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晓蓓,女,1964年生,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医学检验和质量管理研究。
通过对ACL-TOP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Fib)的2种方法学进行比较,评价两者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实验室的方法学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ACL-TOP全自动血凝仪的Von Clauss 法和PT-der 法分别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组和口服抗凝剂组Fib含量;对1份高Fib标本用因子稀释液进行稀释,具体稀释比例依次为1∶8、2∶7、3∶6、4∶5、5∶4、6∶3、7∶2、8∶1、原倍,然后以稀释比例倍数为横坐标,以2种方法测得的Fib含量为纵坐标分别进行简单线性回归。
结果无论PT正常组还是口服抗凝剂组Fib测定的2种方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Fib PT-der 法所得结果明显高于Von Clauss 法;2种方法的线性关系显示,Von Clauss 法近乎为完美且基本过原点的直线,要优于PT-der法。
结论血浆Fib PT-der法测定的结果高于Von Clauss 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n Clauss法能真实反映人体内具有凝血功能的Fib水平,建议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Von Clauss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的常规方法。
To compare 2 methods with ACL-TOP automatic coagulation analyzer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fibrinogen (Fib),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and accuracy of test results,a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methods.
MethodsVon Clauss method and PT-der method with ACL-TOP automatic coagulation analyzer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Fib levels of normal PT group and the oral anticoagulant group. A high-concentration Fib sample was diluted with factor diluent. The specific dilution ratios were in turn 1∶8,2∶7,3∶6,4∶5,5∶4,6∶3,7∶2,8∶1 and former times. The dilution ratio was as the abscissa, and the Fib level was as vertical axis measured by the 2 methods, respectively. A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performed.
ResultsThe Fib levels of the normal PT group or oral anticoagulant group by the 2 methods we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 P=0.000). The results of Fib by PT-der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y Von Clauss method. The linearity of the 2 methods showed that the linearity of Von Clauss method was almost perfect, which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PT-der method.
ConclusionsThe results of PT-der method for Fib determination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Von Clauss metho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Von Clauss method can reflect the Fib levels. The Von Clauss method recommended by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 (NCCLS) should be a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of clinical measurement.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是参与血液凝固的一种血浆蛋白质, 在肝脏合成, 主要分布在血浆, 也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随着Fib研究的深入, Fib无论是作为血栓与止血中的重要因子, 还是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均日益受到临床重视。Fib的测定方法较多,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Von Clauss 法和PT-der 法已成为测定Fib最常用的2种方法。但不同厂家或相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型号血凝仪2种方法测定的Fib含量报道有差异。本研究对美国IL公司生产的ACL-TOP全自动血凝仪的2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旨在了解该型号血凝仪2种方法测定Fib的可靠性, 并对方法学差异原因进行初探, 以便用最佳的检测方法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采集宁波市第一医院未使用肝素治疗的门诊患者静脉血, 按9∶ 1置于109 mmol/L 枸橼酸钠抗凝真空采血管中, 立即颠倒混匀。以3 000× g离心10 min 分离血浆, 去除黄疸、脂血、溶血标本, 2 h内完成测定。
采用IL公司生产的原装配套试剂和因子稀释液, 各种试剂及标准品和质控品均采用二维码条码质量管理系统, 2种方法学的室内质控(双水平)均在控。
IL公司的ACL-TOP全自动血凝仪。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 对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组和口服抗凝剂组分别进行2种方法学的配对t检验, 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稀释度与Fib值(g/L)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和趋势线添加,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近年来随着止血和血栓学科的飞速发展, 相关检查的临床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Fib的检测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近年来人们发现血浆Fib水平升高是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的一种高危因素。许多学者认为血浆Fib可作为该病的独立因子, 在临床抗栓治疗和降纤药的监测中是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构成血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 Fib检测方法有很多, 大体可分为3类:物理-化学法、免疫学法、可凝固蛋白法(功能法)。全自动血凝仪可提供2种检测Fib含量方法, 即Von Clauss法和PT-der法, 这2种均为功能法。Von Clauss法是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常规方法[1], 在国外最常用, 美国1975 年使用率已占94%。该法具有特异性好、准确、简便、快速等优点[2]。由于相对试剂成本较高, 国内实验室尚未全面推广。该方法主要是测定血浆中具有凝血功能的Fib, 因此最能直接反映血浆中具有凝血功能的Fib水平[3], 其原理是凝血酶可将可溶性血浆Fib转变成不溶性的多倍体纤维素, 在高浓度凝血酶及低浓度Fib (0.05~0.8 g/L)的条件下, 血浆凝固时间与Fib浓度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PT-der法比较简单、成本低, 是通过PT检测结果而衍算出Fib的含量, 不需加任何试剂, 其原理是在PT测定完成时, 全部的Fib均变成纤维蛋白后形成的浊度与Fib的含量呈正相关, 由此衍算出Fib的含量[4]。该法的原理是透射比浊法, 由于方法学的原因测定中易受脂血、肝素、血浆中无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等一些因素的干扰, 使测定结果偏高[5]。
本研究在资料统计中发现Fib浓度无论在正常或异常范围时, 两者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且 Fib值PT-der法高于Von Clauss法, 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6, 7, 8]。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对2种方法检测结果的比较, 学者之间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也有文献报道Fib浓度在正常范围时PT-der 法与Von Clauss 法的相关性好, 但当Fib浓度较低或较高时, PT-der 法测定结果偏高[9, 10]; 张帆等[11]曾报道Fib含量超过4 g/L时, 两者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仪器、试剂厂家、比较方法以及测定时的标准化有关。Lawrie等[8]认为PT-der 法与Von Clauss 法结果的相关性随患者的组成和所用凝血活酶试剂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在进行2种方法比较研究时发现, Von Clauss法对实验条件要求很高, 在进行定标时一次很难通过; 即使定标成功, 决定系数r2也不一定理想或质控不一定在控。因此必须严格按厂家说明书操作, 避免试剂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而使pH值改变(IL公司的Fib试剂在机器上最长放置时间不超过72 h)。Von Clauss法检测试剂中含有高浓度的凝血酶, 需采用适当的清洁方法对分析仪中接触凝血酶的系统进行清洁以去除残留, 以便消除干扰。
本次研究通过稀释形成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标本, 发现在各个浓度水平上, PT-der法均高于Von Clauss法, 通过比较回归方程发现PT-der法的截距为0.72, 即当标本Fib白含量为0时, 通过PT-der法还能理论检测到0.72 g/L的Fib浓度,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PT-der法的方法学有关; 而Von Clauss法的截距为0.02, 近似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可见Von Clauss法的线性明显优于PT-der法。彭黎明等[3]也报道, 所有血浆Fib测定方法中, 功能法的精密度、准确度与参考方法的相关性最好, 其中又以Von Clauss法为佳。
总之, 正确选择Fib水平测定方法是影响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关键。PT-der法虽然具有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但由于影响因素众多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Von Clauss法能真实反映人体内具有凝血功能的Fib水平, 有利于临床对患者的出凝血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选择标准化的Fib水平测定方法对临床诊断和研究十分必要, 建议采用NCCLS推荐的Von Clauss法作为临床测定的常规方法。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