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 患者体内多存在高凝状态, 具有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栓形成在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而2型DM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并发心血管疾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2]。组织因子和凝血因子Ⅴ、Ⅷ在T2DM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并可能与并发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有关[ 3, 4],但他们与不同类型CHD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 我们通过检测凝血因子Ⅴ促凝活性 (FⅤ:C) 、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 (FⅧ:C) 及组织因子 (tissue factor, TF) 抗原水平, 探讨其与2型DM合并CHD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2011年3至2011年10月在嵊州市人民医院首次住院的114例T2DM患者,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T2DM诊断标准, 其中单纯T2DM 29例、T2DM合并CHD 85例, 合并CHD的患者符合WHO 1979年公布的诊断标准。将85例T2DM合并CHD患者根据CHD不同类型分为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19例、T2DM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 OMI) 23例、T2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 25例、T2DM合并稳定型心绞痛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AP) 18例。患者均排除其他血栓性疾病及出血性、感染性疾病, 于试验前1周内未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且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合并CHD患者排除其他心脏病, 且无烟酒嗜好。同时按性别、年龄相匹配选取同期嵊州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者和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
![]() | 表1 正常对照者和T2DM患者基本资料 |
患者入院后于次日清晨空腹 (T2DM合并AMI者于溶栓前, 正常对照者于清晨空腹) 采集静脉血2.7 mL, 以枸橼酸钠1∶9抗凝, 200×g离心10 min分离富血小板血浆, 测定血小板聚集率 (PAR),1 500×g离心10 min分离乏血小板血浆, 分别测定FⅤ: C、FⅧ: 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活性以及TF水平。PAR采用美国Helena Laboratories公司的血小板聚集测试仪测定, 诱导剂为ADP (10 μmol/L);FⅤ:C和FⅧ:C分别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乏因子血浆和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试剂测定, 测定仪器为日本Sysmex株式会社 CA7000型血凝分析仪;VWF和TF采用美国Diagnostica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试剂盒测定。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及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形式表示, 不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 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DM合并CHD组和单纯T2DM组TF、 FⅤ:C和FⅧ: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T2DM合并CHD组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 。见表2:
![]() | 表2 T2DM合并CHD组、单纯T2DM组及正常对照组TF、FⅤ:C和FⅧ:C比较(±s) |
T2DM合并AMI组和T2DM合并UAP组TF水平、FⅤ:C和FⅧ:C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T2DM合并OMI组以及T2DM合并SAP组(P<0.001);且T2DM合并AMI组明显高于T2DM合并UAP组(P<0.01) 。T2DM合并OMI组和T2DM合并SAP组TF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但3组间FⅤ:C和FⅧ: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 | 表3 合并不同类型CHD的T2DM患者TF、FV:C和FⅧ:C比较 |
在生理条件下, 人体循环中仅存极微TF, 而在血栓形成过程中, TF释放、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化则扮演重要的角色[ 2, 5]。凝血瀑布学说[ 6, 7]表明, TF和凝血因子Ⅴ、Ⅷ均为凝血系统活化的辅助因子, TF可通过激活FⅧ而在凝血过程中起始动作用, 而活化的凝血因子Ⅷ和V在活化血小板提供磷脂的参与下对凝血过程具有非常显著的放大效应, 从而可以加速血栓形成。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 TF释放、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Ⅴ活化增加可能比其他凝血因子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更重要的促进作用, 并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T2DM合并CHD多与动脉粥样硬化及患者凝血网络系统活化而导致的血栓形成有关[ 8, 9]。资料显示, 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与DM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 10]。高血糖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内皮细胞增殖, 从而使TF合成和释放增加, 凝血系统激活, 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增强, 同时抗血栓物质合成和分泌减少、消耗增加而易导致血栓形成, 并促进CHD的发生[ 1, 9]。本研究结果显示, 单纯T2DM和T2DM合并CHD患者TF、FⅧ:C和FⅤ:C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 且T2DM合并CHD者三者水平也明显高于单纯T2DM者。表明TF、凝血因子Ⅷ和凝血因子Ⅴ在T2DM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与T2DM合并CHD的发生、发展具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其原因可能是T2DM合并CHD时, 患者在DM导致凝血网络紊乱的基础上, 又由于冠状动脉损伤和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从而导致大量TF和VWF释放, 血浆浓度显著增加, 同时血小板活化聚集增多, 而VWF为凝血因子Ⅷ载体, 且活化血小板可表达大量凝血因子Ⅴ[ 8, 10]。因此, 患者可表现为TF水平、FⅧ:C和FⅤ:C显著增加, 这对T2DM心血管并发症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此, 从三者与PAR、VWF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得到进一步印证。因此, TF、FⅧ:C和FⅤ:C增高是T2DM合并CHD发生、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
CHD的严重程度多与心肌缺血程度有关,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 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是各种类型CHD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因此血栓形成因素的轻重与CHD严重程度有关[ 11]。而DM所致的高凝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凝血网络紊乱的叠加, 可能增强凝血系统活化程度而更易导致血栓形成, 从而发生CHD事件[ 3]。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T2DM合并CHD患者中, 合并AMI和UAP的患者TF、FⅤ:C和FⅧ:C明显高于单纯T2DM者, 且合并AMI者也明显高于合并UAP者。表明TF水平、FⅤ:C和FⅧ:C的高低与DM合并CH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可作为患者病情进展的判断指标。这也进一步表明三者在T2DM并发CH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通过动态监测他们的血浆水平可以为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以防止急性CHD事件发生。但本研究T2DM合并OMI和T2DM合并SAP患者仅TF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者, 表明TF对T2DM合并CHD病情判断是更加敏感的指标。因此, TF、FⅤ:C和FⅧ:C可作为T2DM患者合并CHD的诊断指标。TF对判断T2DM合并CHD患者病情的进展有重要价值。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