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的建立及其构成状况调查
卢海燕, 姜利军
怀化市中心血站,湖南 怀化 418000

作者简介:卢海燕,女,1975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输血检验研究。

摘要
目的 丰富Rh(D)阴性血液,以满足临床的需求,保障输血安全。方法 采用Rh(D)初筛试验及Rh(D)确证试验筛查136 887名献血者中的Rh(D)阴性献血者,并将有关信息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Rh(D)阴性稀有血型资料库。结果 在136 887名献血者中,共筛查出340名Rh(D)阴性献血者,筛出率为0.25%。在340名Rh(D)阴性献血者中,按ABO血型分类,A型99名、B型86名、AB型31名、O型124名;按性别分类,男181名、女159名;按人口来源分类,常住人口214名、流动人口126名; 按民族分类,汉族273名、苗族28名、土家族16名、侗族15名、其他少数民族8名。结论 Rh(D)阴性血型资料库的建立和建设,是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需求的首要保证。只有不断地扩大和完善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的建设、加强对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的管理、科学合理输血、建立冷冻血库及开展自身输血,才能做到长期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的需求。
关键词: Rh(D)阴性献血者; 资料库; 构成状况; Rh(D)阴性血液; 输血安全; Rh(D)阴性患者; Rh(D)抗原; 抗D抗体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3)05-0438-04
引言

Rh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复杂的血型系统,也是输血医学最主要的血型系统之一,在世界人口比例中属Rh(D)阴性血型人只占0.3%左右,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占0.2%~0.5%[ 1, 2]。因Rh(D)阴性比例低,常规备血相当困难,近年来虽然有些地方采用了红细胞冰冻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建立起一支稀有血型献血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丰富本站的Rh(D)阴性血液,以满足临床的需求,近年来,本站加大对Rh(D)阴性献血者的筛查工作,建立了一支Rh(D)阴性献血者队伍和稀有血型血库。近期我们对该资料库的构成状况进行了调查。

材料和方法
一、标本来源

1998年5月1日~2011年12月31湖南省怀化市无偿献血者136 887名,年龄18~55岁,身体健康检查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 3]

二、标本采集

献血者留取2.5 mL血样本,肝素抗凝,并且在每个标本上贴条形码标签,备用。

三、试剂

IgM 抗-D血清购自加拿大DBL公司,IgM 抗-C、抗-c、抗-E、抗-e单克隆抗体购自英国Serolgicai Ltd公司、德国Biotest公司;抗人球蛋白试剂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加拿大DBL公司;筛选红细胞由上海血液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凝聚胺试剂购自合肥天一生物技术研究所;IgM+IgG抗-D血清购自加拿大DBL公司及Dominion Biologicals Limited公司。

四、Rh血型系统表型的检测

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4](血型血清学部分)进行。

1.初筛试验 IgM抗-D血清,由检验科采用平板法进行初筛,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结果可疑者用试管法确认,初筛阴性标本送血型参比室进行确认试验。

2. 确认试验 初筛阴性标本采用2个不同厂家IgM+IgG抗-D血清,用间接人球蛋白试验进行确认,经初筛和确认均为阴性的标本为Rh(D)阴性,初筛试验为阴性而确认中有1个或1个以上试剂检测为阳性的标本定为弱D。

3.Rh表型筛选 采用IgM 抗-C、抗-c、抗-E、抗-e单克隆抗体试管法进行筛选,凝集为阳性,不凝集为阴性。

4.不规则抗体筛选 采用凝聚胺法和抗人球蛋白法,均按试剂说明书操作。阴性结果用排除法,阳性结果用可能包含法,根据献血者血清与筛检红细胞反应格局,初步判断献血者血清中可能出现的抗体,再用谱细胞做鉴定试验。

5.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的建立 将筛出的Rh(D)阴性献血者,分别建立以ABO血型、人口来源、性别、年龄、民族、联系电话、献血证件及出生年月日等资料为主的档案,然后汇总所有Rh(D)阴性献血者的档案,即形成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

6.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的构成状况调查 将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分别按ABO血型、性别、人口来源、年龄及民族分类,分别统计各类中的A型、B型、AB型及O型Rh(D)阴性献血者的例数。

五、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 χ2检验。

结果

一、在136 887名无偿献血者中共筛选出Rh(D)阴性献血者340名(0.25%)、弱D 2名(0.005%)、不规则抗体1名(0.002%)。按ABO血型分为A型99名(29.1%)、B型86名(25.3%)、O型124名(36.4%)、AB型31名(9.2%)。

二、340名Rh(D)阴性者的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分布情况见 表1。340名Rh(D)阴性表现型的频率ccdee最高,占49.7%,其次为Ccdee,其他依次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

表1 340名Rh(D)阴性者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分布

三、无偿献血者弱D抗原是D抗原量的变化,即每个RBC上正常D抗原表位是完整的,只是表达弱,RBC上抗原点单纯性减少,不能被IgM抗-D凝集,但在IgG抗-D的抗球蛋白试验中有凝集。本资料库中A型CcDuee 1例、B型CcDuEE1例。

四、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按性别分类,男性及女性Rh(D)阴性献血者的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见 表2

表2 Rh(D)阴性献血者的男、女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

五、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按人口来源分类,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的Rh(D)阴性献血者的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见 表3

表3 常住及流动人口的Rh(D)阴性者例数及ABC血型分布

六、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按年龄分类,不同年龄的Rh(D)阴性献血者的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见 表4

表4 不同年龄的Rh(D)阴性献血者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

七、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按民族分类,不同民族的Rh(D)阴性献血者的例数及其ABO血型分布见 表5

