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江明凤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检验科,浙江 杭州 310002

作者简介:江明凤,女,1969年生,学士,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生化、免疫学检验工作。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146例临床疑似A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HFABP的浓度,并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AMI患者发病早期入院时、发病2 h、入院后68 h检测血清HFABP、CK-MB和cTnI浓度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001)。在AMI发病早期,HFABP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率预测值和阴性率预测值分别为83.3%、94.0%、88.5%、93.8%、83.9%,均明显高于CK-MB和cTnI。

结论

在AMI发病早期,HFABP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高等优势,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B; 心肌肌钙蛋白I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6-511-03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预后不良,死亡率高。发病早期诊断、早治疗,并尽早恢复缺血心肌再灌注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B(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生化指标是心肌损伤传统标志物,在AMI诊断、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早已得到广泛应用[ 2]。但这些指标对AMI早期诊断阳性率均不高,这一缺陷不能满足AMI早期诊断的要求,为此临床迫切需要特异性强,早期阳性率高的新诊断指标。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的一个亚型,主要分布于心肌细胞中。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心肌损伤早期HFABP即可释放入血,因此,有望发展成为AMI早期诊断新指标。本研究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AMI患者血清中HFABP含量,研究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心内科和急诊科收治的临床疑似AMI患者146例。其中,出院确诊为AMI患者82例(AMI组),男47例,女35例,年龄3686岁。非AMI患者64例(非AMI组),其中稳定心绞痛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9例,心肌炎3例,慢性心功能不全6例,慢性肺心病1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3376岁。此外,本研究还收集了排除外伤、肌肉病变、肝肾病变和其他内分泌疾病的50例来本院健康体检者(对照组)。AMI诊断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 3],所有诊断均来自于临床病历诊断资料。

二、方法

1. 样本采集 所有患者均于就诊时、发病2 h和入院后68 h各采静脉血5 mL,健康体检者于体检时采集静脉血5mL。所有标本离心,分离血清,取血清进行检测。

2. 仪器与试剂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样本HFABP,试剂盒由深圳达科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正常值为07.22 μg/L;CK-MB用免疫抑制法进行检测,试剂盒由德国HUMAN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为AU2700生化分析仪,正常值为025U/L;cTnI 用雅培AXSYM免疫发光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正常值为00.4 μg/L 。所有检测均严格按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三、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AMI组及非AMI组患者入院时、发病2 h、入院68 h血清中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

入院时AMI组患者血清HFABP、CK-MB及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及对照组( P<0.001)。发病2 h、入院后68 h AMI组患者HFABP、CK-MB和cTnI血清水平也明显高于非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结果见 表1

表1 入院、发病2h、入院68h AMI组、非AMI组和对照组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x- ±s
二、AMI发病早期各指标诊断性能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AMI发病早期各指标诊断性能比较(%)
讨论

心肌损伤标记物是AMI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有CK-MB、cTnI、肌红蛋白等。CK-MB和cTnI对诊断AMI的特异性虽然较强,但二者在AMI发病早期(4 h内)阳性率均低。大多数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多无典型临床症状,且缺乏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而上述心肌损伤指标对AMI早期诊断又均存在一定诊断性能缺陷,为此,探索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检测指标对于早期诊断AMI将具有重要意义。

HFABP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可溶性蛋白,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多种组织细胞,目前已发现该类蛋白至少有小肠型、肝脏型、肾脏型和心脏型等9种类型,HFABP是其中的一种,特异地存在于心肌组织中,约占心脏可溶性蛋白的4%8%,而在其他组织表达水平极低或不表达[ 4]。当心肌缺血缺氧或受损, HFABP可迅速释放入血[ 5]。因此,HFABP有望发展为AMI早期诊断以及判断AMI溶栓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 6, 7]

本研究发现,AMI患者发病2 h外周血清中HFABP、CK-MB和cTnI含量分别为(53.26±27.35)μg/L、(27.63±11.82)U/L、(4.53±2.21)μg/L,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 P<0.001)。入院后68 h,AMI患者外周血清中HFABP、CK-MB和cTnI含量分别为(86.75±38.51)μg/L、(64.11±28.56)U/L、(17.09±6.74)μg/L,各指标血清水平与发病2 h和入院时比较,均有明显升高( P<0.001);在AMI发病早期,以上各指标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HFABP分别为83.3%、94.0%、88.5%、93.8%、83.9%,CK-MB分别为44.4%、92.0%、67.3%、85.7%和60.5%,cTnI分别为51.9%、88.0%、69.2%、82.4%和62.9%,与CK-MB、cTnI 2指标比较,HFABP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优于CK-MB和cTnI。研究结果表明,在AMI发病早期,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等诊断性能高,明显优于传统指标CK-MB、cTnI指标,因此,HFABP可能更适合用于AMI的早期诊断。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Thune JJ, Hoefsten DE, Lindholm MG, et al. Simple risk stratification at admission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reduced mortality from primary angioplasty[J]. Circulation, 2005, 112(13): 2017-2021. [本文引用:1] [JCR: 15.202]
[2] Jeremias A, Baim DS, Ho KK, et al. Differential mortality risk of postprocedural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following successful versus unsuccessful stent procedures[J]. J Am Coll Cardiol, 2004, 44(6): 1210-1214. [本文引用:1] [JCR: 14.086]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 710-725. [本文引用:1]
[4] Choromanska B, Mysliwiec P, Dadan J, et al.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J]. Postepy Hig Med Dosw(Online), 2011, 65: 759-763. [本文引用:1]
[5] 董解菊, 肖颖彬. 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1, 23(2): 74-76. [本文引用:1]
[6] Colli A, Josa M, Pomar JL, et al. 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ction: where do we stand today[J]. Cardiology, 2007, 108(1): 4-10. [本文引用:1] [JCR: 1.519]
[7] Garcia-Valdecasas S, Ruiz-Alvarez MJ , Garcia De Tena J, et al.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value of 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in the early hour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cta Cardiol, 2011, 66(3): 315-321. [本文引用:1] [JCR: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