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IA与PENIA测定IgE的分析灵敏度比较
李萍珠, 印美娟
上海市嘉定中心医院检验科,上海 201800

李萍珠,女,1962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工作。

摘要
关键词: 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 颗粒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 分析灵敏度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3)11-1033-02
引言

血清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 E, IgE)主要是用于过敏性疾病的诊断。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particle enhanced 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 PETIA)和免疫散射比浊法(particle enhanced immunonephelometry assay, PENIA)。这2种方法是目前公认的最为理想的方法。过去人们大多认为用散射比浊法检测特定蛋白的分析灵敏度较高,而传统免疫透射比浊法的分析灵敏度较低[ 1]。因此,我们分析了这2种方法检测IgE的灵敏度。

一、材料和方法

1. 仪器

西门子ADVIA 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简称ADVIA2400)和西门子BN ProSpec特定蛋白仪(简称BN-P)。

2. 试剂

PETIA试剂盒(批号16432/80705)由德国德赛诊断公司生产,校准品批号为60076079;PENIA试剂盒(批号169651C)由美国西门子医学诊断公司生产,校准品批号为083693;特定蛋白质控品来自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控品批号分别为低值285LPC、高值286LPC。

3. 检测方法原理

(1)PETIA:使用抗人IgE抗体包被的乳胶颗粒和样本中的IgE进行抗原抗体反应,反应完成后,用透射比浊固定时间法检测吸光度的变化反映IgE的浓度;(2)PENIA:在与含有人IgE的标本相混合时,包被着人IgE的特异的单克隆抗体的聚苯乙烯颗粒会发生聚集,这些聚集体会使穿过标本的光束发生散射,散射光的强度与标本中相关蛋白的浓度呈正比,与已知的标准浓度对比就可得出结果。

4. 参数设定

分别在ADVIA2400和BN-P上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参数设定和操作,组成各自的检测系统。

5. 标本来源

收集上海市嘉定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血清标本共50例,男22例,女28例,排除明显溶血和脂浊的标本。

6. 灵敏度试验

用生理盐水对已定值的混合血清做系列稀释。稀释比例为1∶1、1∶2、1∶4、1∶8、1∶16、1∶20、1∶32。充分混匀每份血清,分装置-20 ℃保存。血清IgE值分别为 128、64、32、16、8、6、4 IU/mL。按照文献[2-3] 方法,在连续10 d内,每天用校准品校准ADVIA 2400 和BN-P检测系统,检测质控品,确认结果在控后再分别检测系列稀释标本,记录检测数值。

二、结果

PETIA和PENIA检测IgE天间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在20%处对应的值为2种方法的分析灵敏度,结果分别为8和6 IU/mL,2种方法检测结果非常接近。见图:

图1 PETIA和PENIA的分析灵敏度

注:(a)PETIA;(b)PENIA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实验室检测项目和标本量的不断增加,用于临床检验仪器和方法也越来越多。目前PETIA在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系统的应用已经相当完善。有研究表明,PETIA检测特定蛋白与PENIA相比较,PETIA具有优良的精密度,相似的检测范围,良好的相关性,系统误差小,2种方法间测定结果存在一定偏倚,但符合临床检测需求[ 4, 5, 6]。可见2种方法完全可以满足临床血清IgE检测的要求。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免疫透射比浊法的灵敏度较低,主要是免疫复合物颗粒太小阻挡不了光线的通过,或者是免疫复合物太少,从而使灵敏度不够理想[ 7]。但是随着乳胶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技术的大量应用,增加了免疫复合物颗粒的直径使其检测灵敏度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PETIA与PENIA的分析灵敏度分别为8和6 IU/mL。PETIA的灵敏度已经相当接近于PENIA,过去免疫透射比浊法低灵敏度的缺点已得到明显改善。

另外,PETIA检测IgE的成本较低、无需专用仪器、患者的收费低、检测速度快、报告时间短,而且可与生化标本合并,减少患者的采血量。

总之,PETIA与PENIA相比具有优良的分析性能,且实用性强,应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 临床实验诊断学: 实验结果的应用和评估[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643-652. [本文引用:1]
[2] 冯仁丰. 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技术基础[M]. 第3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111-119. [本文引用:1]
[3]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 ards.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 approved guideline[S]. EP9-A2, NCCLS, 2002. [本文引用:1]
[4] 彭凤, 于嘉屏, 应春妹. 免疫透射比浊测定技术的进展和分析特性[J]. 检验医学, 2012, 27(4): 252-256. [本文引用:1]
[5] 彭凤, 徐小萍, 王琳, . 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特定蛋白的抗干扰能力比较[J]. 检验医学, 2013, 28(2): 142-145. [本文引用:1]
[6] 王永卿, 夏欢, 姚敏. 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RBP的方法学及临床价值初步评价[J]. 检验医学, 2011, 26(4): 252-255. [本文引用:1]
[7] 张汉园. 透射免疫比浊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的比较[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14(4): 34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