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出现钩状效应一例
李慧, 高致远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 200438

作者简介:李 慧,女,1978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检验工作。

通讯作者:高致远,联系电话:021-81875132。

摘要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 钩状效应; 甲胎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9-0706-02

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发展的新一代标记免疫分析技术, 结合了电化学发光与免疫测定的优势。由于检测全过程在一个全封闭的反应体系中全自动进行, 反应时间较短, 具备快速、精确、重现性好及试剂安全无毒等特点, 一直受到临床应用者的好评[1]。但只要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就有可能出现“ 钩状效应” 。当被检测标本抗原含量过高时, 不易形成免疫夹心复合物, 从而导致测定结果低于实际含量或假阴性的情况。现将用ECLIA检测甲胎蛋白(AFP)出现钩状效应导致结果低于实际含量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 标本来源 2011年7月30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介入科29岁女性患者, 诊断为原发性肝癌, 门脉癌栓肝动脉导管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后。

2. 检测方法 (1)仪器:罗氏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2)试剂:罗氏E170仪器配套AFP定量检测试剂盒(批号:162355-01); 亲和吸附离心管法检测AFP质体(AFP-L3)(批号:20110602), 北京热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质控品:由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朗道混合肿瘤标志物质控品。所有试剂在有效期内新开瓶使用, 开机质控在控, 批量进行标本检测。

二、结果

仪器检测AFP原始结果为900.3 μ g/L, 对比LIS系统中该患者最近2次(同年5月24日, 同年4月11日)AFP历史结果分别为8 215 000和6 001 000 μ g/L(1万倍稀释后)。检测该标本AFP-L3时, 测定值竟然超出1 210 μ g/L。操作者对原始标本进行稀释复测, 经1万倍稀释后结果为10 410 000 μ g/L。

三、讨论

自2006年起, 我科室就采用罗氏E17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由于肝癌患者AFP> 1 210 μ g/L的标本非常常见, 因此准确定量常需要进一步稀释后检测, 但检测过程发生“ 钩状效应” , 导致检测值假性偏低的情况极为少见。该患者2次历史结果, 仪器检测原始值均> 1 210 μ g/L, 经1万倍稀释后得到最终结果, 未出现“ 钩状效应” 。在罗氏ECLIA定量检测AFP的试剂说明书中指出, AFP浓度在1 000 000 IU/mL(1 210 000 μ g/L)内不会出现“ 钩状效应” 。这提示, 超过这一浓度的标本可能存在“ 钩状效应” , 虽然超过该检测上限的临床标本非常罕见, 一旦出现就需要检测者结合临床做出准确判断后对标本进行稀释检测。目前我们尚未在AFP浓度< 1 000 000 IU/mL(1 210 000 μ g/L)的临床标本中发现存在“ 钩状效应” 。

AFP是进行肝癌初筛及诊断的常用肿瘤标志物, 其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与患者的利益密切相关, 肿瘤标志物的错误结果, 特别是假阳性结果会引起人们的过度恐慌和不安, 假阴性或低于实际含量的结果会给临床或患者错误的提示, 延误治疗或影响疗效判断。因此, 检验人员一定要加强责任心, 不能盲目相信仪器的检测结果。对结果有疑问时应结合患者病史、临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诊断, 有必要时对标本进行复测(含稀释测定)。避免因钩状效应或其他原因导致结果误报或错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马惠芬, 杨辛.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胎蛋白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5, 2(5): 23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