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临床价值
杜宗孝, 李富荣, 朴文花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医学检验诊断中心,宁夏 银川 750021

作者简介:杜宗孝,男,1956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实验诊断研究。

通讯作者:朴文花,联系电话:0951-2063024。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在酒精性肝病(ALD)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104例ALD患者[ALD组,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FL)36例、酒精性肝炎(AH)52例和酒精性肝硬化(AC)16例]和1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非酒精性肝病(NALD)组]治疗前(入院时)、治疗3周后及10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血清m-AST活性,同时测定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观察AFL、AH及AC患者治疗前、后GGT、ALT、AST、m-AST活性的变化。

结果

ALD组、NALD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NALD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ALD组( P<0.05)。治疗后AFL、AH及AC组血清GGT、ALT、AST活性均明显下降( P<0.001),AFL和AH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C组;AFL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AH组血清m-AST活性有明显下降,但AC组下降不明显。

结论

血清m-AST对ALD的治疗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同工酶; 酒精性肝病
中图分类号:Q5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9-0732-04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serum m-AST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DU Zongxiao, LI Furong, PIAO Wenhua.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Ningxia People's Hospital, Ningxia Yinchuan 75002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erum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mitochondrial isoenzyme (m-AST) activity in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Methods

The serum levels of m-AST,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inhibition assays in 104 patients with ALD [ALD group, including alcoholic fatty liver (AFL) 36 cases, alcoholic hepatitis (AH) 52 cases and alcoholic cirrhosis (AC) 16 cases], 100 patients with viral hepatitis [non-ALD (NALD) group]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for 3 weeks and 100 healthy subjects (control group). The changes of serum GGT, ALT, AST, m-AST activities were observed in AFL, AH and AC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activities of serum GGT, ALT, AST and m-AST in ALD and NALD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 P<0.05), and the activities in NALD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ALD group ( P<0.05).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GGT, ALT and AST activities in ALD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P<0.001). The activities in AFL and AH groups de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than those in AC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GGT, ALT, AST and m-AST activities decreased basically to the normal levels in AFL group. The m-AST activ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AH group, while the m-AST activity decreased not significantly in AC group.

Conclusions

Serum m-AST ha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monitoring ALD.

Keywor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Isoenzyme;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 酗酒和酒精依赖已成为我国和大多数欧美国家共同面临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由于长期饮酒所致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而居第2位的肝脏疾病[2]。酒精滥用可导致消化、循环及神经系统的多器官病变, 其中肝脏作为酒精代谢的主要器官所受损伤最为严重。大量饮酒者中8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 10%~35%可发展成ALD, 10%~20%将发展为肝硬化[3]。在ALD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 除了饮酒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外, 依然缺乏客观、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指标[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 通常血清中含量很低, 大量肝细胞坏死时才释放出来。由于m-AST的半寿期很短, 如果肝细胞不再受损, 血清中的m-AST很快被清除; 血清m-AST的快速下降可以代表ALD的预后良好[5]。我们通过观察AL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γ -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m-AST活性的变化, 探讨血清m-AST活性测定在ALD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观察对象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期间在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医的104例酒精性肝病(ALD)患者, 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2002年南京会议制定的标准[6], 其中酒精性脂肪肝(AFL)患者36例、酒精性肝炎(AH)患者52例、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38~61岁; 平均饮酒年限24.5年(6~43年); 未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肝炎相关病毒感染, 无代谢异常和药物等引起的肝损伤。选择同期在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留医的100例男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非酒精性肝病(NALD)组, 年龄37~60岁, 所有患者均不嗜酒, 无明显脂肪肝。另选择同期来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查体的男性健康成人100名作为对照组, 年龄39~58岁, 排除嗜酒及心、肝、肾疾病者。

二、主要试剂

血清m-AST检测采用免疫抑制法, 试剂及配套校准品、质控品由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血清ALT、AST、GGT检测试剂及配套校准品、质控品均由北京九强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三、样本采集及检测

所有观察对象在治疗前(入院时)、治疗后于清晨空腹抽血, 分离血清; 当天上午在HITACHI 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所有项目的检测, 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进行。

四、血清m-AST检测原理及参数设置

AST包括存在于细胞浆内(c-AST)和存在于线粒体内(m-AST)的2种同工酶。试剂中的单抗人c-AST抗体与样本中的c-AST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使c-AST的活力被抑制, 而m-AST活力不受影响, 此时利用速率法测得AST结果即为m-AST活力。主要参数设置:速率法; 样本量为10 μ L; 试剂1为120 μ L、试剂2为30 μ L; 主波长340 nm; 次波长410 nm; 检测时间10 min。

