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黄一后, 张磊, 叶志成, 成方颖. CK-MB/CK比值鉴别儿童CK-MB活性法检测假性升高[J]. 检验医学, 2023, 38(6): 538-542. |
[2] |
马建国, 朱小林, 丁永广, 尹萌, 李洪春. RDW和心肌标志物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 检验医学, 2022, 37(12): 1164-1168. |
[3] |
常富江, 张雪培, 王声政, 陶金, 付天龙. 醛固酮腺瘤患者血浆醛固酮、肾素水平分析[J]. 检验医学, 2019, 34(8): 722-725. |
[4] |
张平, 周洪兴, 白阳, 徐哲, 孙颖昕, 王新, 王苏建, 张红. 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检验医学, 2015, 30(6): 581-584. |
[5] |
胡尧,刘维薇,黄志基. 中和确认试验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反应性中的价值探讨[J]. 检验医学, 2013, 28(3): 218-220. |
[6] |
李慧.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出现钩状效应一例[J]. 检验医学, 2012, 27(9): 706-706. |
[7] |
陈海斌;梁业宾;黄慧嫦;郑幕阳;蒙秀坚 . 标本溶血对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的影响[J]. 检验医学, 2012, 27(8): 651-653. |
[8] |
范华杰;张鹏;唐古生;沈茜. Roche降钙素原电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临床性能评价[J]. 检验医学, 2010, 25(08): 654-658. |
[9] |
周运恒;马红霞;杨蔺;吕红根;范列英. 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结果比较分析[J]. 检验医学, 2010, 25(06): 473-474. |
[10] |
高云朝;赵卫国. 光激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实验性能评价[J]. 检验医学, 2009, 24(08): 578-581. |
[11] |
刘成桂;谢国明;涂植光;马艳;邓成莲.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 2008, 23(04): 360-363. |
[12] |
甘洁民;陈淑英;缪应新;施泓.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评估[J]. 检验医学, 2007, 22(03): 308-311. |
[13] |
甘洁民;张月丽;施泓;汪家愉;缪应新. 血清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的测定及临床应用[J]. 检验医学, 2003, 18(04): 216-218. |
[14] |
罗炜;王慧;陈柏铭. 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AFP的比较[J]. 检验医学, 2000, 15(03): 149-150. |
[15] |
邵新华; 张卫民; 张莉; 吴霄迪.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中IL-6的检测[J]. 检验医学, 1999, 14(1): 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