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 飞,男,1975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纸片扩散(K-B)法对分离的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来源分布、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在临床标本中分布以痰液为主,占87.3%;感染主要发生在新生儿科为17.4%和胸外科17.4%;其次为呼吸科14.3%和重症监护病房(ICU)14.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0.0%;而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3.2%、3.2%。
结论应加强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of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and drug resistance analysis for 63 isolates of
The isolation rate was the highest in respiratory specimens . There was a highest isolation rate of 87.3%. The samples were mainly obtained from the wards of Neonatology Department (17.4%) and Thoracic Surgery(17.4%), followed by Respiratory Department (4.3%) and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14.3%). The 63 isolates of
It should enhance drug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是一种需氧、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水源、土壤、人体、食物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开展,此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由于该菌常表现为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对其它抗菌药物也常常表现为耐药。关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致病、致死病例的报道不在少数[ 1, 2] ,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定期监测和分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有效预防和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非常重要。我们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 2012年12月微生物实验室分离的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了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
1. 菌株来源
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来自南京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儿的痰、血液、尿液、粪便、脓液等送检的细菌培养标本(同一患者同一部位连续检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以1株计算) 。
2. 鉴定仪器
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
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鉴定及药敏方法
各类标本的分离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严格执行。挑取可疑菌落,通过菌落形态、革兰染色镜检,然后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2 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GN卡鉴定。
2.药敏试验
采用K-B法,结果判读标准和质控要求均遵循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1年版规定。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采用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都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8.4% 、96.8%、92.0% ,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0%,见 表3。
![]() | 表3 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株,(%)]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以往临床并不常见,近十几年来其所致感染不断上升,已成为医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的致病菌。由于其严重的耐药特性,目前逐渐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结果显示,6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7.3% ;病区分布以胸外科、新生儿为主,呼吸科、ICU分别占17.4%、17.4%、14.3%、14.3%。这是因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包括新生儿、严重基础疾病( 如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癌症晚期、血液病、严重创伤、重症肝病、尿毒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各种有创伤性操作( 如外科大手术、机械通气、动静脉置管、引流、导尿、骨髓移植、多次大量放腹水等) 、长期广谱抗菌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治疗等。患者防御功能不全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容易定植,而广谱抗菌药物杀灭敏感细菌破坏菌群间的制约关系,就使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大量繁殖致病。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与原发病之间又互相影响,以致于病情进一步恶化。最近,国外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成为新生儿ICU中,导致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 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几乎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都有耐药的报道[ 4, 5, 6]。国内、外不同研究都发现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90%,甚至达100%,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高 。故临床治疗应首选磺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研究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口恶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都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98.4%、96.8%、92.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产生两种β-内酰胺酶:L1 金属酶和L2丝氨酸β-内酰胺酶。L1 既是青霉素酶,又是碳青酶烯酶,可水解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L2 为头孢菌素酶,主要水解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抑制其活性。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性还和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灭活酶、外膜通透性改变、靶位变异、SmeDEF 和SmeABC 两个多药外排泵、生物膜形成以及质粒、超级整合子、转座子等介导的耐药基因转移等有关[ 7, 8] 。本研究药敏结果提示临床高度怀疑存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时,不宜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慎重选择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及米诺环素。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时,应避免使用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抗菌药物。临床上应加强对医院环境、医疗器械和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灭菌工作,提高患儿的抵抗力、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诊疗措施,减少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并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