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科工作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初探
唐古生, 秦阳华, 沈茜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实验诊断科,上海 200433

作者简介:唐古生,男,1978年生,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免疫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检验医师; 转化医学; 质量控制;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3-0231-03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 国内医学检验的学科建设也空前活跃, 逐渐发展成为医学领域内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二级学科, 实现了向检验医学的质的转变。当前的检验医学全程参与临床对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所有医疗活动的决策过程, 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与此同时, 愈来愈多的实验室通过参加ISO15189实验室认可、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认证等活动,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逐步实现与国际实验室的接轨。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飞跃, 对从事检验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善检验科人员层次结构, 推行多样化继续教育模式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要举措。目前, 临床检验科的工作主要包括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不同的工作任务需要不同的人员配置, 无论从事哪类工作都需要岗位对应的继续教育, 实现不断的自我提高, 持续保障医学检验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完善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适应并推动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

一、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检验科重点培养检验医师

检验医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将检验工作的重点从对标本负责转变到对患者负责。因而要求检验科不仅能够出具正确的标本检测结果, 更要能够对患者不同的检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为临床提供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咨询服务。因此, 具备临床医学背景同时又熟悉检验医学的检验医师成为临床实验室学科建设学科急需的人才。我院每季度进行的临床科室对检验科满意度调查反馈意见表明:随着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自动化仪器的大量配置等, 临床医生对我们的检验质量、发报告时间、服务态度等满意度大幅提升; 但与临床交流沟通不够已成为制约检验科满意度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检验医师作为临床和检验的复合型人才, 应该成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的桥梁。我们认为要真正胜任检验医师的工作, 除了要参加检验技术人员相关的各种培训活动, 更需要参加更多的可以提高其临床分析能力的继续教育活动。

1.参加临床科室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

目前全国各省市针对检验医师培训工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 主要包括尽可能要求有临床医学的教育背景、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完成内科和检验科范围内轮转等[1]。尽管在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有差异, 但均要求检验医师在熟悉检验专业的同时, 强调临床知识、技能及临床沟通的重要性。然而, 检验医师平时工作在检验科, 不接触临床患者, 即便是之前曾经在临床工作或轮转, 也会因为接触患者的数量不够大、病种比较单一等原因, 使临床知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慢慢变得生疏。因此, 要保证检验医师的工作质量, 应采取措施加强对检验医师关键临床知识的继续教育。检验医师应该规律性参加临床查房和疑难病例讨论, 积极参与临床会诊, 综合并延伸检验结果内涵, 从检验的角度提出专业性意见。各专业方向的检验医师, 可以对参加临床查房的科室有所选择。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临床活动, 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 才能更好的将本专业检测项目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变化真正结合起来, 更好的与临床进行沟通, 提高临床服务质量。

2.参加检验医师相关会议和培训

检验医师在全国范围处于起步阶段, 有关检验医师的准入、培养、工作模式、工作内容等各种问题都在摸索与规范中。各单位不能仅满足于自己的工作模式, 应主动走出去进行探讨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检验医师相关的会议和有资质机构组织的规范化培训, 借鉴好的做法, 改进不足的方面。只有广泛的学习和不断的改进, 才能做好检验医师的工作, 更好的代表检验科为临床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检验医师岗位价值所在。

二、转化医学的兴起对检验人员的科研素质提出严峻的考验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模式, 有效地打破了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 缩短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 已成为国家在医学领域里的一个重大政策。转化医学的主旨是“ 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 。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检验科的主要工作都在临床, 仅少数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能够开展与基础检验相关的科学研究。事实上, 我们目前开展的检验项目从检测方法、检测的仪器、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等无不依赖于基础检验的研究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 只有持续促进基础检验科研的发展, 临床检验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反过来, 临床检验具有实践性, 通过临床检验为临床服务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 发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再通过基础科研进行深入的研究直至解决。只有加强二者的沟通联系, 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促进检验医学发展, 实现为患者服务、解除患者病痛的最终目标。目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设立的检验医学类基金资助, 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众所周知, 由于检验科在临床处于辅助科室的位置, 以往在整个医院层面并不重视检验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检验科人员构成普遍存在学历偏低、人员专业背景复杂甚至存在许多非检验专业毕业工作人员的现状。要开展检验医学的基础研究, 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 人员层次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目前, 许多有条件的实验室已经引进了经过严格基础研究培训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无疑是给检验医学领域的转化医学研究注入了活力。但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仍然是各医院检验科在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高级人才的引进只是促进科室发展的第一步, 真正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真正促进检验医学的发展。

1.充分发挥高学历、研究型人才本身的能力优势

这些人才经过专业的培训, 本身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大部分可能也是检验医师系列的人才。在检验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他们通过自我或外在的条件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对于这些人才, 既应该要求他们能够深入一线工作, 发现科室临床工作的技术细节问题和潜在的科研价值, 然后通过查询文献资料, 设计解决方案; 更应该着力要求他们对细节问题进行总结分析, 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审视提炼出本科室临床工作可以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研究课题, 并能够牵头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对于这些人才的继续教育还应该鼓励多参与各种学术科研的培训和会议, 不断地交流吸纳新的理念、了解新的技术方法同时注重自身管理协调能力的提高。