五、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用表示 x̅± s, 2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结 果
一、ALD及NALD组治疗前血清GGT、ALT、AST及m-AST活性比较

ALD组、NALD组患者治疗前(入院时)血清GGT、ALT、AST及m-AS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 NALD组患者明显高于ALD组(P< 0.05)。见表1

表1 ALD组、NALD组治疗前(入院时)与对照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检测结果比较
二、不同类型AL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GT、ALT、AST及m-AST活性变化

治疗后ALD 3组患者血清GGT、ALT、AST活性均明显下降, AFL和AH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C组。治疗后AFL组血清GGT、ALT、AST及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P< 0.01); AH组血清m-AST活性明显下降(P< 0.05), 但AC组下降不明显(P> 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ALD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变化
讨 论

ALD是由长期酒精滥用所致的肝脏疾病, ALD包括AFL、AH和AC。AFL是ALD最早的轻微病变阶段, 无明显临床症状, 戒酒后多可逆转; 有些患者如不干预, 可能继续发展成为AH和AC[7]。研究表明, 乙醇进入肝细胞后经肝乙醇脱氢酶、过氧化氢体分解酶和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3条途径代谢产生乙醛和乙酸盐, 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会造成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及纤维化, 严重时可致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导致死亡[8]。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ALD组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虽不及NALD组的升幅, 但其血清GGT、ALT、AST、m-AST活性均明显增高, 说明ALD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肝细胞损害。

多年以来, 血清GGT活性一直作为ALD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最佳血清酶学指标, 戒酒或治疗后GGT活性很快恢复正常; 如再次饮酒时血清GGT浓度又迅速升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3周后AFL和AH患者血清GGT活性均明显下降。因此GGT是诊断ALD的敏感指标, 也可用于评价临床治疗ALD效果。GGT是肝细胞损伤的指示酶。长期饮酒能使肝细胞合成GGT的能力增强, 肝细胞释放GGT增多。但GGT的半寿期较长, 不能快速地反映患者的真实情况, 许多临床症状消失的患者血清GGT仍然很高, 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方可恢复。本研究中, 治疗3周后AC患者的血清GGT活性下降不明显, 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果一致[10]。慢性AC患者戒酒或治疗后血清GGT活性不能降至参考范围。

因此, 在提倡大力戒酒的前提下, 急需寻找用于ALD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实验室客观指标。AST属细胞内功能酶, 细胞外液含量很低, 有2种同工酶, 其中一种存在于细胞浆内(c-AST), 另一种存在于线粒体内(m-AST)。这2种同工酶的升高有着不同的意义, 前者升高表示细胞通透性改变, 而后者升高表示线粒体膜的通透性改变和细胞的坏死[11]。酒精性肝病时, 肝细胞线粒体严重破坏, m-AST释放入血, 血中m-AST迅速上升。m-AST在血中的半寿期短, 如果损伤不继续加重, m-AST迅速下降, 预后较好[12]。本研究中AFL患者治疗3周后血清m-AST活性基本降至正常水平; AH患者血清m-AST活性明显下降, 但AC患者下降不明显。提示血清m-AST可以作为ALD治疗监测的较好指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红云. 酒精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2(4): 301-304. [本文引用:1]
[2] 苏俊, 廖彩仙, 周杰. 酒精性肝病105例临床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07, 23(5): 704-705. [本文引用:1]
[3] 徐正婕, 陆伦根.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J]. 中国处方药, 2010, 9(1): 32-33. [本文引用:1]
[4] 项红军, 柴福录, 鲁彦.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J]. 医学研究杂志, 2010, 39(6): 124-126. [本文引用:1]
[5] 顾炳权, 董轲, 韦三华. m-AST检测对酒精性肝炎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7, 22(5): 32-33. [本文引用:1]
[6]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酒精性肝病诊断标准[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 11(2): 72. [本文引用:1]
[7] 吕海燕, 王沁.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J]. 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 2010, 29(5): 39-40. [本文引用:1]
[8] 李爱华. 酒精性肝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学, 2010, 31(17): 2670-2672. [本文引用:1]
[9] 李姗媚. 酒精性肝病的实验室诊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1): 85-87. [本文引用:1]
[10] 程德希. 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戒酒前后血脂和血清酶的变化[J]. 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7): 1071-1072. [本文引用:1]
[11] 卢业成, 罗洁, 龚兰. 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在各类肝损害病程中的变化[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8): 476-478. [本文引用:1]
[12] 荆成宝, 赵斌, 沈锋, .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检测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 9(6): 990-99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