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宋海英,女,1977年生,学士,主管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
分析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血培养标本各种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
方法采用双相血培养瓶进行血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VI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血培养结果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70.6%,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占28.4%。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
结论应该重视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血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pathogens isolated from blood specimens of neonates.
MethodsBiphasic blood culture bottle was used to culture the blood of the neonates. Isolated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drug sensitivity tests were completed by VITEK 32 system.
Resul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ram-positive cocci accounted for 70.6%,in which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ccounted mainly,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28.4%. Gram-positive cocci were sensitive to vancomycin,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were sensitive to carbapenem.
Conclusions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determination of pathogens isolated form blood specimens of neonat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Choosing rational antibiotics can reduce 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新生儿血流感染是新生儿期重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 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较易感染, 同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随着新的抗菌药物不断问世, 致病菌种类亦在不断变迁, 而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 使耐药菌株逐渐增多, 尤其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菌的出现,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病原菌及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为了了解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变化, 更好地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我们回顾性分析常州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新生儿的血培养结果, 对血培养阳性细菌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进行分析。
在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血液培养标本991份。
采用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双相血培养瓶进行血培养, 其采用带有琼脂斜面的固、液双相血培养瓶形式, 含聚茴香脑磺酸钠(SPS)不仅有抗凝血作用, 更能中和或部分中和血中免疫因子和残留抗菌药物(链霉素、阿米卡星、庆大毒素、多黏菌素B等)的杀菌、抑菌作用。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S)标准进行。
在患儿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 分2个不同部位以无菌方式分别采集血液标本2.5~5.0 mL加入2只血培养瓶, 每天观测细菌生长情况。若液体培养基出现均匀混浊、固体培养基表面有菌落或菌苔, 立即转种血平板, 必要时另转种巧克力平板和念珠菌显色平板, 置于37 ℃、5% CO2环境培养18~24 h时进行分离纯培养。同时, 涂片行革兰染色镜检, 及时初报临床医生, 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为最终报告。阴性培养标本6 d时盲转种血平板, 无菌生长者为阴性。
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由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结果分析。
991份血培养标本中检出细菌102株, 阳性率为10.3%(102/991), 其中革兰阳性菌占70.6%(72/102), 革兰阴性杆菌占28.4%(29/102)。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高, 分别占34.3%(35/102)、7.8%(8/102)、5.9%(6/102)和4.9%(5/102)。102株病原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55株, 占53.9%。革兰阴性杆菌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为主, 分别占检出菌的12.7%(13/102)、6.9%(7/102)、3.9%(4/102)。见表1。
![]() | 表1 血培养阳性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比 |
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很高, 分别达97.1%(34/35)、100.0%(8/8)、100.0%(6/6)、100.0%(5/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株,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45株, 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CNS的40.0%和91.8%。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85.2%)及红霉素(75.9%)的耐药率较高。但尚未发现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0.0%)和口恶唑烷酮类合成抗菌药物利奈唑胺(0.0%)耐药的葡萄球菌。见表2。
![]() | 表2 血培养检出常见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 |
革兰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4.2%)和亚胺培南(0.0%)的耐药率最低, 对阿米卡星(4.2%)、环丙沙星(12.5%)、头孢哌酮-舒巴坦(16.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0.8%)、庆大霉素(20.8%)、头孢西丁(29.2%)的耐药率也较低。对第3、4代头孢类药物耐药率都在60.0%以上。见表3。共检出16株产超广谱β -内酰胺酶(ESBLs)菌,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9株, 大肠埃希菌5株, 阴沟肠杆菌2株。
![]() | 表3 血培养检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 |
儿童细菌性感染在临床上有各种不同的表现, 而血流感染是全身感染的集中表现形式, 新生儿血流感染是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1], 发病隐匿,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此, 血培养检查仍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方法。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血培养阳性率大多在10%左右[2]。常州市妇幼保健院991份血培养标本中102份阳性(阳性率为10.3%), 与多家医院报道[3, 4]相似。
国内外文献报道,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 以葡萄球菌为主[5, 6]。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02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显示, 革兰阳性菌占70.6%(72/102), CNS 55株, 占53.9%。以往曾认为CNS致病力弱, 为污染菌, 但近来研究表明其具有细胞黏质等致病因子, 有一定的致病能力, 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菌种。2003年西班牙学者进行一项对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前瞻性研究发现, 革兰阳性菌占首位(76.4%), CNS占其中的72.5%, 为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55.4%[7]。常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102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中主要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分析显示, 新生儿血流感染的耐药菌株呈增多和多重耐药趋势。C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2.5%~100.0% , 其中腐生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的耐药更为明显, 表明这些药物已经不宜作为治疗新生儿CNS血流感染的首选药物。革兰阳性球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仍有较高的敏感性, 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 即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仍然有优异的抗菌活性。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菌药物, 抗菌作用强, 目前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技术分离提纯, 纯度> 95%, 极少发生不良反应, 其安全性也被临床证实。但其他国家已多次报道分离出耐万古霉素的菌株[8]。国内也已有报道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的存在, 这一现象不容忽视, 提醒临床医生要慎用万古霉素, 随着万古霉素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及次数增多, 自然诱导产生耐万古霉素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9], 应引起高度重视。
102例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9株, 占28.4%, 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 其次为阴沟肠杆菌。研究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 对第1、2、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都在50%以上, 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仍然有较好的敏感性。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0.0%)。亚胺培南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对革兰阴性菌保持高度敏感, 可能与其易进入细菌外膜并有特殊的膜通透性, 与所有青霉素结合蛋白尤其是结合蛋白Ⅱ 有较强的亲和力及对ESBLs高度稳定有关[10]。因此, 在对革兰阴性菌引起的血流感染者进行治疗时, 碳青霉烯类药物仍是对产ESBLs菌株最稳定的抗菌药物。
另外环丙沙星对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为16.7%, 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为12.5%, 其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敏感性均较高, 但因为动物试验显示喹喏酮类抗菌药物对幼年动物具有软骨损伤作用, 新生儿科一般也较少使用。但喹喏酮类药物经基础研究和临床随机对照试验, 在新生儿期是适用的, 其对幼年动物软骨发育的影响在人类新生儿极少有类似发现[11] 。Korman等[12]报道2例长期服用环丙沙星的患儿未发现软骨病变的证据。故对于多重耐药菌株所致的重度感染, 也可考虑应用环丙沙星。
新生儿血流感染是新生儿时期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13, 14]。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也在逐年变化,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逐年下降[15], 我们以CNS为最常见的检出菌, 而CNS既是最常见的污染菌, 也是目前常见的血流感染病原菌, 其临床意义的判定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需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 综合分析。血培养污染的鉴别可根据微生物鉴定、阳性检出时间、重复培养结果和临床特征综合判断。而多重耐药菌致新生儿感染是最棘手的临床问题, 微生物实验室应根据血培养中细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特点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 这将给临床的早期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 有利于减少耐药率的增加, 提高患儿治愈率。每所医院因各自的用药习惯不同细菌的耐药性也不同, 各地区不同医院应对本地、本院的耐药趋势进行定期统计分析, 总结出本地区、本医院耐药特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同时定期总结和比较有利于发现院内感染的发生, 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除了正确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外, 医疗相关部门应注意对新生儿的家长进行卫生护理方面的宣传指导, 降低发病率, 同时医院要做好消毒隔离, 尽量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