剂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形态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5, 30(3): 287-288. |
[4] |
常菁华,王剑飚.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实验室解决思路[J]. 检验医学, 2014, 29(7): 733-737. |
[5] |
徐全中, 王伟佳, 阚丽娟, 严海忠, 幕月晶, 欧阳能量, 黄燕华, 张秀明. 不同抗凝剂、不同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对降钙素原检测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3, 28(7): 639-641. |
[6] |
林振忠;明德松;蒋建家;潘云霞. 不同抗凝及保存方式的全血测定HbA1c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 2011, 26(02): 141-142. |
[7] |
刘桂芹;乔江春;胡翠华;马嵘;谢洁红;张传宝;郭健. 不同抗凝剂对肝移植受者 FK506 血药浓度测定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0, 25(05): 368-371. |
[8] |
奕泉根;谢国栋;卢兴国. 肝硬化和肝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受体检测的意义[J]. 检验医学, 2010, 25(04): 330-331. |
[9] |
钱超;曹真虎. 淋巴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10, 25(02): 157-158. |
[10] |
盛礼建;卢兴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意义[J]. 检验医学, 2009, 24(12): 916-918. |
[11] |
吴昊;李钰;蒙雨明. 不同抗凝剂对自动血氨测定仪检测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07, 22(01): 3-6. |
[12] |
霍梅;何林;龚文胜;崔红;叶素丹;郭辉;毛维玉. 不同试剂对口服抗凝剂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结果分析[J]. 检验医学, 2006, 21(03): 293-295. |
[13] |
郭新胜;李玉凤;吴效梅;苏莉;王来海;张长军. 标本因素对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血锂浓度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04, 19(01): 62-64. |
[14] |
罗玉琴;卢兴国;吕时铭.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检测的应用[J]. 检验医学, 2002, 17(06): 377-378. |
[15] |
璩斌;赵维莅;王学锋;胡炯;沈志祥;王鸿利. 急性白血病纤溶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J]. 检验医学, 2000, 15(05): 296-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