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区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区段抗体表达模式分析
王伦善1, 吕蓉2, 赵阳2, 盛琪琪2, 蒋菲菲2, 刘忠2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5医院检验科,安徽 合肥 230031
2.安徽省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安徽 合肥 230031

作者简介:王伦善,男,1969年生,硕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输血传染病诊断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各区段抗体表达规律及模式,为明确各区段抗体在疾病诊断及预后分析中的可能价值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一种国产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对34 609例无偿献血者的187份HCV抗体阳性反应标本进行复检,复检阳性标本均进行重组免疫印迹(RIBA)确证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偿献血者中HCV抗体ELISA初筛阳性反应率为5.40‰,RIBA复检结果显示阳性率为0.69‰,不确定比率为0.78‰,ELISA假阳性率为3.92‰,S/Co比值与RIBA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阳性结果中以抗Core阴性、抗NS3-1阴性、抗NS3-2阳性、抗NS4阳性、抗NS5阴性模式出现频率最高,NS4区段抗体检出率最高,为95.8%,而NS3-2区段抗体检出率则为87.5%;不确定结果中,以抗NS3-2出现频率最高,为66.7%,其次为抗NS4区段,不确定结果中仅见2份抗Core抗体阳性,未见NS5区段抗体的检出。

结论

采用RIBA试验作为HCV感染的诊断标准,本地区献血者人群中HCV感染率为0.69‰。抗NS3-2和NS4抗体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指标,证实NS5区段抗体在无偿献血的感染HCV患者的标本中检出频率较低。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重组免疫印迹试验; 无偿献血者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4)04-0387-03
Abstract
Keyword:
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是一种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自然转阴率低,预后不佳,病程迁延,迄今尚无有效疫苗用于临床,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特别关键[ 1]。HCV抗体重组免疫印迹(recombinant immuno blot assay, RIBA)确证试验结果是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确证HCV感染的重要证据之一,其检测的抗体包括Core结构区域和NS3-1、NS3-2、NS4、NS5等非结构区域,各区段抗体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和病程中的表达规律尚无定论。本研究以未经治疗的HCV抗体阳性的献血者为对象,对各区段抗体表达规律及其模式进行观察,以期为明确各区段抗体在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中的可能价值提供依据。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2010年1月4日至6月2日采自安徽省血液中心的献血者标本34 609份。收集HCV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呈可疑或阳性反应(包括灰区和阳性)的标本187份。

二、试剂

HCV抗体诊断试剂盒(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批号2010065812 )。HCV抗体RIBA确证试剂盒HCV BLOT 3.0(MP Biomedicals Asia Pacific Pte.Ltd.,批号AD0001)。

三、方法

1.标本收集及处理

将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4 h内离心分离血浆,进行HCV ELISA抗体复检,经复查有一种试剂S/Co值>0.5即可视为阳性反应标本。收集此类标本立即放入-40 ℃冰箱中保存待用。

2.间接ELISA检测HCV抗体

由本室严格按说明书常规操作,质量控制符合本中心质量体系文件规定要求。

3.HCV抗体RIBA确证试验

试剂膜条上分别包被有重组抗原Core、NS3、NS4和NS5蛋白,与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结合,经洗涤后加入碱性磷酸酶标记的酶标二抗反应,最后加入5-溴-4-氯-3-吲哚磷酸盐/硝基四氮唑蓝底物显色。阳性、不确定和阴性结果按照试剂盒提供的标准进行判读。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秩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HCV抗体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

无偿献血者中HCV抗体ELISA阳性反应率为 5.40‰(187/34 609),采用RIBA确证试验其阳性率为0.69‰(24/34 609),不确定结果的比率为0.78‰(27/34 609),ELISA假阳性率为3.92‰(136/34 609),确认阳性、不确定和阴性占初筛阳性的比率分别为12.9%、14.4%和72.7%。

二、不同S/Co比值组别与RIBA试验结果的相关性

随着S/Co比值的增加,RIBA试验阳性比率增大,其中>4.0组阳性率为72.0%,而在S/Co值0.5~1.0组仅见2份标本呈阳性,经Spearman秩相关统计分析,S/Co比值与RIBA试验结果呈正相关性( r=0.853, P<0.001)。见表1:

表1 不同S/Co比值组别其RIBA试验结果
三、阳性结果中各模式出现频率和单片段抗体表达分析

在24份阳性血清中,以模式2出现频率最高,达75.0%。各模式中NS4区段抗体检出率最高,为95.8%,NS3-2区段抗体检出率为87.5%,二者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ore区段抗体检出率,其仅为25.0%( P<0.05)。 见表2:

表2 阳性结果中各模式出现频率和单片段抗体表达分析
四、不确定结果中各模式出现频率和单片段抗体表达分析

在27份不确定结果的血清中,以抗NS3-2出现频率最高,为66.7%,其次为抗NS4区段,不确定结果中见2份抗Core抗体阳性,均未见NS5区段抗体的检出。见表3:

