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
赵建宏, 李雅静, 温海楠, 杨靖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作者简介:赵建宏,男,1966年生,博士,主任技师,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分子诊断和临床检验质量管理工作。

摘要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分类; 致病性; 分子诊断
中图分类号:R37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640(2012)03-0155-04
引言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坎纳和田鼠分枝杆菌)及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杆菌。NTM常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迄今为止已发现有150余种[1], 其中约1/3与人类疾病有关[2, 3]。近年来, 由NTM引起的感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4, 5]

NTM病在患有肺部疾病的老年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和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中更为常见。结核病和NTM病的治疗不同, 因为许多一线和二线的抗结核药物对NTM均无效, 且治疗方案与分枝杆菌的类别、感染的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等许多因素相关。结核分枝杆菌与NTM还可能发生混合感染, 所以正确的进行菌种鉴定对常规治疗无效、复发及免疫缺陷的患者十分重要。早期进行菌种鉴定也可以帮助选择有效的药物及时进行治疗, 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主要就NTM感染的分子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TM分类及致病性

近年来, 随着研究方法的深入, 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新的NTM菌株不断被发现。NTM有2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一是根据生长速度分类, 将其分为快速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 前者指1周内培养出现菌落, 后者指约在2~4周出现菌落; 二是依据Runyon分类法将其分为4群:Ⅰ 群为光产色菌, 如海分枝杆菌(M. marinum)、堪萨斯分枝杆菌(M. kansasii)、猿猴分枝杆菌(M. simiae)等; Ⅱ 群为暗产色菌, 如瘰疬分枝杆菌(M. scrofulaceum)、戈氏分枝杆菌(M. gordonae)、蟾蜍分枝杆菌(M. xenopi)等; Ⅲ 群为不产色菌, 如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 avium complex, MAC)、溃疡分枝杆菌(M. ulcerans)、土地分枝杆菌(M. terrae)等; Ⅳ 群为快速生长菌, 如偶然分枝杆菌(M. forfuitum)、龟分枝杆菌(M. chelonae)、脓肿分枝杆菌(M. abscessus)、耻垢分枝杆菌(M. smegatis)。

NTM可以侵犯宿主肺脏、淋巴结、骨骼、关节、皮肤和软组织等并造成全身播散[6], 引起肺部感染的NTM主要有MAC和堪萨斯分枝杆菌[7]。此外, 还有偶然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和海鱼分枝杆菌(M.malmoense)等[8]; 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NTM主要有脓肿分枝杆菌[9], 此外还包括海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MAC和耻垢分枝杆菌等; 引起淋巴结炎的NTM主要有MAC、瘰疬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堪萨斯分枝杆菌; 引起播散性病变的NTM主要包括MAC、堪萨斯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海分枝杆菌等。

二、实验室诊断

NTM的实验室鉴定方法主要有传统细菌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两大类。细菌学鉴定包括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目前, 分枝杆菌检查仍用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有些患者痰粘稠性大, 部分菌体被包裹, 涂片时常造成菌体染色和镜检的困难, 容易出现误检和漏检; 而荧光镜检法是将萋-尼氏抗酸染色法的复红改为金胺类, 具有操作简便、更易于观察、受检面积大、阳性率高、效率高等优点。荧光镜检法的阳性率一般高于萋-尼氏抗酸染色法。故在实际工作中将2种方法相结合, 既可提高阳性率避免假阴性又可提高工作效率。NTM的培养是将标本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和丙酮酸培养基上, 并同时接种对硝基苯甲酸(PNB)和噻吩-2-羧酸肼(TCH)鉴别培养基, 37 ℃培养1~8周, 根据生长速度和菌落特征作出诊断[10]

目前, 对NTM快速鉴定的方法包括噬菌体生物扩增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针法和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检测分枝杆菌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省时、方便的优点,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HPLC是基于不同种的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分枝菌酸不同对其进行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快速、敏感、特异地对NTM进行诊断, 其中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PCR-直接测序法、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技术、PCR-核酸探针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结核分枝杆菌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MIRU-VNTR)技术等。目前用于NTM分类鉴定的靶基因主要包括16S rRNA、16S~23S rRNA、IS6110、oxyR-ahpC、rpoB、hsp65等[11, 12, 13]

