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文东, 王友亮, 陈水平. G试验影响因素分析[J]. 检验医学, 2023, 38(8): 796-799. |
[2] |
杜晶辉, 贺鑫, 刘晶, 刘瑞岩, 鲍志军, 王俊, 赵岩, 雷曜荣, 刘旻, 刘旭.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7种振荡混匀方法效果评价[J]. 检验医学, 2023, 38(7): 680-685. |
[3] |
李育敏, 付晓歌, 龚海娜, 郭东月, 曾子朗, 姚洁仪, 邓巧梅, 李双, 张秀明.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假阴性和假阳性案例分析[J]. 检验医学, 2023, 38(4): 378-381. |
[4] |
旦曲, 罗桑次珍, 泽仁曲措, 马超超, 刘治娟. 联合检测尿总蛋白避免尿微量白蛋白钩状效应的方法[J]. 检验医学, 2021, 36(5): 477-479. |
[5] |
黄斐, 张春燕, 郭玮, 潘柏申, 王蓓丽. SARS-CoV-2核酸检测的现状和问题[J]. 检验医学, 2021, 36(5): 554-559. |
[6] |
贾珂珂, 孙文苑, 聂睿, 崔丽艳. 免疫透射比浊法常见干扰因素的识别与应对策略[J]. 检验医学, 2021, 36(4): 362-368. |
[7] |
刁艳君, 杨柳, 苏明权, 郝晓柯, 刘家云. SARS-CoV-2实验室核酸检测要点[J]. 检验医学, 2021, 36(3): 352-356. |
[8] |
颜新生, 杨荟荟, 蒿叶霞, 胡元萍, 张李涛, 廖鑫, 范庆坤, 刘泽金. 4种SARS-CoV-2核酸检测试剂一致性评价[J]. 检验医学, 2020, 35(7): 706-709. |
[9] |
夏勇, 薛灏, 李明洋, 纪玲. 免疫透射比浊法自建检测系统钩状效应性能确认方法的建立[J]. 检验医学, 2018, 33(12): 1132-1135. |
[10] |
张俊, 周芳芳, 徐玮, 王蕾. 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J]. 检验医学, 2018, 33(10): 916-919. |
[11] |
贾汝琳, 李云, 赵静, 朱雷, 杨冬月, 何菁, 栗占国. EUROPattern全自动免疫核型及滴度判读系统检测抗核抗体的评价与合理应用[J]. 检验医学, 2017, 32(12): 1143-1147. |
[12] |
陆银华, 蒋玲丽, 朱宇清, 徐翀, 赵晓君, 曹丹如, 朱岭峰, 顾志冬. 抗HCV抗体灰区样本的处置方案和产生原因分析及临床提示[J]. 检验医学, 2017, 32(1): 8-13. |
[13] |
仲腊春. ELISA一步法和二步法检测临界值范围HBsAg的性能比较[J]. 检验医学, 2013, 28(12): 1149-1151. |
[14] |
李慧.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出现钩状效应一例[J]. 检验医学, 2012, 27(9): 706-706. |
[15] |
周丽霞;王伟灵;郑培莉;赵延荣. 22 259名中学毕业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ALT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 2010, 25(08): 658-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