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熊利华,男,1979年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泌尿系统感染为医院内最为常见的感染之一,在我国医院感染中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 1];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有泌尿道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神经源性膀胱炎或长期使用导尿管的患者,容易导致泌尿系统反复感染[ 2] 。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激素及介入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增多,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细菌出现了耐药性,从而增加了临床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治疗难度,为了解嘉兴市海盐中医院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我们对泌尿系统感染患者尿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一、材料和方法
1. 标本来源 收集嘉兴市海盐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及门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的第1次中段尿(晨尿)标本1 274份。标本采集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立即送检。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 3]进行鉴定。凡同时分离出≥3种细菌的尿液标本作为有污染指标,建议重留标本。
2. 仪器与试剂 ATB New中文分析和患者数据统计系统(用于药物敏感性试验)。ID32E、ID32GN、ID32Staph、ID32C鉴定卡及ATB Enteroc 5、ATB G-5、ATB PSE5、ATB STAPH 5、ATB STREP 5、ATB UR5药物敏感性分析卡均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产品,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为贝瑞特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由上海科玛嘉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 质控菌株 采用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产酶株(ATCC 3521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进行室内质控,质控菌株来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 4]。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构成比或耐药率统计学分析。
1. 病原菌分布 1 274份中段尿标本中检出阳性498份(39.09%),共分离出522株病原菌;同时做细菌计数,革兰阴性菌为1.0×105/mL,革兰阳性菌为1.0×104/mL。其中有474份尿液标本分离出单一细菌,有24份尿液标本是复合感染。分离出的菌株种类由高到低依次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158株,30.27%)、ESBLs(+)大肠埃希菌(59株,11.30%)、ESBLs(–)肺炎克雷伯菌(45株,8.62%)、ESBLs(+)肺炎克雷伯菌(12株,2.29%)、奇异变形杆菌(24株,4.59%)、产气肠杆菌(25株,4.79%)、铜绿假单胞菌(24株,4.59%)、鲍曼不动杆菌(4株,0.77%)、屎肠球菌(44株,8.44%)、粪肠球菌(41株,7.85%)、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1.1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株[4.59%,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株,50.0%)]、白念珠菌(17株,3.26%)、光滑念珠菌(10株,1.92%)、热带念珠菌(6株,1.15%)。
2.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见 表1、 表2。
![]() | 表1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分析(%) |
![]() | 表2 泌尿系统感染常见革兰阳性菌耐药率比较(%) |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正常情况下肠道正常菌群保持生态平衡,当某些原因引起宿主免疫力降低时,可进入泌尿道进行繁殖而成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宿主泌尿系统感染,并且泌尿系统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引起的内源性肠道菌感染。
本研究显示泌尿系统感染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1.57%(产ESBLs大肠埃希菌占11.30%);肺炎克雷伯菌占10.91%(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2.29%);屎肠球菌占8.44%、粪肠球菌占7.85%、奇异变形杆菌占4.59%、产气肠杆菌占4.79%、铜绿假单胞菌占4.5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9%、念珠菌占6.32%。以上数据显示泌尿系统感染以人体正常菌群感染为主,多为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与文献[5-6]报道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细菌耐药率较高(35.5%~100.0%),作为首选临床抗菌药物时需要慎重考虑;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可以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首选。ESBLs(+)革兰阴性杆菌对青霉素、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均呈现高度耐药(67.7%~100.0%),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0.0%~10.2%)。另外,本研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1.3%和2.29%。由于携带ESBLs的质粒也可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基因,形成多药耐药性,提示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产酶株与非产酶株的特点选择性用药[ 7]。本研究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6.0~19.0%)。因此,应避免长期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或同类间频繁更换,以减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目前临床上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指南对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酶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等明显耐药,已不适合临床应用。本研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46.0%,MRCNS检出率达50.0%。故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的泌尿系统感染应首先判断是否为耐甲氧西林菌株,然后再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并参考药物敏感性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本研究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前2位是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目前,这2种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对多种药物呈现天然耐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青霉素类、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达到60.9~97.7%,且屎肠球菌耐药性高于粪肠球菌,与文献[8]报道一致;而对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率均≤6.8%,说明这3种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仍然很高,是临床抗菌药物的首选。但万古霉素价格较高,对细菌杀伤力强,为避免筛选出更多耐药菌株,仅在重症感染时选用。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结合细菌培养、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及ESBLs试验来修正和指导临床使用正确、合理的抗菌药物,尽量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而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从而有效避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耐氨基糖苷类菌株(HLAR)和减少产ESBLs菌株的产生。同时临床医师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感染疾病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