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作者:王伟灵,联系电话:021-65415910-6706。
作者简介:赵静静,女,1988年生,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疾病的诊断。
通过Meta分析探讨中国人群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CBM)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检索关于中国人群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3年12月。由两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比值比(
共纳入1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年龄(
初步确定年龄、病程、BMI、收缩压、舒张压、FPG、2 hPG、HbA1c、TC、HDL-C是影响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糖尿病足发生的早期防预提供依据。
To use Meta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in China.
MethodsThe following databases such a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Chinese Weipu Database, Pubmed,EMbase, Chinese Biological Medicine Database(CBM),WANFANG Database and handsearched relevant literature were searched to collect case-control studies on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in China.The retrieval time reached from inception to December, 2013.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screened the literature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extracted the data and assessed the quality.The Met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RevMan5.0 software. The various risk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fixed effect model or random effect model pooled odds ratio(
A total of 15 articles were included, the key risk factors such as age(
Age, course of disease, BMI,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FPG, 2 hPG, HbA1c, TC and HDL-C are primarily determined as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foot, 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early prevention of diabetic foot occurred in clinic.
糖尿病足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ics mellitus,T2DM)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由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国外文献报道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5.3%~10.5%[ 1],我国的发病率为8.57%[ 2]。糖尿病足在许多国家已成为截肢的首位原因[ 3]。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 4]。减少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有关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研究的文献较多,研究的主要因素有12个: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our post 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P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但研究结果各有不同,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足组两组间差异较大。为此,我们通过Meta分析寻找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检索国内、外期刊数据库,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检索数据库(CBM)、Pubmed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检索方法:以“糖尿病足 OR 糖尿病肢端坏疽 AND 危险因素 AND 中国”为关键词。英文以:“Diabetic foot OR Diabetic gangrene AND Chinese”为关键词。另外,通过手工检索以“许樟荣 OR 肖婷 OR 陆祖谦 AND 糖尿病足 OR 糖尿病肢端坏疽”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密切纳入相关的文献40篇,最后经过筛选符合纳入条件并且质量较高的文献15篇。
纳入标准:(1)糖尿病足组与T2DM组的病例-对照研究;(2)文献设计严谨、结构完整;(3)研究的危险因素基本相同或类似,单位标准相同或者可以转换;(4)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按照Wagner分级标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照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或相似标准;(5)均排除了相关的并发症。
排除标准:(1)不满足纳入标准;(2)统计描述或统计方法不恰当;(3)研究对象为1型糖尿病者;(4)缺失主要危险因素指标;(5)分组情况不符合;(6)重复发表的、质量差、病例数太少及数据描述不详。
由两名评价者分别独立检索文献,并阅读文献及摘要,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资料的选择,提取的主要内容为:题目、作者姓名、发表日期、诊断标准及病例组及对照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指标。参照CASP病例-对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 5]。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中如有争议,请专家讨论解决。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统计软件生成的森林图进行上述描述并绘制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为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为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表示。森林图内的异质性检验的统计量服从 χ2分布,按 α=0 .05的检验水准,若满足 P<0 .05时研究间存在异质性;同时采用对 I2统计学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其显著性水平设定为50 %,即 I2>50%时,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无异质性研究之间合并效应量分析选择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反之用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分别对各指标的合并结果应用固定效应或随机效应模型以及变更效应量等方式进行敏感性分析来判断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初检出相关文献587篇,阅读题目及摘要后排除重复文献、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467篇,进一步阅读剩余文献的全文,根据纳入标准及研究的相关指标最终共纳入15篇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均为中文文献。