表3 不确定结果中各模式出现频率和单片段抗体表达分析
讨论

采用间接法ELISA检测 HCV 抗体的假阳性问题在采供血系统中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与被检者的机体免疫状态、标本处理过程、抗原纯度及构象暴露、设定“灰区值”以及ELISA本身的特点有关[ 2, 3],主要措施是采用RIBA和HCV RNA等补充试验对阳性反应结果进行确证。本次回顾性调查显示,本地区无偿献血者中HCV抗体ELISA阳性反应率为 5.40‰,采用RIBA试验阳性作为HCV感染的诊断标准,本地区献血者人群中HCV感染率为0.69‰,结果为不确定的比率为0.78‰,HCV抗体ELISA假阳性率为3.92‰。ELISA和RIBA 2种试剂包被的抗原肽相似,推测二者的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本研究也证实,随着S/Co值的增加,RIBA确证试验阳性比率增大,其中>4.0组阳性率为72.0%。有资料表明,在高危人群低S/Co值组的RIBA确证试验中,阴性率、不确定率和阳性率分别为86%、12%和2%[ 4]。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各组别总的阴性率、不确定率和阳性率分别为72.7%、14.4%、12.9%,结果的差异可能与本次试验中高S/Co组别存在有关。

HCV感染后7~8周就能够检测到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存在,但不同区段HCV抗体检出率差异较大,推测与HCV感染机体后各区段抗体产生的早晚有关。一般认为,NS3区最早出现,其次为Core区、NS4区和NS5区。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阳转试验中也证实,C33和C22是最早被发现的抗体[ 5]。推测无偿献血者不确定结果多是早期感染所致,本试验观察到抗NS3-2区段抗体在不确定结果中表达频率达到66.7%,阳性结果中出现频率为87.5%,而抗NS3-1区段抗体在二者中的频率均较低,显示出抗体NS3-2在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各区段抗体均可以出现一过性抗体阳性、间歇性抗体阳性、持续性抗体阳性和无抗体反应等4种类型。抗Core抗体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大约于感染后8~12周出现,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和HCV RN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抗Core抗体的检出提示病情进展、病毒复制活跃[ 6]。本研究显示,RIBA阳性结果中抗Core抗体阳性率为25.0%,而不确定结果中其阳性率是7.4%。NS3抗体反应出现早、滴度高、特异性强,有早期诊断价值。抗NS4的检出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呈显著负相关,NS4区段抗体检出者病情稳定、病毒复制水平低[ 7],但本研究表明,阳性结果中其出现频率为95.8%,而不确定结果中检出频率仅为14.8%,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显示,NS5区段抗体在免疫应答感染者中的检出率为90%,免疫抑制感染者中的检出率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NS5区段抗体阳性和不确定结果中检出频率均较低,此种现象是否是无偿献血者所独有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显示,抗Core抗体的存在与病毒复制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抗NS3-2和NS4抗体可以作为早期的诊断指标;与临床患者不同的是,NS5区段抗体在献血者中检出频率较低,其意义不明。前期研究中HCV核酸检测的结果不太理想,可能是标本收集环节中存在一定问题,因此相关数据未做统计,同时也缺少对献血者的追踪检测,有待进一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Shepard CW, Finelli L, Alter MJ.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 Lancet Infect Dis, 2005, 5(9): 558-567. [本文引用:1] [JCR: 19.966]
[2] Ownby HE, Korelitz JJ, Busch MP, et al. Loss of volunteer blood donors because of unconfirmed enzyme immunoassay screening results. Retrovirus Epidemiology Donor Study[J]. Transfusion, 1997, 37(2): 199-205. [本文引用:1] [JCR: 3.526]
[3] 任芙蓉, 庄 辉.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实验S/CO比值与补充试验阳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10): 1096-1099. [本文引用:1]
[4] Dufour DR, Talastas M, Fernand ez MD, et al. Low-positive anti-hepatitis C virus enzyme immunoassay result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low likelihood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J]. Clin Chem, 2003, 49(3): 479-486. [本文引用:1] [JCR: 7.149]
[5] Couroucé AM, Le Marrec N, Girault A, et al. Anti-hepatitis C virus (anti-HCV) seroconver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emodialysis: comparison of second- and third-generation anti-HCV assays[J]. Transfusion, 1994, 34(9): 790-795. [本文引用:1] [JCR: 3.526]
[6] 汪兴太, 王佑春, 孙德贵, . 初次及再次感染HCV后不同功能区抗体的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94, 14(2): 69-72. [本文引用:1]
[7] 南月敏, 张进贵, 谢永富, . 定位检测HCV不同编码区抗体的临床意义[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999, 7(9): 821-82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