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司氏普罗威登斯菌致下呼吸道感染一例
蒋士侖, 许德岳
上海市闸北区市北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435

作者简介:蒋士侖,男,1965年生,学生,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摘要
关键词: 司氏普罗威登斯菌; 多重耐药; 下呼吸道感染
中图分类号:R378.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9-0735-02

2010年8月, 市北医院从一例外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出司氏普罗威登斯菌。

一、临床资料

患者女, 99岁, 外院(临汾地段医院)住院患者, 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型)、脑梗死后遗症、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后于2010年7月8日入院。入院时患者尿色浑浊, 伴臭味, 无发热。2010年7月9日尿常规检查结果为隐血++、尿蛋白+、尿白细胞+++、红细胞镜检15~20个/HP、白细胞镜检> 100个/HP、尿微量蛋白119 mg/L。B超检查结果:胆囊壁毛糙, 左肾囊肿, 左肾盂分离, 膀胱内高回声, 泥沙样结石可能, 膀胱壁毛糙。考虑合并尿路感染, 给予氯唑西林钠治疗10 d后复查尿常规:红细胞镜检6~8个/HP、白细胞镜检60~70个/HP、尿微量蛋白79 mg/L, 患者尿路感染仍未明显控制。停氯唑西林钠, 改用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 1周后复查尿常规结果:白细胞镜检50~60个/HP、红细胞镜检6~7个/HP、尿微量蛋白40 mg/L, 再改用诺氟沙星口服治疗尿路感染。至2010年8月29日复查尿常规:红细胞镜检0~1个/HP、白细胞镜检0~3个/HP, 停用诺氟沙星。患者于2010年8月22日上午喉中出现较多痰鸣音, 不会自行咳出。用一次性咽拭取出较多黄白色粘痰, 伴异臭味, 无发热及气急。查体:神清, 呼吸尚平稳, 双肺呼吸音粗, 右下肺可闻少量干罗音, 送痰液标本至市北医院微生物室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分析。2周后再送痰液标本培养, 经鉴定均为司氏普罗威登斯菌。同时采集该患者同病室其他患者的痰液标本一并做细菌培养, 排除医院感染可能性。按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目前患者仍有痰, 但量较前减少。

二、实验室资料

1. 分离培养[1] 取患者痰液立即接种于巧克力、血平板及麦康凯平板(伊华公司生产)上, 置于5% CO2培养箱, 35 ℃培养24 h。从麦康凯平板上分离到浅黄色、中等大小菌落的革兰阴性杆菌。

2. 鉴定 用API ID32E板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鉴定; 氧化酶试验阴性、触酶试验阴性, 生化编码为00400105000, 鉴定结果为司氏普罗威登斯菌; 可信度(ID)为99.9%。

3. 体外药敏试验[2] 用ATB G-5药敏板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进行体外药敏试验。

4. 药敏结果 头孢西丁、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 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耐药。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 氨基糖甙类耐药(AAC 2’ )。

三、讨论

司氏普罗威登斯菌属肠杆菌科, 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 也是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腹泻和肠道外感染, 如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3, 4]。本研究中检出的司氏普罗威登斯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 并产ESBLs, 国内少有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医源性的侵袭性操作等, 使许多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

该患者入院时已有尿路感染, 临床给予经验用药治疗达52 d, 且使用了3种抗菌药物, 导致该患者菌群紊乱的可能性增加, 从而使临床上少见的司氏普罗威登斯菌耐药性发生改变, 多重耐药几率升高。因此, 应及时进行细菌鉴定及体外药敏分析, 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该患者所感染的司氏普罗威登斯菌虽然未造成医院感染暴发, 但已发生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 应引起医院感染控制部门的重视[5]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第3版.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896-904. [本文引用:1]
[2]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 ards Institute. Abbreviated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and yeast: approved guideline[S]. M35-A2, CLSI. [本文引用:1]
[3] Hsueh PR, Chen WH, Luh KT.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 caus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from 1991-2003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in Taiwan[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5, 26(6): 463-472. [本文引用:1]
[4] 贾文祥. 医学微生物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69-178. [本文引用:1]
[5] 杨虹, 王辉, 彭黎明, . 中国九家教学医院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研究[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9): 969-97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