1. PCR技术

PCR检测分枝杆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依赖靶基因的选择, 不同目的基因的选择各有利弊, 以IS6110为检测目的基因存在一定的假阳性问题。目前, 已建立了针对不同靶基因的多重PCR法对其进行检测。Gupta等[14]hsp65、dnaJ和IS6110基因为靶基因采用多重PCR方法对收集的165份临床标本(包括痰、胸腹水、脑脊液、血、组织等)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并同时进行细菌培养及生化鉴定。结果表明, PCR法和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76.36%和57.57%。此多重PCR方法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 可以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和NTM, 比单一基因PCR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PCR-直接测序法

PCR-直接测序法是对特定的核苷酸靶序列进行分析, 是鉴定菌种的可靠而准确的方法。Ngan等[15]以16S-23S rRNA 内转录间隔区(ITS)区为靶基因, 建立多重PCR法结合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检测临床分离的NTM。作者针对缓慢生长型NTM(包括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堪萨斯分枝杆菌、戈氏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和快速生长型NTM(包括偶发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分别设计引物, 检测了临床分离的247株分枝杆菌, 结果显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该方法可以实现对NTM快速准确的鉴别。

3. PCR-RFLP技术

PCR-RFLP是在PCR和DNA序列分析基础上产生的技术, 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鉴定与分型方法。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不同微生物的DNA扩增片段后, 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得到特征性的限制性片段谱带, 通过对电泳图谱的分析可对病原体进行鉴定与分型。该法结合了PCR快速灵敏与RFLP准确、特异的优点, 成本低廉、结果稳定、操作简单, 结合软件可分析更为复杂的DNA电泳图谱。常用于PCR-RFLP法诊断分枝杆菌的种特异性保守序列有:IS6110、16S rRNA基因、16S~23S rRNA ITS区、hsp65基因、rpoB 基因等。(1)rpoB基因序列PCR-RFLP分析技术:万彦彬等[16]rpoB为靶基因设计分枝杆菌属特异性通用引物, 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 对PCR产物进行酶切, 对酶切结果进行聚类分析, 建立鉴定分枝杆菌的PCR-RFLP方法, 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特异性。PCR-RFLP法鉴定98株分枝杆菌的结果与传统鉴定法完全一致, 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为100%, 方法学评价指标结果达到诊断性实验的要求, 为早期诊断结核病与NTM病提供了新的工具。Kim等[17]采用双重PCR的方法, 以rpo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分别扩增结核分枝杆菌(MTB)和NTM的235和136 bp的基因片段, 对44株分枝杆菌参考株和379株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 并进一步对186株NTM选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 、HaeⅢ 进行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的对MTB和NTM进行鉴别,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并能将NTM鉴定至种的水平; (2)hsp65基因序列PCR-RFLP分析技术:编码热休克蛋白的hsp65基因保守性较强, 存在于所有分枝杆菌中, 以hsp65基因作为PCR扩增的靶基因结合产物直接测序可以很好的将NTM鉴定到种, 克服了因扩增产物长度不够而难以对NTM种及亚种正确鉴定的缺陷。Kim等[18]hsp65基因作为靶基因, 采用双重PCR结合限制性酶切及测序分析鉴别MTB和NTM, 并能将NTM鉴定到种及亚种水平, 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Shojaei等[19]采用hsp65 PCR-RFLP、16S rRNA测序结合传统细菌培养的方法对67株临床分离的NTM进行菌种鉴定。PCR扩增644 bp的hsp65基因序列, 并用限制性内切酶AvaⅡ 、HphⅠ 、HpaⅡ 分别进行酶切鉴定, 该方法可以对NTM的流行情况及菌种分布特点进行监测, 有利于NTM病的防控及早期诊断。

4. PCR-SSCP技术

由于MTC的16S rDNA 在123~276 bp完全相同, 而与其他22 种分枝杆菌存在几个碱基的差异。SSCP技术根据不同种的DNA单链的空间构象不同, 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也不同, 从而呈现不同的谱带, 达到菌种鉴定的目的。靳晓红等[20]用PCR-SSCP方法通过设计2对引物分别扩增16S rDNA 2条片段, 根据SSCP电泳图谱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的相似性鉴别结核分枝杆菌、NTB, 对98株临床分离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MTC及NTB的鉴别比细菌学方法快速, 仅用3 d, 且与细菌学方法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方法可及时鉴别MTB与NTM, 对于临床复治、难治结核病的诊断及药物选择有重要作用。

