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在同时检测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中的应用
杨晓英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检验科,上海 201499

作者简介:杨晓英,女,1968年生,硕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NG、CT、UU的感染状况。

方法

采用FQ-PCR同时检测328例疑有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的NG、CT和UU,并与培养法做比较。

结果

FQ-PCR对NG、CT和UU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培养法。阳性标本定量均值分别为NG 1.1×108拷贝/mL、CT 1.2×107 拷贝/mL、UU 3.9×106 拷贝/mL。UU的阳性率为60.67%,CT为6.40%,NG为3.05%;CT+UU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为4.57%,NG+UU为1.83%,NG+CT为0.61%,总阳性率为70.12%(230/328)。

结论

FQ-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对NG、CT和UU进行定量测定,对三者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淋病奈瑟菌; 沙眼衣原体; 解脲脲原体;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中图分类号:R37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9-0770-03

与性行为传播相关的疾病, 统称为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是目前国际上流行最广的一类传染病[1]。在STD病原体中,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解脲脲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 UU)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在我国呈快速增长趋势[2]。CT和UU不仅可导致阴道、尿道感染, 上行的生殖道感染还可累及子宫内膜、输卵管和邻近的盆腔结构, 引起宫颈炎、盆腔炎及输卵管不育症等。CT感染的母亲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婴儿眼结膜炎、肺炎等。

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包括涂片法、细菌培养、免疫学技术等普遍存在检出率低、周期长、特异性差等缺点,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3]。NG主要通过直接涂片镜检和培养的方法进行鉴定。但目前一些患者存在着不规则用药等现象, 而且临床还出现少量对于培养基中万古霉素敏感的菌株, 因此作为“ 金标准” 的培养方法也可能出现假阴性[4]。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u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技术是近年才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技术。为了解FQ-PCR在NG、CT和UU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采用FQ-PCR技术对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了检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妇产科、皮肤性病科就诊, 疑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328例, 年龄15~76岁。

2. 仪器和试剂 ABI 7500全自动FQ-PCR 扩增分析仪(美国ABI公司), 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MTM培养基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CT免疫层析试剂盒由英国Unipath公司生产; UU培养试剂由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二、方法

1. 标本采集 先用棉拭子将宫颈口的分泌物擦去, 再将消毒棉拭子插入宫颈口1~2 cm, 轻轻转10~20 s取样。将拭子置于1 mL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密闭送检。

2. FQ-PCR 在装有PCR反应液的反应管中分别加入已处理好的标本、阴性质控品、临界阳性质控品、强阳性质控品、阳性定量参考品, 将反应管放入ABI 7500全自动FQ-PCR 扩增分析仪进行扩增检测, 根据阳性定量参考品的浓度由仪器自动计算出结果。

3. 常规检测 NG采用MTM培养基培养, CT采用免疫层析法, UU采用培养法。

三、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 进行χ 2检验分析,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FQ-PCR和培养法NG、CT、UU检测结果

表1

表1 FQ-PCR和培养法检测结果
二、采用FQ-PCR检测NG、CT、UU的检出情况

328例疑似患者的NG、CT、UU检出率依次增高, 见表2

表2 NG、CT、UU检出率
三、混合感染情况

采用FQ-PCR在328例疑似患者中检出NG+CT合并感染2例、NG+UU合并感染6例、CT+UU合并感染15例、NG+CT+UU合并感染2例。

表3 NG、CT、UU合并感染检测结果
四、NG、CT、UU感染患者各年龄段分布情况

20~45岁为3种病原体感染的高发人群, 其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 0.05), 见表4

表4 NG、CT及UU各年龄段感染分布情况
讨 论

近年来, 由NG、CT、UU等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报道, 全世界每年有5千万例泌尿道CT感染, 我国有些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已超过淋病[5]

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普遍存在检出率低、周期长、特异性差等缺点, 而FQ-PCR融合了PCR技术的核酸高效扩增, 探针杂交技术的高敏感、高精确定量的优点, 并克服了常规PCR无法定量、采用溴化乙锭对人体有害及污染环境等缺点[6]。但是FQ-PCR的影响因素也很多, 而且没有生物活性的病原体也能被检测出来。因此, 使用PCR法检查NG、CT、UU应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或停药2周后进行。

