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赖其伟,男,1975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免疫学检验工作。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中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中国HBV感染的重要途径[1]。目前通过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方法已大大降低了婴儿HBV感染率,但仍有5%~15%的婴儿遭到免疫失败,可能成为慢性HBV携带者。因此,了解HBV的母婴传播情况,探讨HBV的母婴传播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探索更多方法阻断HBV母婴传播。本研究对产检分娩孕妇、出生新生儿脐血和对应儿童(≥3岁,入托时体检)HBV标志物进行检测分析。
选取2006至2009年在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产检孕妇、出生新生儿脐血和对应儿童(≥3岁,入托时体检)检测的HBV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S1)]进行分析,共971例,孕妇平均年龄(26.35±2.31)岁,孕周(38.9±1.3)周,儿童男500例、女471例,平均年龄(3.91±1.52)岁。
深圳爱康UranusAE150全自动酶免仪,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V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操作程序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设置。
新生儿出生断脐后,取脐静脉血3 mL, 孕妇和儿童(≥3岁)采肘静脉血3 mL。以1 000× g离心10 min后上机检测[ 2]。据各模式垂直关系(孕妇-脐血-儿童,新生儿与儿童同一人且同模式,不同模式剔除)统计。
统计检测数据共发现12种模式组合:孕妇与脐血及儿童HBV标志物模式及其所占百分比见表1:
![]() | 表1 孕妇与脐血及儿童HBV标志物模式及其所占百分比 |
![]() | 续表1 孕妇与脐血及儿童HBV标志物模式及其所占百分比 |
其中1、2、3、6、7、8、9、11为常见模式,4、5、10、12为少见模式。HBsAg阳性模式对应的儿童孕妇例数比(垂直传播率)为37.5%[(32+27+15+3+1)/(66+87+48+4+3)]。
此次对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至2009年为期3年的孕妇、出生新生儿脐血及其对应儿童(≥3岁)血清进行酶联免疫法HBV标志物的追综检测,由统计可知出现12种感染模式,HBsAg 阳性结果中“小三阳”模式[HBsAg (+)、抗HBe(+)、抗HBc(+)]孕妇的比例最大(8.96%),儿童(≥3岁)以“大三阳” 模式[HBsAg(+)、HBeAg(+)、抗HBc(+)]所占比例最大(3.30%),纠其原因新生儿和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免疫强,病毒增殖活跃,随年龄的增大病毒易转为慢性的感染状态,即“小三阳”模式增多[ 3]。因此对新生儿和儿童的病毒感染,在抗病毒治疗的时机选择上宜早不宜迟。HBsAg阴性感染模式结果中不难发现6项全阴性(孕妇33.99%,儿童10.30%)和单抗HBs阳性(孕妇40.37%,儿童78.17%)的模式远高于其他模式。这可能由于近年对新生儿强行免疫和普及免疫接种与孕妇接受产前干预预防(在孕周第7、8、9月注射200 μg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等因素有关。“大三阳” 模式孕妇6.79%、儿童3.30%,“小三阳”模式孕妇8.96%、儿童2.78%,+---++模式孕妇4.94%、儿童1.54%,可见HBeAg阳性是产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和HBV感染慢性化的高危因素。对产前孕妇和出生后新生儿免疫干预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效手段[ 3]。6项全阴性模式孕妇33.99%、儿童10.30%,单抗HBs阳性模式孕妇40.37%、儿童78.17%。可见近年对新生儿强行免疫和普及免疫接种与孕妇接受产前干预预防是非常有效可行的。孕妇与儿童6项全阴性模式(33.99%,10.30%)仍占一定较大比例,说明现在有关部门仍然需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及加强接种,尽可能让全阴模式孕妇与儿童人群进行疫苗接种,从而有效防止HBV的传播,更好预防和阻断母婴传播。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