5. PCR-核酸探针技术

PCR-核酸探针是PCR与DNA探针技术相结合对分枝杆菌进行鉴定的方法, 所用探针多为寡核苷酸探针, 杂交方法有斑点杂交法、反向斑点杂交法以及微杂交法等。原理是利用分枝杆菌特异的基因序列, 带上探针标记(如32P同位素等), 来识别与之互补的特异基因序列, 从而区别MTB与NTM。亚能生物公司的分枝杆菌菌株鉴定基因检测试剂盒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 根据16S rRNA序列设计出23种菌种特异的寡核苷酸探针, 与生物素标记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杂交, 通过膜条特定位置显色与否判断探针是否与该DNA片段杂交, 可以鉴定临床上23种常见的致病性分枝杆菌。比利时Innogenetics公司研制的INNO-LiPA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可鉴定16种分枝杆菌菌种。

6. 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法是指将大量核酸分子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载体上, 检测带标记的待测样品DNA, 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 具有检测时间短、通量高等优点, 是一种大规模分析遗传差异的新方法。Park等[21]基于ITS序列建立了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法对分枝杆菌进行菌种鉴定, 采用1个属特异性探针和20个种特异性探针进行杂交, 可以对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戈氏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蟾蜍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土地分枝杆菌、淡黄分枝杆菌、苏尔加分枝杆菌、母牛分枝杆菌、海鱼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等20种分枝杆菌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作者对46株分枝杆菌参考株、149株临床分离株和155份临床标本进行寡核苷酸芯片检测, 整个检测程序(包括DNA提取、PCR扩增、DNA杂交及扫描分析)在4.5 h内完成, 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常规实验室从临床分离株及临床标本中鉴定分枝杆菌, 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目前商品化的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如博奥生物公司DNA微阵列芯片法可以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戈氏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瘰疬分枝杆菌等17种临床常见分枝杆菌, 将常规的检测时间大大缩短, 在6 h内即可得到结果。

7. MIRU-VNTR技术

MIRU-VNTR方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以PCR为基础的DNA指纹识别技术之一。MIRUs与VNTRs是细菌基因分型有效的标记物, 以MIRU-VNTR为基础的分型方法依靠与位点侧翼区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对不同位点进行PCR扩增, 由扩增产物的长度决定插入重复序列的拷贝数, 而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菌株中各有不同。MIRU是一类串联重复的序列。在结核分枝杆菌中共有41个MIRU位点, 通过特异扩增VNTR/MIRU位点所在的序列, 根据所得片段长度计算出重复单元的数目, 得出数字化的谱带。MIRU-VNTR方法已经广泛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分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其分辨能力随MIRU位点组成的不同和菌株来源而变化。Bull等[22]将MIRU-VNTR分型方法用于MAC的基因分型。作者已证实在鸟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MAP)和鸟亚种(MAA)中存在18个MIRU位点, 其中6个位点的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MAP 和MAA中是不同的。以4个MIRU位点为基础的PCR扩增可以将MAP分成2个基因型, 将MAA分成5个基因型。MIRU位点1或位点4的PCR扩增可以鉴别MAP和其他的MAC, 而1、4位点的PCR扩增可以鉴别MAP和胞内分枝杆菌。