2.充分发挥高学历、研究型人才的的传帮带作用

检验科的主要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临床检测工作, 这些人员基本的学历为检验或生物技术本科, 有些则更低。在学习期间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 但是多年工作在临床一线, 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发现了不少的问题。然而, 限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的缺陷, 难以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也极少形成有借鉴意义的总结或文章。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要承担教学和科研的任务, 通常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时间要少些, 因此, 获取临床问题的机会也比较少, 使之发现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难以充分发挥。我们认为科室的管理者应该创造条件和机会将两类人员结合起来, 利用高学历研究型人才解决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问题才是最佳模式, 而这就涉及到临床一线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通过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对临床一线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科研普及教育、基本科研思维的反复培训, 并针对实际案例与接受能力较强的一线人员共同设计解决方案, 指导和协助一线人员进行逐步深入的课题实施, 在临床带教中培养其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以点带面、直至全科人员或者大部分员工临床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这项工作既体现“ 临床问题指导基础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解决临床问题” 的转化医学研究内容, 同时也实现了检验科整体人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还适应了个人发展的需求。然而要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更好的结合模式。

三、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是规范检验工作、落实质量控制的关键

检验科的主要职能是直接为临床科室服务、为患者服务, 因此, 各类标本的检测是检验工作的主要内容。随着检验医学和检验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手工项目逐步被全自动的检测方法和仪器所替代, 新的检测项目也不断推向临床。了解各种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和临床价值、各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日常的维护保养、规范检验活动、落实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是当前检验医学发展对每一个检验科工作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如前所述, 尽管积极进行了人员结构层次的调整, 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检验科大部分日常工作人员学历较低, 对岗位相关检测项目理解不够, 多仅仅满足于机械操作,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临床综合能力较差, 同时对自己岗位以外的检测项目也知之甚少。实施临床一线人员基本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强调规范化流程操作、提升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是当前检验医学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认为对广大的技术工作人员应有计划、分类进行多种继续教育, 以逐步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

1.充分发挥外部继续教育培训对骨干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各种有资质机构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学术会议交流, 内容丰富且涉及到日常检验工作的方方面面, 包括从实验室层面的管理、质量控制到具体某个检测项目的检测经验总结等。建议科主任鼓励本科室各分管负责人积极撰稿参与交流, 并适当选择安排骨干人员持续、对口的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和培训。对这些骨干的培训效果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狠抓培训效果, 切实提高骨干的个人能力; 然后在科室内充分发挥这些人员对一线工作人员的再教育和共同提高的作用。在不过多增加科室教育成本压力前提下, 通过重点培养和分级带动, 促进全科人员在各个层次和各个专业上整体能力的提高。

2.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位工作人员参与和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

检验医学发展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有科室全员参与才能真正建立和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对各岗位工作人员除了新仪器、新项目的操作培训等各种必须教育外, 还应该定期、全面、主动进行实验室管理理念、质量控制、常见问题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活动。如此频繁的授课, 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培训效果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除了科主任和骨干的科内授课, 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岗位人员, 尤其是年轻同志根据各自岗位的检测项目, 首先自己钻研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操作要点、注意事项、质量控制、临床意义、研究进展等内容, 然后准备幻灯给全科同志授课讲解, 科主任和技术骨干点评, 大家共同讨论学习。这样一方面授课者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岗位检测项目的全部内容, 有利于提高相关项目的检测质量; 另一方面科室其他人员对本室开展的所有检验项目有了更好的了解, 能够更好回应临床科室的相关咨询。通过这样的循环滚动授课, 调动了全科人员的学习热情, 不仅丰富了科室的学术活动内容、锻炼了年轻人上台授课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 通过不同授课者从不同角度反复讲解和案例示范以及科室点评, 提高了全科人员的质量意识, 逐渐将规范检测流程、落实质量控制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头脑中, 真正让每一个人参与到实验室的规范化建设中来。

3.鼓励科室每位工作人员提高学历继续教育

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造成检验科人员第一学历教育背景不够, 而学历背景是个人职场和科室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工作人员知识背景的提升、知识容量的增加都会有助于学科建设、临床日常工作和检验质量管理。因此, 我们认为科室管理者应该鼓励每位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学历继续教育, 通过参加各种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和考试, 提高科室整体人员学历教育背景。目前, 在上海有不少教育部批准的、利用周末等时间进行的提高学历继续教育项目, 我们鼓励科室的工作人员通过参加这些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教育背景。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会通过排班调整、利用调休、休假等方式尽可能保证这些同志的上课时间, 保证学历继续教育项目的落实。近几年来, 我科有10余名同志通过学历继续教育项目提高了学历背景, 如通过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 中专学历通过大专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获得大专学历; 大专学历通过本科学历继续教育项目获得本科学历等。

总之, 面对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 我们应该主动积极的进行临床实验室人员层次的必要调整, 并积极开展多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活动, 全方位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将质量管理的观念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 从根本上推进检验科的规范化建设, 实现与国际实验室的快速接轨, 提高为临床服务的质量, 最终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赵克斌. 应重视检验医师的培养[J]. 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11): 1001-100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