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顾芸霞,女,1977年出生,学士,技师,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工作。
目的 研究离心集菌法在中段尿培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用常规培养法及离心集菌法对297例患者的中段尿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97例中段尿样本采用常规培养法所需的时间为(37.3±9.7)h,阳性率为20.2%;而离心集菌法培养所需时间仅为(19.8±8.6)h,阳性率则高达55.6%;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离心集菌法培养速度更快,阳性率更高,能更有效的检出中段尿中的病原菌。
泌尿道感染为我国医院感染第2位[1]。为明确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和指导临床治疗, 中段尿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普通中段尿培养可能检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 但需培养形成菌落鉴定。而离心集菌法可对样本浓缩[2], 在缩短鉴定时间的同时提高阳性率。
选择2009年9至10月有尿路感染症状的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97 例, 男147例, 女150例, 年龄20~80岁。
LXJ-11B低速大容量多管离心机; PC02-165Q二氧化碳培养箱; OLYMPUS双筒显微镜; 血琼脂平板由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 常规培养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操作。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 自然排尿, 让尿流不间停, 截留中段尿, 置于无菌大口容器或尿运送杯中, 不少于1 mL。尿标本采集后, 常规在2 h内送交实验室, 可在4 ℃保存24 h。用3 mm直径定量接种环取尿液标本划线于血琼脂平板上, 置35 ℃孵箱中培养过夜, 计数生产菌数, 乘以稀释倍数, 求出每毫升生长菌落数。
2. 离心集菌法
将常规培养后的尿培养管, 2 000× g离心10 min, 弃上清液, 取沉淀物按上述方法接种和培养。必要时将沉淀物用生理盐水混匀洗涤 1 次 , 再次离心后再取沉淀物培养。
3. 镜检
对于检出病原菌的尿液样本, 采用革兰染色, 在显微镜下予以初步镜检。
结果
采用2种方法培养297例中段尿样本, 常规培养法所需的平均时间为(37.3± 9.7)h, 离心集菌法所需平均时间为(19.8± 8.6)h,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在297例中段尿样本中, 常规法阳性率为20.2%, 离心集菌法阳性率为55.6%,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105例常规培养法培养阴性、离心集菌法培养阳性的样本经鉴定, 结果为葡萄球菌属45例(42.9%)、肠杆菌属21例(20%)、链球菌属18例(17.1%)、肠球菌属13例(12.4%)、真菌8例(7.6%)。
常规中段尿培养, 手工接种后, 次日查看培养结果, 视情况延长培养24 h。而离心集菌法以1 mL样本离心后残渣为10 μ L计算, 浓缩了100倍。可见, 离心集菌法大大浓缩了样本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这是中段尿培养时间缩短、阳性率提高最主要的原因。就培养时间而言, 离心集菌法能使大多数阳性样本在24 h内形成菌落, 节省了鉴定时间, 便于后续鉴定和临床治疗。对于临床症状明显而常规法培养阴性的患者, 可能通过中段尿离心集菌法得出阳性结果, 对于病原菌的检出以及后续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资料显示, 中段尿常规法培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本研究通过离心集菌法进行中段尿培养, 经初步鉴定, 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2.4%)。这个结果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症状明显而培养阴性时尝试性进行治疗。葡萄球菌属可以分泌血浆凝固酶使血液凝固, 链球菌分泌链激酶, 尿液的冲刷可能不适合革兰阳性球菌的生长。而革兰阴性杆菌趋于分散, 反而适合在尿液中生长。
总之, 离心集菌法能更快鉴定出多种病原菌, 能为疾病诊治、合理用药、感染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提供及时可靠依据, 能为国家及患者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当然, 离心集菌法极大提高了中段尿的病原体浓度, 污染机率不可避免的增大, 这就要求在中段尿的采集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样本转运要及时。另外, 如果能对更大量的常规法培养阴性、离心集菌法阳性的样本进行病原体及其药敏鉴定, 其结果将更有参考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