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小华,女,1973年生,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产科临床工作。
探讨孕32~33周孕妇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检测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
方法以2 562例无其他合并症的单胎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在孕32~33周时抽取外周血,测定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浓度,定期随访至分娩,其中154例孕妇发展为子痫前期。
结果子痫前期组PLT计数、Fib含量均高于正常孕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0.020);Hb、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中Fib的浓度升高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 OR)=1.47,95%可信区间( CI)1.23~1.76, P<0.05],血液中PLT计数升高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1.30,95% CI 1.13~1.41, P<0.05)。孕晚期DD的测定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7,95% CI 0.90~1.28, P>0.05)。
结论孕晚期测定PLT计数及Fib浓度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ve significance on the detection of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related items among pregnant women during their 32-33 gestational weeks for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MethodsA total of 2 562 singleton primiparous pregnant women were enrolled,and peripheral blood was taken during 32-33 gestational weeks to determine platelet (PLT),hemoglobin (Hb),fibrinogen (Fib) and D-dimer (DD) levels. The 154 among 2 562 pregnant women developed preeclampsia after regular follow up of all pregnant women till delivery.
ResultsThe levels of PLT and Fib in preeclampsia group were higher those that of the normal pregnant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0.000,0.020).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2 groups of Hb and DD levels. The elevation of plasma Fib and PLT levels could predict the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odds ratio ( OR)=1.47,95% confidence interval ( CI) 1.23-1.76, P<0.05; OR=1.30,95% CI 1.13-1.41, P<0.05]. The DD level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o predict the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 OR=1.07,95% CI 0.90-1.28, P>0.05).
ConclusionsThe PLT and Fib levels to predict the late onset preeclampsia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子痫前期在第1次妊娠中的发病率为7%, 是导致全球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过去10年的研究为子痫前期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提供了新的理论, 主要机制为胎盘缺血、缺氧, 释放大量的活性因子导致母体血管内皮的损伤, 改变了母体凝血及纤溶状态, 导致病理性的高凝状态、血小板(PLT)激活及血栓形成, 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 最终导致多个终末靶器官的损伤[2]。本研究通过测定孕32~33周初孕妇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及纤溶指标, 探讨其对晚发性子痫前期发生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
选择2010年4至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门诊正规按期产检并在本院分娩的产妇, 入组标准:单胎、初产妇, 无其他合并症, 孕前无心血管、高血压、肾病及血液系统的疾病史。共入组2 562例孕妇, 平均年龄为(39.7± 3.3)岁, 随访至分娩。在产检随访中共有154例孕妇在孕33~40周(36.2± 2.3周)诊断为子痫前期, 平均年龄为(30.2± 2.8)岁, 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7版)[3]。全部病例在采集标本之前均未服用影响PLT功能及凝血功能的药物。
在孕32~33周时, 采用BD公司血凝专用真空采血管抽取入组孕妇前臂肘静脉血3 mL, 与血凝管内109 mmol/L枸橼酸钠按9∶ 1比例混合, 以3 000× g离心5 min后检测血浆DD及Fib浓度, 检测仪器为日本Sysmex CA6000全自动血凝仪; PLT计数及血红蛋白(Hb)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 所有标本均在采血后2 h内完成。
用SPSS 11.0软件包, 数据采用
正常孕妇组和子痫前期组孕妇的年龄构成、Hb含量、DD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PLT计数和Fib含量子痫前期组高于正常孕妇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0)。见表1。
![]() | 表1 2组孕妇凝血及纤溶指标检测结果 |
孕晚期测定血浆中Fib的含量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预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1.47, 95%可信区间(CI) 1.23~1.76, P< 0.05], 血浆中Fib的含量越高, 发生子痫前期的概率越大; 血液中PLT升高, 对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30, 95% CI 1.13~1.41, P< 0.05]; 孕晚期DD的测定对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 95% CI (0.90~1.28), P> 0.05]。
多年来, 子痫前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未能完全阐述清楚, 但近10年来的研究表明子痫前期的发生和胎盘缺血、缺氧有关, 胎盘缺血、缺氧释放一系列的活性物质, 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及血管因子的合成和功能障碍。血管内皮损伤, 胶原纤维裸露, PLT聚集、黏附; 胎盘缺血、缺氧, 绒毛变性、坏死后释放促凝物质, 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致使子痫前期发生及发展的一系列过程。此外, 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亢进, 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
PLT是机体凝血、止血功能的决定物质。PLT在受损血管上皮的聚集及黏附是形成血栓的基础。Kobayashi等[4, 5]的研究认为子痫前期为血栓前状态, 早孕期及晚孕期PLT计数的差值可以作为确定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机的一项参数, PLT在晚孕期降低越多, 子痫前期的病情越重, 但作者未能将PLT的绝对计数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仅将两者之间PLT差值进行比较。在本研究中发现子痫前期患者孕晚期PLT绝对值高于正常孕妇, 并对晚发性子痫前期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PLT的绝对值升高和子痫前期患者的高凝状态、PLT的激活这一病理基础一致。
Fib含量与凝血酶活性有关, 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血浆中Fib含量升高, 机体便存在血栓形成倾向。有研究者检测正常晚孕期妇女Fib含量增高, 提示机体处在血栓前状态, 纤维蛋白形成增多[6]。本组资料显示, 与正常晚孕妇女相比, 子痫前期患者的Fib含量更高, 提示子痫前期患者机体高凝及血栓前状态更加明显, 这一点和目前现有的研究结论一致[7, 8]。此外, 本研究还发现孕晚期测定血浆Fib浓度有助于预测晚期子痫前期的发生。
DD是交联的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后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分子标志物, 其水平高低反映体内的继发性纤溶的程度, 可以作为体内的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文献报道正常晚期妊娠时, 由于妊娠期间高凝状态, 纤溶活性有代偿性增高趋势[7]。关于子痫前期患者DD的研究, 目前结果不一致, 有部分研究测定子痫前期患者的DD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认为子痫前期患者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6, 8]; 但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抗凝及纤溶降低[9, 10, 11]; 其余一些研究则发现子痫前期患者的DD浓度无明显变化[12]。本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孕妇血浆中DD浓度无明显差异, 如果未来研究将子痫前期分为轻度组及重度组, 并增加样本量, 可能结果更有说服力。
在研究中子痫前期的发病主要为轻度子痫前期(140例), 重度子痫前期为14例, 将子痫前期分为轻度组和重度组分开统计, 结论一致, 因重度组样本量较少未列出。此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未能测定孕早期PLT的计数, 从而计算出PLT的变化。孕晚期时测定孕妇PLT及Fib浓度, 晚发性子痫前期组和正常孕妇组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预测晚发性子痫前期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由于两者差异较小, 在临床上, 此凝血及纤溶指标用于预测晚发性子痫前期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