表5 不同民族的Rh(D)阴性献血者例数及ABO血型分布
讨论

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第二大红细胞血型系统,是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血型系统之一。Rh系统内有45种不同的抗原,D抗原最为重要。根据红细胞上D抗原的有无,可分类红细胞为Rh阳性或Rh阴性。Rh系统主要抗原有C、c、E、e。Rh阴性个体经由输血或怀孕接触D抗原后,3个人中就有2个会产生抗-D抗体[ 5]。此抗体可引起输入的Rh阳性红细胞破坏,若不经免疫球蛋白预防,抗-D将成为最常见的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抗体。在怀孕期间,IgG类抗-D能通过胎盘影响Rh阳性胎儿,引起新生儿溶血病[ 6]

本研究结果显示,Rh(D)阴性者在本血站的献血者中的分布频率较低,仅为0.25%。在表型分析中可见表型ccdee最多见,ccdEE、CcdEe和CCdEe表型在ABO各型中分布较罕见,表型分析中未发现CCdEE和CcdEE表型,符合Rh血型系统在血清学有复杂表现及表型频率严重不平衡的特点[ 7]。如遇到临床急需时,无法供应或供应难度大。另外,弱D或不完全D及已产生不规则抗体者的存在,提醒我们在输血时要给这些人群输入Rh(D)阴性的血液,并要配型成功。已产生抗体者,以后不宜再献血,如果需要输血时,一定要输入Rh(D) 阴性血液[ 8]。我们于2002年开始,从广泛的献血者中筛查Rh(D)阴性献血者,并对筛出的Rh(D)阴性献血者分别建立档案,然后根据Rh分型结果、血型抗体检测结果、血型分布和献血史等情况输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满足临床供血者、受血者间Rh、ABO血型系统各种不同相适度的快速、准确、详细的优选检索。由此可见,建立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是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需求的首要保证。

通过对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的构成状况调查发现:(1)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年龄在18~42岁之间的例数较多,占278名(81.76%),这种状况有利于丰富Rh(D)阴性血液的来源;(2)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的民族分布不平衡,汉族人口较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这种状况对Rh(D)阴性血液的来源影响不大;(3)资料库中的Rh(D)阴性献血者的ABO血型有些偏型、属流动人口较多及有2名年龄偏大已不适合献血。这种状况将影响Rh(D)阴性血液的来源,日久将导致无法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的需求。针对资料库中存在的不利状况,我们认为,为能够做到长期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的需求应做到:(1)必须加强Rh(D)阴性献血者的队伍建设,使原来稀少且较分散的血源相对集中起来,便于在急需时能做到及时、准确、便捷的查找;(2)仅仅建立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自愿献血者,在急需用血时不能做到随叫随到,那么前面的工作将是徒劳的。这就要求在宣传和动员方面下功夫,可以成立Rh(D)阴性献血者爱心之家,定期举办联谊会,并通过Rh(D)阴性献血者之间开展互助、献爱心的活动,调动大家参加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保证了志愿者队伍的长期稳定性,使他们深切了解献血的知识和意义,同时加强血站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便于今后工作的开展;(3)建立冷冻血库,积极推广低温保存技术[ 9, 10],做好罕见表型血液的保存工作,以备急时所用;(4)血站要为临床输血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各大医院临床Rh(D)阴性血的正确输注,帮助和督促临床医生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做到科学、合理用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可输可不输的血尽可能不输。因Rh(D)阴性血稀有珍贵,建议有条件的患者要进行贮存式、稀释式或回收式自身输血[ 11, 12],这是解决稀有血型输血的重要途径之一。做好这些工作,血站一定能够做好长期满足临床对Rh(D)阴性血液的需求,从而保障Rh(D)阴性患者的输血安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江清华, 李鑫, 蔡于旭, . 海南地区Rh(D)阴性血型资料库的建立与临床应用[J]. 中国输血杂志, 2007, 20(3): 222. [本文引用:1]
[2] 刘嫦瑛, 谢波, 陈春平, . 咸阳市Rh D阴性献血者的筛查与管理[J]. 中国输血杂志, 2007, 20(3): 223-224. [本文引用: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S]. GB18467-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1. [本文引用:1]
[4]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49-251. [本文引用:1]
[5] 王晨, 陈和平, 岳丹琪, . 上海地区人群中部分稀有血型筛选[J]. 检验医学, 2007, 22(5): 583-584. [本文引用:1]
[6] 孙光伟, 王厚照. Rh血型系列抗原检测在输血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19): 2123-2124. [本文引用:1]
[7] Denise MH. Modern blood banking and transfusion practice[M]. 3rd edition. Philadephia: F. A. DAVIS Company, 1994: 3-13. [本文引用:1]
[8] 兰炯采, 魏亚明, 张印则, . Rh阴性患者的科学安全输血[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2): 84. [本文引用:1]
[9] 许德义, 赵宁江, 杜勇, . 红细胞的低温冷冻保存及临床意义[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4, 6(3): 182-184. [本文引用:1]
[10] 张国清, 杨玉发, 彭丽珍, . 冰冻保存Rh阴性稀有血液方法的建立[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5): 22-23. [本文引用:1]
[11] Lecak J, Scott K, Young C, et al. Evaluation of red blood cells at -80 degrees C in excess of 10 years[J]. Transfusion, 2004, 44(9): 1306-1313. [本文引用:1] [JCR: 3.526]
[12] 庞桂芝, 张趁利, 娄白敏. 新乡地区Rh血型资料库的建立与管理[J]. 中国输血杂志, 2009, 22(8): 688-68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