累计糖尿病足组966例,糖尿病组2 872例,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 |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所有纳入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研究方法恰当,病例的纳入方法合适,具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病例组均来自医院住院患者,对照的选取均按统一标准,对照组来自同期医院住院患者,各指标的检测均为患者过夜禁食8 h以上,抽空腹静脉血检测,结果的单位一致或可以换算。因此,所有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较高。
对12个因素进行Meta分析。12个因素中年龄大、病程长,BMI、收缩压、舒张压高,FPG、2 hPG、HbA1c水平高,TC、HDL-C水平低均是导致糖尿病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OR(95 %CI)值分别为7.51(6.74~8.28)、3.34(2.96~3.72)、-0.53(-0.80~-0.26)、9.84(8.08~11.60)、1.03(0.03~2.03)、1.48(1.19~1.77)、2.15(1.71~2.59)、1.46(1.03~1.88)、-0.31(-0.42~-0.19)、-0.07(-0.1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而TG[ OR=-0 .06(95 %CI:-0.16~0.04)]和LDL-C[ OR=-0 .05(95 %CI: -0 .21 ~0 .11)] 两个因素尚不能认为对糖尿病足的发生有影响( P>0.05)。本研究显示年龄、病程、2 hPG及HbA1c结果的统计差异性较大,且数据较完整具有代表性,故本研究将这4个指标详细列出,见表2。另限于篇幅本研究只列出了HbA1c、2 hPG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图,见图1、图2,其他指标的具体结果和森林图未列出。
![]() | 表2 两组年龄、病程、HbA1c、2 hPG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
由于本研究先对文献进行了筛选,事先剔除了研究条件不太相符的文献,保证了文献的高质量,且对每个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一致,这也说明了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纳入966例病例和2 872例对照,得出的结论为年龄、病程、BMI、收缩压、舒张压、FPG、2hPG、HbA1c、TC、HDL-C是糖尿病足重要的危险因素,而TG、LDL-C水平对糖尿病足的发生无影响。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漏斗图检测本次Meta分析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故本次Meta分析大部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国内、外资料显示年龄、病程是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 21]。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程的延长,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动脉硬化发生率高,且老年人组织代谢率修复能力下降,导致足病变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MI是最常用的肥胖指标,BMI>25 kg/m2是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22]。甘小玲等[ 23]根据BMI水平分组发现:BMI水平越高,对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影响就越大,原因可能为肥胖增加了胰岛素抵抗,降低了糖耐量的水平。Shen等[ 24]研究发现BMI与足底压力呈正相关,长时间的足底压力过高,导致足底局部缺血和组织分解,产生炎症及自溶酶,形成足溃疡。常宝成[ 25]等研究显示收缩压升高是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本Meta分析的结果与其一致。收缩压升高可引起末梢组织内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及血管内皮细胞自身调节功能受损,使足部皮肤的血液供应受损,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最终足部溃疡形成[ 10]。
FPG、2 hPG、HbA1c升高,TC、HDL-C降低也是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足患者体内存在代谢紊乱,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加速神经和血管的损害,引发感染且不易控制,使已发生的溃疡不易愈合。长期高血糖易引起微循环缺氧及血流灌注不足,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利于血栓的形成,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Shahbazian等[ 26]研究发现HbA1c浓度与足溃疡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原因可能是糖尿病高糖毒性作用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导致溃疡局部营养成分缺乏,溃疡难以愈合。此外,血糖升高,形成大量糖基化终产物,导致血管壁增生、狭窄,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造成肢端缺血。因此,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危险性增高。T2DM患者普遍存在血脂紊乱,其特点为混合性,即TG、LDL-C升高,TC、HDL-C降低。糖尿病足患者血脂水平的降低是其营养不良的表现。营养不良可改变机体对蛋白质和脂肪的利用途径[ 28]。TC可反映机体食物的摄入、吸收、合成代谢和排泄水平,HDL-C是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参与胆固醇逆转运,还可通过抗炎、抗氧化、抑制血栓形成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等多种方式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减少血管病变[ 27]。在临床工作中,这些危险因素的检测对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TG、LDL-C水平对糖尿病足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临床上为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对血管病变的改善一般使用调脂药物,而调脂药物主要影响TG、LDL-C等的代谢[ 29, 30]。
本研究纳入的15篇文献存在着诊断、排除标准不一致,病变程度描述不详细等,导致Meta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如选择偏倚;部分文献排除了并发症,部分没有,造成混杂偏倚。此外,有些研究只研究了部分因素、设计不够严谨等都可能影响Meta分析的结果。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寻找糖尿病足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应进行设计合理、标准一致、大样本、多中心的病例对照。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