三、展望

NTM常可以从自然环境和室内用水中分离出来, 可引起人类的慢性疾病, 其感染发病率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且临床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 需要长期、难以耐受的治疗过程。关于NTM感染、发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目前研究的较少, 且尚未建立早期、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标准化诊断技术。NTM肺病的临床表现、X线检查、痰抗酸染色等均与肺结核相似, 常常造成临床上的错误诊断及治疗。所以NTM的实验室诊断方面迫切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现有的诊断方法各有利弊, 且亟待标准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NTM菌种鉴定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及巨大的应用前景, 对于NTM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传统的鉴定方法相结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是NTM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方向。相信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必将对NTM的早期诊断作出更大的贡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睿, 李聪然, 梁蓓蓓, .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特点与药物选择研究进展[J]. 国际呼吸杂志, 2006, 26(4): 280-282. [本文引用:1]
[2] Katoch VM. Infections due to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NTM)[J]. Indian J Med Res, 2004, 120(4): 290-304. [本文引用:1]
[3] Primm TP, Lucero CA, Falkinham JO 3rd. Health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mycobacteria[J]. Clin Microbiol Rev, 2004, 17(1): 98-106. [本文引用:1]
[4] Wu TS, Lu CC, Lai HC. Current situations on identification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J]. J Biomed Lab Sci, 2009, 21(1): 1-5. [本文引用:1]
[5] Moore JE, Kruijshaar ME, Ormerod LP, et al. Increasing reports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England ,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 1995-2006[J].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612. [本文引用:1]
[6] Saiman L. The mycobacteriology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J]. Paediatr Respir Rev, 2004, 5 Suppl A: S221-S223. [本文引用:1]
[7] Latshang TD, Lo Cascio CM, Russi EW.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s of the lung[J]. Ther Umsch, 2011, 68(7): 402-406. [本文引用:1]
[8] Koh WJ, Kwon OJ, Lee K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pulmonary diseases: a Korean perspective[J]. J Korean Med Sci, 2005, 20(6): 913-925. [本文引用:1]
[9] Song JY, Sohn JW, Jeong HW, et al. An outbreak of post-acupuncture cutaneous infection due to Mycobacterium abscessus[J]. BMC Infect Dis, 2006, 6: 6. [本文引用:1]
[10] 胡忠义. 非结核分支杆菌与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和预防控制[J]. 疾病控制杂志, 2000, 4(4): 350-353. [本文引用:1]
[11] Mokaddas E, Ahmad S.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multiplex PCR for rapid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members from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J]. Jpn J Infect Dis, 2007, 60(2-3): 140-144. [本文引用:1]
[12] Khan IU, Selvaraju SB, Yadav JS. Method for rapid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ecies of the Mycobacterium chelonae complex based on 16S-23S rRNA gen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PCR-restriction analysis[J].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9): 4466-4472. [本文引用:1]
[13] Park H, Jang H, Song E, et al. 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of Mycobacterium species from clinical isolates and specimens by oligonucleotide array[J].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4): 1782-1788. [本文引用:1]
[14] Gupta S, Band yopadhyay D, Paine SK, et al.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species with the aid of 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from clinical isolates[J]. Open Microbiol J, 2010, 4: 93-97. [本文引用:1]
[15] Ngan GJ, Ng LM, Jureen R, et al. Development of multiplex PCR assays based on the 16S-23S rR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for the detect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J]. Lett Appl Microbiol, 2011, 52(5): 546-554. [本文引用:1]
[16] 万彦彬. 用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鉴定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J]. 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5): 879-882. [本文引用:1]
[17] Kim BJ, Hong SK, Lee KH, et al. Differential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an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by duplex PCR assay using the RNA polymerase gene(rpoB)[J]. J Clin Microbiol, 2004, 42(3): 1308-1312. [本文引用:1]
[18] Kim HJ, Mun HS, Kim H, et al. Differentiation of mycobacterial species by hsp65 duplex PCR followed by duplex-PCR-based restriction analysis and direct sequencing[J]. J Clin Microbiol, 2006, 44(11): 3855-3862. [本文引用:1]
[19] Shojaei H, Heidarieh P, Hashemi A, et al.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neglecte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 a developing country[J]. Jpn J Infect Dis, 2011, 64(4): 265-271. [本文引用:1]
[20] 靳晓红, 刘元东, 彭佐林, . PCR-SSCP快速鉴别结核、非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研究[J]. 临床检验杂志, 2002, 20(4): 224-225. [本文引用:1]
[21] Park H, Jang H, Song E, et al. Detection and genotyping of Mycobacterium species from clinical isolates and specimens by oligonucleotide array[J]. J Clin Microbiol, 2005, 43(4): 1782-1788. [本文引用:1]
[22] Bull TJ, Sidi-Boumedine K, McMinn EJ, et al. Mycobacterial interspersed repetitive units (MIRU) differentiate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ecies paratuberculosis from other species of the Mycobacterium avium complex[J]. Mol Cell Probes, 2003, 17(4): 157-16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