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民,男,1971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探讨血清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用药治疗前、后的变化。
方法选择RA患者129例,给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2种药物联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血淸中ICTP,同时测定患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并记录疾病活动指数28(DAS28)。
结果RA患者治疗前血清ICTP、RF、ESR及DAS28分别为(5.71±0.49)μg/L、(209.42±129.11)IU/mL、(89.59±19.38)mm/h、4.38±2.01;联合用药治疗后6个月上述4项指标明显下降,分别为(2.86±0.36)μg/L、(37.98±3.09)IU/mL、(30.79±8.77)mm/h、2.7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清ICTP检测对RA治疗效果的评估有一定意义。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关节炎病变为主的外周关节持续性和进行性的滑膜炎,引起软骨破坏及骨侵蚀。RA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X线检查、血清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检测等手段。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是骨代谢中I型胶原蛋白病理性降解产物,能特异地反映骨胶原蛋白病理性降解过程,是骨吸收的生化指标之一,对RA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RF、血沉(ESR)、C反应蛋白[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高淳县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RA患者129例,男59例,女70例,年龄18~70岁,病程3个月~3年;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CR)1987年制订的RA诊断分类标准;所有患者入院前1年以上未曾使用过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药物治疗;排除累及关节的其他疾病及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严重肝、肾、心功能疾患,恶性肿瘤,严重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相关药物过敏史者。所有确诊RA患者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DAS28。
空腹抽取治疗前RA患者静脉血5 mL,3 000× g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份,1份即刻检测RF,另1份置低温冰箱保存6个月后待测。RF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在IMMAGE800特种蛋白分析系统上检测,ESR检测采用魏氏法,用106 mmol/L构椽酸钠抗凝血立即检测,仪器由上海迅达医疗仪器公司提供;血淸ICT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由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提供。各项目均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所有患者治疗6个月后再次抽血检测RF、ESR和ICTP。
ICTP:1.6~4.6 μg/L;RF:<20 IU/mL;ESR:男<15 mm/h、女<20 mm/h。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RA患者联合用药治疗后6个月DAS28及血清ICTP、RF、ESR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 | 表1 129例RA患者甲氨蝶呤和来氟米特联合药物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 ±s) |
ICTP水平与RA患者DSA28明显相关( r=0.388, P=0.019),与RF( r=0.08, P=0.70)、ESR( r=-0.11, P=0.32)无相关性。
RA的病理改变主要为滑膜炎,慢性炎症、增厚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其主要表现为炎症侵犯软骨以及软骨下骨、韧带等,引起关节严重破坏,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伴有局部及全身骨质的丢失[
本研究显示,RA患者经甲氨蝶呤、来氟米特2种药物联合治疗6个月后,ICTP比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P<0.05)。其原因为RA引起病理性骨降解,血中ICTP升高。而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药物联合治疗后,RA的病情得到控制、好转,故炎症骨组织受到的侵蚀亦随之明显减少,ICTP水平的明显下降与反映RA活度的DAS 28也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此结果与李峰等[
[1] |
|
[2] |
|
[3] |
|
[4] |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