表1结果显示, 在女性的328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当中, 感染率最高的是UU, 占感染率总人数的60.67%, 与文献[7]报道的支原体感染占STD首位一致; 其次为CT感染, 检出率为6.40%, NG检出率最低, 为3.05%。UU是泌尿生殖道的正常居住微生物, 与其他菌群共生, 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的情况下可大量繁殖而致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NG培养法的阳性率为2.43%, FQ-PCR阳性率为3.05%; CT免疫层析法阳性率为5.18%, FQ-PCR阳性率为6.4%; UU培养法阳性率为52.13%, FQ-PCR阳性率为60.67%。由此可见, FQ-PC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常规检测方法。其原因可能为在扩增中, 被释放的荧光基团与PCR产物数量成正比, 仪器对光信号的敏感性是远远高于肉眼的。另外, 由于荧光探针的应用, 可以通过光电传导系统直接探测PCR扩增中荧光信号的变化以获得定量结果, 所以还具有DNA杂交的高特异性和光谱技术的高精确性。培养法仍然是金标准, 但耗时长、敏感性低, 因此出现了部分FQ-PCR阳性而培养阴性的标本。在培养阳性标本中, 荧光定量PCR出现阴性的情况, 可能是存在扩增抑制现象, 需进一步做鉴定[8]

在328例疑似患者中, 2种或3种病原体的合并感染率为7.62%; CT+UU感染率最高, 达4.57%, NG+UU次之, NG+CT、NG+CT+UU感染率最低, 只有0.61%。本研究结果与文献[9]结果一致。泌尿生殖道的混合感染, 说明STD患者经常不是单一病原体感染, 因一种病原体感染后导致人体局部抵抗力降低, 从而容易合并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表3结果显示NG、CT、UU主要好发于20~45岁的人群, 分别占总病例的70.00%、82.35%、80.81%, 这可能与此年龄段女性性行为活跃有关。此年龄段女性处于性成熟期, 是生育繁殖的黄金阶段, 同时有些女性性卫生知识缺乏,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感染STD的机会也随之增多。这也提示应加强此年龄段人群的STD预防及诊治工作, 提倡健康文明的卫生及生活习惯。

女性感染NG、CT、UU后往往因症状隐匿而易被忽视, 但却对生殖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 选择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在人群中尤其在育龄期妇女中定期开展NG、CT、UU感染的筛查尤为重要。FQ-PCR作为一项新的成熟技术, 耗时少、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值得推广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防疫司. 实用皮肤性病学手册[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8. [本文引用:1]
[2] Parish WL, Laumann EO, Cohen MS, et 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hlamydial infection in China: a hidden epidemic[J]. JAMA, 2003, 289(10): 1265-1273. [本文引用:1]
[3] 龚小云, 罗平, 卫国, . 荧光PCR技术在检测门诊就诊者淋病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2, 24(6): 370-371. [本文引用:1]
[4] 吴磊, 杨阳, 顾伟鸣. 二十一世纪第三届全国性传播疾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深圳: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2006. [本文引用:1]
[5] 胡茜, 王玉丰. 实时荧光PCR检测女性生殖道Ct和Uu结果分析[J]. 中国热带医学, 2007, 7(12): 2218. [本文引用:1]
[6] 苏学飞, 左中越, 程刚, . 荧光定量PCR检测性病病原体的临床价值[J]. 实验医学杂志, 2001, 17(6): 561-562. [本文引用:1]
[7] 黄莲芬.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生殖泌尿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 32(3): 440-441. [本文引用:1]
[8] 邓君, 洪华, 饶绍琴,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性病临床标本实验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3, 17(2): 120-121. [本文引用:1]
[9] 张德, 王克俊, 齐子芳. 荧光定量PCR检测NG、CT和UU三种性病混合感染的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18): 209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